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影视戏曲 >> 【金文·晨曦】苏东坡(电视剧)

编辑推荐 【金文·晨曦】苏东坡(电视剧)


作者:汤文来 白丁,14.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9发表时间:2024-08-30 08:41:18


   第一集:少年英才
   北宋时期,四川眉山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连绵起伏的青山宛如大地的忠诚卫士,翠绿欲滴的树木郁郁葱葱,仿佛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悦耳的水声如同在诉说着古老的传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花香与泥土的芬芳交织在一起,令人陶醉不已。
   在眉山的苏家,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宁静。这个婴儿便是苏轼,他的诞生给苏家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与希望。苏家乃是当地的书香门第,家族中历代都不乏文人雅士。苏轼自幼便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文学的气息如影随形。
   苏轼的童年在满是书香的氛围中悄然度过。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学识渊博之人,对苏轼的教育极为重视。苏洵常常在书房中耐心教导苏轼读书识字,为他讲述历史故事与文学经典。苏轼聪慧过人,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总是全神贯注地聆听父亲的教诲,眼神中满是好奇与专注。
   在苏家的庭院里,有一棵古老的槐树。每逢夏日来临,槐树的枝叶繁茂如盖,为人们带来一片清凉。苏轼时常坐在槐树下,手捧着一本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的眼神时而专注深沉,时而闪烁着思考的光芒。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他的学习加油助威。
   随着年岁的增长,苏轼的才华逐渐崭露头角。他不仅读书过目不忘,而且能够出口成章。在当地的私塾里,苏轼总是最为出色的学生。他的文章文笔优美,思想深刻,常常让老师和同学们赞叹不已。
   有一日,私塾里举办了一场作文比赛。所有的学生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苏轼坐在书桌前,微微蹙着眉头,思索着题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自信与坚定。
   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都奋笔疾书,教室里唯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苏轼也不例外,他提起笔,迅速地在纸上写下一行行优美的文字。他的思绪如泉水般汩汩涌出,文章一气呵成。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比赛结束了。老师开始评选优秀的文章。当他读到苏轼的文章时,不禁眼前一亮。苏轼的文章立意深刻,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老师连连点头,赞叹道:“此子才华非凡,将来必成大器。”
   苏轼的名声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人们纷纷称赞他是少年英才,对他寄予了厚望。苏轼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进步。
   在眉山的街头巷尾,人们时常可以看到苏轼的身影。他总是身着一身朴素的衣衫,手里拿着一本书,边走边读。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世界的好奇。有时,他会停下脚步,与路边的老人交谈,聆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有时,他会走进一家书店,翻阅各种书籍,寻觅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然而,苏轼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他十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场变故。他的母亲突然生病去世,这对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整天茶饭不思,无心学习。
   苏洵看到儿子如此伤心,心中也十分难过。他明白,自己必须帮助儿子走出悲痛,重新振作起来。于是,苏洵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伴苏轼,给他讲述人生的道理,鼓励他勇敢地面对困难。
   在父亲的鼓励下,苏轼逐渐走出了悲痛。他明白,自己不能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要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那以后,苏轼更加勤奋地学习,他的才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文章不仅在眉山当地广为流传,还传到了京城。京城的文人雅士们对苏轼的才华也赞不绝口,纷纷期待着有一天能够见到这位少年英才。
   终于,机会来了。朝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科举考试,邀请全国各地的才子参加。苏轼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兴奋。他知道,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绝佳机会。于是,他决定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在出发前的一天晚上,苏洵把苏轼叫到了书房。他看着儿子,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鼓励。
   “轼儿,你即将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你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你要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才华,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苏洵语重心长地说道。
