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韵】中元节写给天国里父母的一封信(随笔)
尊敬的父母亲大人在上:
请接受不孝的女儿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女儿跪在渤海之滨的高山上,向着家乡所在的西北方,对父母说说多年积压在心里的知心话:首先感谢父母亲十七年的教育与培养,其次感激我离开家以后多年来父母亲的牵挂和书信教育,第三,感激父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宽容。
多年来,女儿一直有一个心结,为什么父母亲对我的要求那么严格,定的标准那么高。小时候,每到期末考试结束,妹妹弟弟获得八十多分,就能够得到父母亲的夸奖,而我获得95分就会得到父母亲的批评:“你怎么没有得100分?是不是粗心大意漏掉了写名数?”是的,我在做应用题的时候,总是忘记写名数,我本来全部做对了,答案都与标准答案一样,只是粗心大意忘记了写名数,或者干脆忘记了写答数。老师对我毫不客气,扣五分。父母亲更是非常严肃地批评我的粗心。这个粗心的毛病困惑了我许多年,一直到我在草原小学当了教师之后,我才真正的改掉。我明白了,一个聪明的孩子是需要养成大胆心细的好品质的。
十七岁那年,我中学没有毕业就报名参加了北京军区下属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父母亲都很支持我,你们说,好女儿就应该志在四方,服从祖国的调遣。临行的那天晚上,父亲母亲双双到家乡的火车站送行,火车开动前的那一刻,父母亲和我拥抱在一起,嘱咐我到了部队多听首长的话,敢于吃苦耐劳,争取早一日将立功喜报寄回家。母亲流下了惜别的眼泪,父亲说话的时候声音有些哽咽,我假装没有发现,其实心里头很疼很疼,多年来,父母亲把对我的爱一直藏在心里,我知道,你们是爱我的,而且对我的期望值是很高的,远远超过弟弟妹妹。那一刻,我明白了父母的心意!
自从我离开你们的身边,父亲就每个月给我写两封信,在冰天雪地的塞北哨所,寒风吹裂了我的手背和脸颊,浑身冻的一直像筛糠一样,每当收到父亲嘘寒问暖的家书,我的心里就暖暖的,浑身充满了力量!
“军营中没有女人”我们这些女孩子自从加入了兵团,就像男孩子一样生活,每月到了生理期,连卫生纸都没有卖的,平时上厕所都是用的廉价的“草纸”。父母听说了我的情况,每个月都会及时地将卫生纸寄到部队来,解决我的生理期需要。收到卫生纸的那一刻,我深深感觉到来自父母亲的体贴和温暖。世界上除了父母亲,还有谁会这样体贴入微?
当我写信告诉父母亲,我被分配开拖拉机,是那种75马力的链轨式“东方红拖拉机”,我们接到任务,必须在十天内学会开车和简单的维护修理,父母亲在第一时间内给我寄来了《拖拉机的维护和修理》一书。从此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以最快的速度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拖拉机驾驶员。正因为如此,在草原上燃起大火的时候,我勇敢地开着拖拉机,拉起五铧犁,开出了三米宽的防火道,隔离了大火和草原的距离,避免了一场严重的草原大火事件,荣立三等功。当立功喜报寄回家的时候,邻居朋友看到的是“荣誉”,父母亲看到的是“危险”,你们为女儿后怕了好一阵子。而我还以为父母会笑开颜呢。没想到你们会担惊受怕。至此叫我明白了只有父母亲才会爱我这样深刻!
后来,父母亲接到我的求援家书,知道有可能恢复高考,于是千方百计地淘来了那时候极其珍贵的数理化高中课本,还有一本《高中趣味物理》。这些书籍是助力我考上大学的保证。记得那时候父亲还寄给我一本《资本论注释》一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就这样我的政治、语文都获得了高分。于是我如期接到了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让我明白只有父母亲才是真正期盼着我考上大学的人!得到好消息的那一刻,你们比我自己还高兴!
