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影视戏曲 >> 【金文】汤显祖(电视剧)

编辑推荐 【金文】汤显祖(电视剧)


作者:汤文来 布衣,13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37发表时间:2024-08-15 16:31:03
摘要: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祖籍临川县云山乡,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师承徐良傅、罗汝芳。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代表作有《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南柯记》和《邯郸记》等,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去世。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为其所著的《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第一集:临川才俊
   汤显祖出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临川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有一个声名远扬的书香世家??汤家。汤家祖宅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间彰显着家族昔日的辉煌与荣耀。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洒在一座古朴而典雅的宅邸上。这座宅邸便是汤家,而在这一天,汤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他便是汤显祖。
   汤显祖的父亲汤尚贤是一位饱读诗书、儒雅谦逊的文人。他曾在朝为官,因不满官场的污浊之气,毅然辞官归乡,一心教导子女,传承家族的书香文脉。汤尚贤不仅才华横溢,更是为人正直善良,在当地备受尊敬。
   汤显祖的母亲出自名门望族,自幼熟读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温婉贤淑,持家有道,将汤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在汤显祖出生之时,汤尚贤抱着襁褓中的幼子,眼中满是慈爱与期望,他轻声对妻子说道:“夫人,此子将来必能光宗耀祖,传承我汤家的书香之风。”汤显祖的母亲微笑着点头,目光温柔地注视着孩子粉嫩的小脸。
   汤家的书房宽敞明亮,书架上摆满了各类经典古籍。家中长辈们时常在此谈经论道,研讨学问。每逢佳节,汤家更是宾客盈门,文人雅士们汇聚一堂,吟诗作画,热闹非凡。
   时光荏苒,汤显祖渐渐长大。小小的他,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一双眼睛透着灵动的光芒。在汤家的书房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汤尚贤坐在书桌前,耐心地教导汤显祖读书识字。
   “显祖,这‘人之初,性本善’,你可知何意?”汤尚贤神色严肃地问道。
   汤显祖眨了眨那双明亮的眼睛,挺直了小小的身躯,认真地回答道:“父亲,孩儿觉得这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汤尚贤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吾儿聪慧,那你当铭记此理,秉持善良之心。”
   汤显祖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坚定而清澈。
   夏日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庭院里。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母亲轻摇着手中的蒲扇,为汤显祖驱赶蚊虫。汤显祖则仰望着星空,好奇地问着父亲:“父亲,天上的星星为何会闪烁?”汤尚贤微笑着解释道:“显祖,那是因为星辰之光穿越遥远的距离,到达我们眼中时,受到了大气层的影响。”汤显祖听得入神,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每逢过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汤显祖笨拙地学着母亲的样子,试图包出一个完美的饺子,却总是弄得面皮和馅料到处都是。母亲看着他的狼狈模样,忍不住笑了起来,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拿捏。汤显祖认真地学着,不一会儿,一个形状怪异但充满心意的饺子便出现在他手中,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学堂里,汤显祖也是众多学子中的佼佼者。他总是第一个完成先生布置的功课,而且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言辞流畅。有一次,先生提出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诸位学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们对此有何见解?”
   其他学子们都面露难色,低头沉思。而汤显祖却毫不犹豫地站起身来,拱手行礼后说道:“先生,学生以为,学习之后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能够让人感到快乐。就如我们读书,初读时或许有些懵懂,但反复研读,便能领悟其中深意,自然心生喜悦。”
   先生听后,捋着胡须,脸上露出赞赏的神色,“汤显祖所言甚是,尔等当以他为榜样,勤奋学习。”
   汤显祖的同窗好友们也对他钦佩不已。课间休息时,好友李明凑到他身边,笑着说道:“显祖,你可真是厉害,每次都能得到先生的夸赞。”
   汤显祖谦逊地笑了笑,“明兄过奖了,我不过是多读了些书罢了。”
   李明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就别谦虚了,日后定能有大作为。”
   汤显祖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我定当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在家中,汤显祖也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一日,母亲身体不适,他亲自熬药,端到母亲床前,小心翼翼地吹凉,然后递给母亲,“母亲,您快喝药,喝了药身体就会好起来。”
   母亲感动地接过药碗,看着儿子关切的眼神,说道:“显祖,有你如此孝顺,为娘心里甚是欣慰。”
   汤显祖轻轻地为母亲掖好被角,“母亲,您好好休息,孩儿会照顾好您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汤显祖对文学的热爱愈发深厚。他常常一个人在书房里,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展颜欢笑。有一次,他读到一篇优美的诗词,不禁赞叹道:“此文意境深远,词句优美,真是妙极!”