   苏轼认真地听着父亲的话,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点了点头,说道:“父亲放心,孩儿一定不负您的期望,努力考出好成绩。”
   第二天,苏轼带着家人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征程。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家族争光,为国家效力。
   第二集:初露锋芒
   北宋时期,四川眉山,那是一片钟灵毓秀之地。青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其间,宛如一幅水墨画。山下的岷江奔腾不息,水声滔滔,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眉山城中,屋舍错落有致,青瓦白墙,古色古香。街道上行人如织,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在苏家的宅院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少年苏轼正坐在书房中,手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阅读着。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聪慧与专注,微微皱起的眉头显示出他正在深入思考书中的内容。苏轼身着一袭白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蓝色腰带,长发用一根丝带束起,显得风度翩翩。
   此时的苏轼,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他的诗词文章常常被人们传颂,大家都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充满了期待。苏轼的父亲苏洵对他寄予厚望,时常教导他要勤奋学习,追求真理。苏轼也不负父亲的期望,每日刻苦攻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这一日,苏轼听闻京城即将举行科举考试,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他知道,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绝佳机会。于是,他决定赴京赶考。苏轼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和母亲,他们虽然有些担心,但也为儿子的勇气和决心感到骄傲。
   在出发前的夜晚,苏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苏洵看着苏轼,神情严肃地说:“轼儿,此次赴京赶考,路途遥远,你一定要多加小心。京城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你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苏轼点了点头,坚定地说:“父亲放心,孩儿一定不负您的期望。”苏轼的母亲则眼中含着泪水,温柔地说:“轼儿,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面对。”苏轼握住母亲的手,安慰道:“母亲放心,孩儿会照顾好自己的。”
   第二天清晨,苏轼背着行囊,告别了家人,踏上了赴京赶考的征程。他沿着岷江一路前行,看着两岸的美景,心中充满了感慨。江水滔滔,青山依旧,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经过漫长的旅途,苏轼终于来到了京城。京城的繁华让他惊叹不已,街道宽阔,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苏轼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开始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他每天都在书房中刻苦学习,阅读大量的书籍,思考各种问题。
   科举考试的日子终于来临了。京城的考场外,考生们熙熙攘攘,大家都怀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苏轼站在人群中,神情淡定从容。他看着考场的大门,心中充满了自信。
   考场内,气氛紧张而严肃。考官们坐在高台上,神情威严。考生们坐在各自的座位上,等待着考试的开始。随着一声锣响,考试正式开始。苏轼拿起笔,深吸一口气,开始答题。他的思路清晰,文笔流畅,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在他的笔下诞生。
   考试结束后,考生们纷纷走出考场,大家都在议论着考试的题目和自己的答案。苏轼则默默地回到客栈,等待着考试的结果。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轼的心中也充满了期待和不安。终于,考试结果公布了。苏轼的文章引起了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欧阳修看着苏轼的文章,不禁赞叹道:“此人的才华,真是令人惊叹!”他决定将苏轼的文章列为榜首。
   然而,在公布成绩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欧阳修误以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他将苏轼的文章列为第二名。尽管如此,苏轼的才华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苏轼得知自己的成绩后,心中既高兴又有些遗憾。他知道,自己的文章本应是第一名,但他也理解欧阳修的做法。他决定去找欧阳修,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欧阳修的府上,苏轼见到了这位文坛巨匠。欧阳修身着一袭长袍,头戴一顶帽子,神情儒雅。他看着苏轼,眼中充满了欣赏。苏轼恭敬地向欧阳修行礼,说道:“学生苏轼,拜见欧阳大人。感谢大人对学生文章的赏识。”欧阳修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你的文章,才华横溢,实乃佳作。我本想将你的文章列为榜首,但为了避嫌,只好将你列为第二名。希望你不要介意。”苏轼连忙说道:“大人的做法,学生理解。学生能得到大人的赏识,已经是莫大的荣幸。”