去厦门大学报到的时候,我取道故乡回家探望了父母亲,那是离开家以后第一次回家探望父母,因为我一直以来就持有“不干出个人样来,不回家见父母”的决心,考上大学,我才第一次回家探望父母。一见面,母亲就哭得泣不成声,母亲用手掌拍着我的腰背说:“你这头犟驴,这么多年了,你的战友都探过家了,你怎么就不知道回家看看啊?”我看出母亲是在心疼我,埋怨的语句背后是深深的心疼。母亲接着说,200多人的连队里只推荐你一个人上大学,还得参加考试,这是得吃多少苦啊!一句话,说得我泪流满面,只有母亲可以透过那喜气洋洋的浓雾中,看得见女儿的不容易。在几百人的连队里脱颖而出,我的确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一点只有自己的父母可以洞见。
敬爱的父母亲,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们是最了解我的人,上大学期间,有国家给的“人民助学金”,我说,爸爸妈妈不用给我寄钱了。可是父亲来信说:“你那么喜欢读书,看见喜欢的书籍没有钱买,该是多么遗憾?这样吧,我隔三差五给你寄点钱,喜欢的书籍就买来读。别心疼钱。”我们家是“穷人,”但是父母亲一直对我是“富养”的,只要我喜欢的书籍,父母亲总是想办法给我钱,不让我被钱所困。就是因为这样,我成为藏书较多的同学,经常借书给同学,也是这样才认识了同样爱读书的男友,才成就了一对儿好姻缘。
27岁那年的春节,我回家办理结婚,父母亲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想要彩礼钱,而我感觉自己虽是女孩,却一直被父母亲当成男孩子富养,不但不要彩礼,还想叫父母亲给我一点钱财,于是和父母发生了矛盾,一气之下,我八年没有回家探望父母亲。当我再一起回家的时候,我猛然发现父母亲已经进入老年了,我却没有尽到子女的责任。为此我深深自责,决定帮助父母教养未成年的妹妹,那时候我才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应该帮扶父母,而不是一味儿索取父母的爱。亲爱的父母亲,我明白自己的责任太晚了,祈求你们的原谅。从那以后,我供养妹妹读了中专,得到了一张在当时还不错的文凭。
敬爱的父母亲,无论我是不是按时回家探望,父亲总是一如既往地给我写信,与我交流,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无论是评定职称,分配房屋,父亲都及时指点我,让我顾全大局,少点自私,做一个人民的好教师。这一点,我深深感谢父母亲。一直到退休我都是工作中的积极分子。
敬爱的父母亲,是你们教育我“孝敬公婆、关心小叔子弟弟和小姑子妹妹”,这样才使得我在婆婆家成为受人尊敬的好儿媳、好嫂子和好母亲。父亲母亲,你们一辈子都在指点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这样倔强如驴的女儿才有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如亲人的婆家人。父亲母亲你们说得对“家和万事兴。”
时光荏苒,转眼间,女儿已经成了七十岁的老者,父母亲离开我已经十年有余,俗话说:“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下归途”。我如今已经完成了供养婆婆、教育儿子,帮忙带孙子的所有任务,我本来可以躺平了,但是想起父母亲有关:“做一只头羊,带领好你的羊群”的教导,我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文学,提携弟弟妹妹,在我的带领下,弟弟妹妹都走向文学创作的路,弟弟妹妹都从文学爱好者,成长为各地市的作家。父母亲,亲爱的,我一直没有忘记做你们的好女儿,为家族的振兴,为实现父母亲的梦想努力奋斗!
当我写完这些文字的时候,秋天的落叶已经铺满了阳台,我似乎看见父母亲在故乡的田野里笑盈盈的站着,我再一次给你们叩头了,祝你们在天堂幸福健康!
你们的女儿,于农历甲辰年七月十四。
38、我爱烟台植物园《青年文学家》2024年9月
39、杂谈边界感《当代文学海外版》56期
40、身在他乡思故乡《烟台晚报》2024年7月14
41、记忆深处的野蔷薇《烟台晚报》2024年7月25日星期四
42、一方石砚话今昔《新时代》2024.8(张凤祥封面人物);《烟台晚报》2024年8月7日周四
43、父亲教导我面对生活的磨难《南方文艺》2024年春季
44、槐树庄的童年时代《齐鲁晚报——芝罘文艺》2024年8月9日星期五
45、老狼和它的女儿《香江文藝》2024年第一期
46、阳台上的君子兰(小说)《苏州文学》总21期2024年第八期封面人物与刘学光同刊
47、沉默的父爱《烟台晚报》2024年8月20日星期二
————————————————————————————七月以来纸媒发表
张凤英
一、
最近视频号平台给我推荐了“花径”等多个心理咨询的视频号,在那里我猛然发现,目前在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中,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有那么多躺平的妈妈和孩子。这迫使我反复深思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有那么多严重的精神疾病人群?现在的孩子们不愁吃、不愁穿,有明亮的教室可以读书,为什么还会抑郁?而我小时候,衣不遮体而且食不饱腹,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幸福感。第二,怎么突然间原生家庭充满了创伤?难道原生家庭就没有幸福感和爱?下面我与那些视频号上分享的案例对比一下童年原生家庭的情况。
1.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是活色生香的、是被爱充满的。前天有一个年轻的女孩连麦了主播,她说,在童年的时候,被爸爸妈妈锁在五楼的家里,她透过玻璃窗看见楼下的小朋友在做游戏玩,自己真想跳下去,一个人被关在屋里,没人关心,没人说话,童年就好像在坐牢。原因爸爸妈妈需要上班。爸爸是孤儿,没有爷爷奶奶,外婆有十几个孩子,没有时间带她。因为这样的童年,她上学时候,不合群,参加工作以后感觉自己在牢房里,没有朋友,业余时间除了玩手机就没事干。她进入潜意识,有个声音对她说,你的人生就是“坐牢”。因此心情很抑郁,感觉活着没意思,一度想“跳楼”。对比一下我的童年时代,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三叔一起生活在大山深处,那里没有楼房,远离妈妈爸爸,但是爷爷奶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贝”我每天自由自在的满山遍野地“疯跑”,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鱼,上山采果子吃,挖野菜、割青草,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自由自在。那时候,我家养了几只老母鸡,每天都能收两三个鸡蛋,那种带着鸡的体温的鸡蛋,奶奶给我用铜勺煎了,外焦里嫩十分美味。