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草窠(散文)
草窠,或称草米囤,有人干脆叫米窠。
作为方言词汇,《新华词典》中未收录。百度词条注释为:方言。草丛。出自鲁迅《祝福》——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这与农具风马牛不相及。查阅本地镇志,这么重要的物件居然漏了,仅俚语中收了一条歇后语“鲜鲜鱼下饭——拆草窠”,谓鲜鱼下饭令人食欲大开。
窠的本意是鸟兽的巢穴,引申为人安居或聚会的处所。草窠,原材料不是一般意义的草,是柴草,这个意义能说通。
用柴草编织贮米器物,一是成本低,稻柴易得,加若干个饭后工余的闲暇,而人工是不值钱的。二是它干燥透气,可最大限度保持米的品质。三是可控,可大可小,可高可矮,也可根据安放处所量身定制。四是无合适的替代品,缸甏没那么大,漂亮耐用的不锈钢制品和轻便的PC材料尚未诞生。如果非得再说些优点,环保,坏了不会污染环境,至少能当肥料,拆散了还能塞进灶肚当柴烧,发挥余热。
昔时农家场角都有柴庐,将麦秸与稻柴,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收贮在室外,方便取用,不跟人争夺空间。莫以为柴禾只能当柴烧,它能盖房顶,能轧“纸脚灰”,做筋料掺入石灰浆刷墙壁,还能打苫草,搓绳,做草鞋,编织工艺品。
草窠不说“编”,说“扎”,或“压”,手法上编、扎、压并用。
父亲是村上数一数二扎草窠的好手,从无到有,从无形到有形,凭着最简单的工具,一堆不起眼的稻草变成一口结实耐用的草窠,简直称得上鬼斧神工。
按理说,作为农夫,很多与生活有关的手工活都是必备技能,事实上未必。有些人力气大,干农活是好把式,而做手工,尤其是扎草窠这等技术含量高的活,却力不从心。勉强应付,也是粗手糙脚,丑陋松垮。难怪有些婆娘骂男人,扎草窠都不会,笨煞忒哉!
选用清白稻草,没淋过雨,没沾污泥。糯稻柴最好,柔软,有韧性。一口自重量五十斤的草窠,得翻倍备料。一把把拆开,小心择去柴壳,只留光洁的茎秆。将一扎扎柴放在石鼓墩上,用硕大的木榔头敲打,谓之“跕软草”。父亲无法独自完成,经常叫我“盘软草”。父亲双手高举木榔头打在稻草上,发出“噗噗”的闷响,我轻轻翻转、推拉柴把,质地硬的部位多砸几下,直至根部到柴梢都变柔软。扎草窠的稻柴,无需与搓草绳一般很“软熟”,半生不熟正好,太“生”易拉断,太“熟”不耐用。但凭手感,凭经验。
这就开工了,父亲这次要扎一口能贮存五百斤大米的大草窠。原来的草窠十多年了,整个儿泛黄,底部受潮朽烂有一股子霉味,上口和外壁被老鼠啃得不成样子了,只能当燃料。它本是我家最大的草窠,放在房间东南内墙角,其它地方都显得碍事。
扎草窠只需一件工具:窠锥,有的地方叫铲钩。半圆筒状铁制品,尖头,中空。因多久不用,翻箱倒柜找不到,父亲临时用一段竹子做了一把替代品,一拃长的竹管,剖去小半爿,一头削成尖斜。后来才回忆起窠锥被人借走未归还,两相对比,竹管窠锥不顺手,效率差,质量稍逊。
先要扎草窠底。开头最难,一股稻草圈紧了,中间插入窠锥,引入若干柴草,分成一小股一小股,往四面八方用力扎紧,核心部件完成了。稻草束成一股,一圈圈往外围叠加,扎紧,变成一个大圆盘。