   欧阳修与苏轼交谈了很久,他们谈论着文学、政治、人生等话题。苏轼的见解独到,言辞恳切,让欧阳修对他更加欣赏。欧阳修决定将苏轼推荐给朝廷,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从此,苏轼在京城声名远扬。他结识了众多文人雅士,成为了文坛新秀。他的文章在京城广为流传,人们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然而,苏轼也知道,自己的道路还很长。他要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苏轼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一些人嫉妒他的才华,对他进行诋毁和攻击。但苏轼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文学成就也越来越高,成为了北宋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故事,也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去。
   第三集:名动京城
   北宋的京城,繁华如锦,车水马龙。街道上行人熙熙攘攘,店铺林立,旗幡招展。阳光洒在古老的城墙上,泛起一层金色的光芒。
   苏轼,这位来自四川眉山的青年才俊,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满腔的才华,踏入了京城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他身着一袭素雅的长袍,腰间系着一条蓝色的腰带,头发整齐地束起,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睿智。
   苏轼初到京城,便凭借在当地积累的声名,迅速引起了文人雅士们的关注。在一次文人聚会上,京城的名流们齐聚一堂,高谈阔论,诗词歌赋,热闹非凡。聚会的场所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庭院中种满了各种奇花异草,花香四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飞檐斗拱,尽显古朴之美。
   苏轼在众人的期待下,缓缓走上前来。他的神情从容淡定,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谦逊的微笑。他环顾四周,看到了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各位前辈、同仁,苏轼初来乍到,承蒙大家厚爱。今日有幸与各位相聚于此,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苏轼的声音清澈而洪亮,在庭院中回荡。他的话语简洁而真诚,让人感受到他的谦逊与诚恳。
   众人纷纷点头称赞,眼中流露出对苏轼的欣赏。一位年长的文人捋着胡须说道:“苏公子,久闻大名。今日得见,果然气宇不凡。你的文章在眉山已传为佳话,不知今日能否让我们一饱耳福?”
   苏轼微微颔首,沉思片刻,然后缓缓说道:“既然前辈有此雅兴,苏轼便献丑了。”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吟诵自己的一篇新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的声音如清泉流淌,诗词中的意境如画卷般展现在众人面前。明月高悬,诗人把酒问天,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宇宙的探索在字里行间流淌。
   众人静静地聆听着,仿佛被苏轼的诗词带入了一个神秘而美好的世界。当苏轼吟诵完毕,庭院中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好诗!好诗!”众人纷纷赞叹道。“苏公子的诗词意境高远,情感真挚,实乃佳作。”
   苏轼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感受到了大家对他的认可和赞赏。从那以后,苏轼的文章在京城广为流传,他的名字成为了文人雅士们口中的热门话题。
   在京城的日子里,苏轼结识了众多文人雅士。他们有的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有的是精通书画的艺术家,有的是博学多才的学者。苏轼与他们交流切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一次与几位诗人的聚会中,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诗词的创作。庭院中摆放着一张石桌,桌上摆满了笔墨纸砚和美酒佳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一位诗人说道:“苏兄,你的诗词风格独特,意境深远。不知你在创作时有何秘诀?”
   苏轼微笑着回答道:“诗词创作,重在真情实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词之中。”
   另一位诗人接着问道:“苏兄,你对当今文坛有何看法?”
   苏轼沉思片刻,说道:“当今文坛,人才辈出。大家各有千秋,共同推动着文学的发展。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文学的繁荣做出贡献。”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在这样的交流中,苏轼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共 55518 字 12 页 首页1234...12
转到
【编者按】非常精彩的文本。汤文来老师用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带领唯美回顾了苏轼曲折坎坷跌宕起伏的一生。一个大才子在政治大潮的激荡之中,自己的命运完全无法由个人掌握,他只有靠自己坚强的内心,去调理内心的追求、梦想、落寞和创伤,有幸的是,苏轼先生心怀广阔,坦荡洒脱,不断用神来之笔记录自己的命运沉浮,为我们留下了千古流传的经典佳作。看上去是文章,其实所有的墨迹都是血泪。汤文来老师文笔扎实,文风简练,一直坚持追求,我坚信,希望就在前方,未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推荐阅读欣赏,并建议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30 08:42:00
  风骨文人,沉浮命运。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30 08:42:46
  精彩无限,欢迎品读并留下精彩评论!
3 楼        文友:汤文来        2024-08-30 09:00:30
  承蒙编辑抬爱,辛苦了你们
4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08-30 11:20:17
  鸿篇巨制,非常精彩!敬佩王老师的敬业精神!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