我每天都能吃一个鸡蛋,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补品,但是却叫我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人生体验是那年轻的女孩不能比拟的,我是亲近大自然的活色生香的童年生活体验,而她是监狱般的童年,她不抑郁谁抑郁?现在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交能力,被手机控制了人生,缺乏与自然的亲近体验,成了“刷题机器”“背题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幸福感、满足感都不够。由此可见,应该给当代年轻人创造机会,叫他们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工厂生活和军队生活,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2.兄弟姐妹们打打闹闹,是成长过程的必要经历。如今的爸爸妈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的,缺乏姊妹相处的经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因此孤独的性格就是天生的。姊妹们之间为了生存而打打闹闹,斗智斗勇,这两代人都没有经历过,于是他们的心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竞争,就可能叫他们抑郁。而我们50后和60后,甚至70后,都是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生长的,我们好像一群小狐狸,互相之间竞争是必然的,不用父母亲“鸡娃”我们是“不用挥鞭自奋蹄”每个孩子都争取最好的成绩,做最多的家务,争取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这为我们长大以后,在职场上竞争做好了培训。我们会在职场竞争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想躺平。因此林径所说的原生家庭的创伤,在我们的成长中是激励因素,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奋斗的动力。人是群居的动物,学会与人相处,与对手相处,与亲人相处都是一门艺术,年轻的一代缺乏这种历练。建议通过集体生活的经历,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针对目前青年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子的情况,感觉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一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助3000元两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贴6000元……全职妈妈每月补贴5000元。这样中国的人口就会保持持续增长。
3.对原生家庭的父母,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一直以来都感觉把原生家庭的不完满,归结为“创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比如我从小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抚养,也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这是不是心灵创伤呢?按照某些心理专家的看法,是认为这样就切断了“小婴儿”与妈妈的连接,是心灵创伤,但是我所感觉的是爷爷奶奶以及三叔的关爱,代替了妈妈的爱,我和爷爷奶奶以及三叔之间也有“爱的链接”,爷爷奶奶给了我双倍的爱,三叔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这都是原生家庭给我的爱。即使后来到了爸爸妈妈身边,经常被妈妈责打,不断地帮助妈妈做家务等,我也不恨母亲,我能够感觉到母亲对我的“高期望”,母亲的“望子成龙”,此时我快速成长。
虽然,我小时候,跟妈妈犟嘴。逆反心理强,不服管理,但是事过之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一直在感恩父母的教育,所以我开工资以后,每月都给妈妈爸爸寄钱。一直坚持了38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来没有怨恨父母,更不想啃老。特别是自己当了妈妈之后,回忆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能够感觉到的都是爱。
二
根据视频号上某些专家的引导,总是说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是“创伤”,而且将孙子辈的躺平现象,归罪于爸爸妈妈辈儿的原生家庭的创伤,甚至于归罪于爷爷奶奶的创伤。说什么爸爸妈妈疗愈了创伤,孩子们就会自然好起来。我感觉这些观念不是中国本土的理念和家国情怀,而是“外来的理念”。按照中国本土的文化,孩子们对爸爸妈妈应该有一颗“赤子之心”,学习和工作上的不顺利,应该向内找原因,改进自己,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回顾自己的童年少年,都是爷爷奶奶、父母、三叔的爱,感恩父母和长辈给我“爱的力量”我可以“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


张凤英
2024年9月28日星期六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国庆节的前夕,全国人民翘首期盼着国庆节的到来。同时也是孔子诞辰2575周年,这一盛大的纪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多个地区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祭孔活动,以缅怀孔子的智慧和贡献。
再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烟台市作家协会和烟台市璜山书院举办了《名人旧居说胶东》首发仪式。首席记者尹浩洋老师主持了会议,新老作者代表发了言,各界朋友发表了祝贺词。我印象最深的是代表和朋友们的发言,每一个都独具特色、有所偏重、一样别具一格。年轻的意气风发,老年的老当益壮,都是我学些的榜样
我这是虽然稿子未被采用,但是由于非常喜欢的缘故,买了2本,准备送给烟台籍的济南文友韩红霞一本。上次胶东老物件我也送给她一本。希望外地的烟台人都关心烟台的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