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韵.感】一段美好的回忆 (随笔) ————我和《中国商报 · 收藏拍卖导报》
在我电脑的收藏夹里,收藏着经常浏览的一些网站,其中就有“中国商网”,我关注的是《中国商报》中的一份子报——《收藏拍卖导报》,因为我是一个收藏爱好者,浏览这份报纸和商报社创办的杂志——《中国收藏》,成了我十几年养成的习惯,可近期浏览时,看到的却是报纸三月十六号之后休刊的消息,心里五味杂陈,感到惋惜,就像错过了一件价廉物美的收藏品一样,空落落的,毕竟她陪伴了我二十五年,我的很多收藏知识都是从这份报纸上学来的,现在我还能想起订阅这份报纸的收据,应该还在,只是由于书太多,一下子找不到……
1997年的秋天,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中学时曾经四处寻觅过邮票(我的哥哥和姐夫,至今还是资深集邮爱好者),后来养成了淘书的习惯,现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钱币收藏之路。97年十月,为了指导我的收藏,在狭小的学校图书室里,在贴着报刊征订目录的黑板上,我弓着身子寻觅着,最终发现了这份相对便宜的报纸,当时叫《拍卖收藏周刊》,一年仅需39元,另外还订了一份杂志《中国钱币》(季刊),40元。
之后就盼着这份报纸,时间终于踏进了1998年,可直到放寒假,也没有收到一张报纸,转眼间到了春光明媚的三月,满怀欣喜到收发室去问,仍然不见踪影,到了月底,我实在等不及了,于是大着胆子去东门街的邮局询问,答复是等他们问问,估计是订的人少,再加上当时收藏类报纸很少见,于是被邮局的人浑水摸鱼了。后来总算找到了一些,可之前缺的报纸,却并没有补齐,成了遗憾。这份报纸内容丰富,对于迫切想要学习收藏知识的我来说,真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我贪婪地品尝着中国文化的山珍海味,真是大开眼界,同时我还把一些好的文章或标题用一个笔记本记下来,方便阅读和查询,这个笔记本至今仍在我的床头,不时翻阅。
之后报纸不断扩容,由4版到8版,再到12版,名字也在变,最终改为《收藏拍卖导报》,彩版和黑白两种搭配,最喜欢的是在1999年10月,新中国诞辰50周年的时候,发行了50大版,厚厚一摞,内容齐全,丰富多彩,让人爱不释手。从报纸上,认识了一些收藏达人,如收藏书籍的谢其章、秦杰、陆昕等;钱币收藏家、国家钱币博物馆馆长戴志强、电话机收藏家张大放、红色收藏家杨翔飞……学习了钱币、徽章、瓷器、青铜器、连环画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别人文章的基础上,我也尝试着写自己的收藏故事和心得体会,并且向报纸投稿,后来终于如愿以偿,在导报上相继发表了《股票作证》、《清丈执照》、《富字倒了》、《不同版别纪念章》、《旧年画解惑》、《鸡年巧合》、《电影票还是宣传单》等十几篇文章,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心里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了一种成就感,也增强了收藏的信心。
后来随着收藏类报刊的增多,由于我把重点放在钱币收藏上,当然价格上涨也是一个原因(从39元到98元,再到120元),报纸的版面也恢复到4版,内容也偏向一些主要的门类,一般工薪阶层能够收藏到的相关内容减少了,加上国家对报纸的整顿,不能再单独订阅,于是我停止订阅,只在12年的时候汇款到报社,单独订了一年的导报,通过邮局投递,再之后就完全是在网站上浏览、阅读了……
回顾我有意识地进行收藏的25年,《收藏拍卖导报》一直陪伴着我,伴着我从满头黑发的青年进入两鬓斑白的老年,她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让我从一个对收藏一无所知的懵懂青年,变成一个略知一二的华发老人,是她把我的文章变成铅字,激励着我在收藏之路上不断前进,后来,我的文章发表在《收藏》杂志、《收藏界》、《中国钱币界》、《江苏钱币》、《安徽钱币》、《收藏快报》等报刊,因此我要感谢这份报纸,感谢报社编辑对我的鼓励,我将永远珍藏我订阅的这份报纸,留住这份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