   汤显祖不仅喜欢阅读,还开始尝试自己创作。他的诗词虽然略显稚嫩,但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当他把自己的作品拿给父亲看时,汤尚贤仔细阅读后,说道:“显祖,你的诗作已有一定的功底,但还需多多磨练。”
   汤显祖虚心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更加刻苦地钻研文学。
   除了在书房中苦读,汤显祖也常常跟随父亲外出游历。他们走过临川的山川湖泊,领略大自然的壮丽美景。在青山绿水之间,汤显祖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心中涌起无限的诗意。
   一次,他们来到一处幽静的山谷。谷中溪流潺潺,鸟语花香。汤显祖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他兴奋地对父亲说:“父亲,这般美景真是令人陶醉,若能以诗词描绘,定是一番妙境。”汤尚贤微笑着点头,鼓励他抒发心中所感。汤显祖当即吟道:“幽谷清风拂,花香漫径途。溪流鸣玉佩,翠影映霞朱。”汤尚贤听后,不禁夸赞:“吾儿才情渐显,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在临川的大街小巷,人们也时常传颂着汤显祖的才名。他的名字,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这便是汤显祖的少年时光,他用自己的聪慧和勤奋,在文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才华,成为了临川名副其实的才俊。而他的未来,也将充满着无限的可能,等待着他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第二集:求学时光
   临川,这座古老而宁静的小城,在晨曦的温柔映照下显得格外祥和。汤显祖,这位日后名垂青史的文学巨匠,此时正怀揣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踏入了学堂的大门。
   学堂内,先生正襟危坐在讲台之上,目光严肃而又充满期待。汤显祖迈着轻快而坚定的步伐走进教室,他身着一袭素净的长衫,眉清目秀,眼神中透着灵动与聪慧。他的发丝整齐地束起,额头光洁,透着青春的朝气。
   先生轻咳一声,说道:“各位学子,新的一天开始了,愿你们皆能学有所成。”
   汤显祖恭敬地向先生行礼,然后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他的同桌是一位名叫李明的少年,性格开朗,很快便与汤显祖交谈起来。
   李明凑过来,笑着说:“汤兄,听闻你自幼聪慧,想必这学业对你来说定是轻松之事。”汤显祖谦逊地摇摇头,微笑着回答:“李兄过奖了,学无止境,我当加倍努力。”他的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眼神中满是真诚。
   课堂上,先生开始授课,讲解着经典的诗文。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先生手中的书卷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汤显祖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不时微微点头,眼神中流露出对知识的痴迷。他的眉头时而微微蹙起,时而舒展开来,仿佛在与书中的智慧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当先生提问时,他毫不犹豫地举起手,那手臂笔直而有力。
   先生点了他的名字,汤显祖站起身来,条理清晰地回答着问题。他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在安静的教室里回荡。先生满意地点点头,赞道:“显祖见解独到,甚是不错。”
   汤显祖微微躬身,说道:“多谢先生教诲。”他的脸上洋溢着谦逊的光彩,目光中闪烁着对先生的感激。
   课间休息时,汤显祖与李明一同走到院子里。李明伸了个懒腰,打趣道:“这堂课可真长,不过汤兄你倒是听得津津有味。”汤显祖望着天空,天空湛蓝如宝石,几朵白云悠悠飘过。他感慨道:“知识如星辰璀璨,令人沉醉。”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李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汤兄,你这志向高远,日后必成大器。”
   汤显祖笑了笑,目光坚定地说:“我只愿能以所学,为这世间增添几分光彩。”微风拂过,他的衣角轻轻飘动。
   这时,一位名叫王华的同窗走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本书,眉头紧皱。
   王华说道:“汤兄,这书中之意我实在不解,还望你能指点一二。”
   汤显祖接过书,仔细看了看,耐心地解释起来。他的手指轻轻点着书页,仿佛在引导王华走进书中的世界。王华听着,脸上渐渐露出了恍然的神情。
   “多谢汤兄,你真是博学多才。”王华感激地说道。
   汤显祖摆摆手,说道:“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汤显祖在学堂中的表现越发出色。一次,先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学子们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汤显祖坐在书桌前,窗外的鸟鸣声清脆悦耳,他却充耳不闻,一心沉浸在思考之中。他时而咬咬笔头,时而轻皱眉头,最终奋笔疾书,他的文字犹如流淌的清泉,清新而又富有深意。当他交上作文时,先生不禁眼前一亮。
   先生看着他的文章,赞叹道:“显祖此文,见解深刻,文笔优美,实乃佳作。”先生的目光中满是赞赏和欣慰。
   同学们纷纷围过来,传阅着他的作文,投来钦佩的目光。作文纸上的字迹工整秀丽,仿佛在诉说着汤显祖内心的思考。
   汤显祖却只是淡淡一笑,说道:“这不过是我的一点浅见,还需不断完善。”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羞涩和谦逊。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汤显祖与几位同窗就一篇文章的解读产生了分歧。
   一位同窗激动地说道:“我认为此文应如此理解。”他的声音高亢,情绪激动,脸涨得通红。
   汤显祖则据理力争,他的表情认真而又执着,眼睛紧紧盯着对方,说道:“但依我之见,此中另有深意。”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充满了自信。
   众人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先生出面调解,肯定了汤显祖的观点,并赞扬他敢于独立思考。
   放学后,汤显祖与李明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李明说道:“今日的讨论可真激烈,汤兄你的观点让我大开眼界。”
   汤显祖笑着说:“学术之事,本就应各抒己见,方能求得真理。”他的笑容在余晖中显得格外灿烂。
   日子在求学的忙碌与充实中飞逝,汤显祖与同窗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一起在学堂中刻苦学习,一起在课余时间畅谈理想,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便是汤显祖的求学时光,充满了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以及与同窗们真挚的情谊。而这段时光,也为他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集:诗名初显
   镜头1:临川街头
   时长:0:00-5:00
   时间:清晨
   地点:临川街头
   画面:临川的街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汤显祖身着一袭素色长衫,手持书卷,漫步在街头。他的目光时而落在街边的小摊上,时而望向远方,若有所思。
   汤显祖(轻声吟诵):“春风拂面意悠悠,繁花似锦映眼眸。”
   这时,一位老者路过,听到他的吟诵,不禁停下脚步,眼中露出赞赏之色。
   老者(捋着胡须):“年轻人,这诗句颇有韵味,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汤显祖(微微躬身):“老先生见笑了,这是晚辈拙作。”
   老者(惊讶):“竟是你所作?真是后生可畏啊!”
   汤显祖(谦逊地笑):“老先生过奖了。”
   镜头2:诗会现场
   时长:5:00-10:00
   时间:上午
   地点:临川的一处庭院
   画面:临川的文人墨客们齐聚一堂,举行诗会。汤显祖在同窗好友的陪同下,走进庭院。庭院中布置得典雅精致,四周摆放着鲜花和笔墨纸砚。
   主人(拱手):“诸位才子佳人,今日诗会,还望大家畅所欲言,一展才华。”
   众人纷纷回应,气氛热烈。
   汤显祖(面带微笑,从容自信):“那晚辈就献丑了。”他走到桌前,提笔写下一首诗。
   众人围拢过来,纷纷赞叹。
   文人甲(频频点头):“此诗意境深远,词句优美,妙哉妙哉!”
   文人乙(眼中放光):“汤公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造诣,令人佩服!”
   镜头3:书房讨论
   时长:10:00-15:00
   时间:午后
   地点:汤显祖的书房
   画面:汤显祖与几位同窗好友在书房中讨论诗词。他们围坐在一起,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文稿。
   同窗甲(拿着汤显祖的诗作):“显祖,你这首诗的用典甚是巧妙,能否给我们讲讲?”
   汤显祖(耐心地解释):“此处用此典故,乃是为了……”
   同窗们听得入神,时而点头,时而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同窗乙(兴奋地说):“听你这么一说,豁然开朗!”
   镜头4:茶馆交流
   时长:15:00-20:00
   时间:傍晚
   地点:茶馆
   画面:汤显祖与几位文人在茶馆中相聚。茶馆里弥漫着茶香,人们轻声交谈。
   文人丙(端起茶杯):“汤公子的诗,近来在临川可是广为流传啊。”
   汤显祖(微笑着):“承蒙各位抬爱。”

共 33843 字 7 页 首页1234...7
转到
【编者按】一代奇才,千古流芳。这部电视剧情节曲折,故事感人,作者感情真挚,书写敬业,文笔优美,情深意长。用精炼之文笔还原了汤显祖的创作经历,讴歌赞美了汤显祖发创作精神和文人风骨。推荐阅读欣赏。敬茶作者老师。【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15 16:34:37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祖籍临川县云山乡,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师承徐良傅、罗汝芳。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代表作有《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南柯记》和《邯郸记》等,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去世。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为其所著的《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15 16:35:06
  精彩美文,欢迎评论
3 楼        文友:汤文来        2024-08-15 17:09:58
  感谢编辑,尤其是王金启老师,难得余生有缘,谢谢了!
4 楼        文友:张鹏        2024-08-15 22:22:09
  细腻真挚的情感 为老师点赞
5 楼        文友:汤文来        2024-08-18 19:18:56
  谢谢编辑,诚恳读者提出见议?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