接着扎草窠壁。窠锥引柴的方向改变,稻草束的走向改变了,与底部连接一体,渐变成圆筒状。父亲把窠锥从外围插入草束,再将四五支稻柴穿入窠锥,如穿针引线一般。拔出窠锥的同时,大拇指按住柴根,柴草跟着拉出一段。如此这般,柴根一顺儿朝外,一圈插满柴草。引出的柴草依次收紧,旋转,拧成一小股,顺着草束攥紧,融入其中。下一股如法炮制,将上一股柴头收紧。小股柴与柴束两相垂直,既承担着捆扎固定作用,又是草窠壁原材。发明草窠的人,很伟大。
柴股一圈圈加高,走向呈螺旋式而非水平的。如何把上口做成水平状?收口阶段逐步删减,柴束越来越薄,最后以细绳子或铅丝收头。
再做一个草窠盖,略呈穹隆形,比口围略大,严丝合缝盖住边沿。
父亲扎的草窠,光滑,结实,匀称,笔直,坚挺,融实用性与艺术品一身。容量拿捏精准,他说装五百斤米就是五百斤,说装三百斤就是三百斤。不是靠随意增加或削减高度,过于瘦长,矮个女人底下舀米够不着,可能倒栽在草窠里;矮胖难看,不适用。父亲不懂黄金比例,但看着就是上眼。
经常有亲友求助,父亲应承与否,看忙闲,看亲疏。既然答应,不收工钱,甚至不要原料,家里不缺稻柴。一条烟两瓶酒,几句好话,满足了,说不定反而留人家吃饭。姑妈家只隔一条河,姑父在外当干部,他们家的几口草窠都是我父亲扎的,完了让我跟母亲抬过去。三姨嫁得远,三姨父是银匠,不会扎草窠。三姨每次来,摸着我家草窠,羡慕得很。父亲起早贪黑扎了一口,怎么送过去成了问题,正常步行一个多小时,抬着一口草窠送过去不现实,两口子畏路远不来拿,终于等到便船捎过去。
农家房子紧,草窠放在房间里,房子宽裕的人家,也要摆在房间里。全家的活命口粮,摆在眼皮底下睡觉才踏实。这口盛粳米,那口放籼米,最小的存糯米。外公家劳力多,余粮足,外公房间里有五六口大草窠。外公抠,或者应该叫勤俭,饿过肚子的老人有危机感,他家从来不吃新米。一年甚至两年以上的老陈米,尽管保管得好,米饭发黄,有一股子老米气味,令人难以下咽。
草窠还有计量功能。比如一口五百斤容量的草窠,筒壁草束有十三圈,就是十三节。里边米下降一节,就是吃掉了四十斤。农活重,肚子里油水少,全靠米饭撑。过一阵,母亲叫嚷,这个月吃掉几节米了,还剩多少了,恐怕接不上新米起场。勒令我们收紧裤腰带,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草窠再怎么结实,在老鼠的铁牙利嘴面前简直不堪一击。农家都是块石基础,室内泥地夯平了,偶有铺砖,没有水泥地,密闭性极差。老鼠在石脚缝钻进钻出,在泥地上打洞;从屋檐瓦片下钻进来,沿着梁椽奔走,落在床顶上。不但偷吃,还啃坏东西。经常在草窠盖上放鼠药,它们不碰;草窠边或床底下摆捕鼠夹,它们绕道。这些讨厌的家伙,似有灵性,近在咫尺,却奈何不了它们,抓不完,赶不走,一贯为非作歹。老鼠专咬草窠口与盖子的接合处,出于口腹本能,也为了磨牙。半夜里,经常听得老鼠噬咬草窠的声音,窸窸窣窣,窸窸窣窣,呱啦啦,呱啦啦,令人心惊肉跳。父亲突然从床上蹿起,扑到草窠上。鼠们四散逃遁,倏尔无形。有一次,米吃到草窠底了,几只老鼠胆大包天钻进去,来不及上来,被父亲用盖子捂住。它们在里边狼奔豕突,终于喘着粗气不动了。
草窠还有衍生品。
我们小时候可没有宝宝椅、学步车这些个高档玩意儿。孩子能站直而不会走路的时候,是最难看护的。摇篮禁锢不住了,坐小凳子又不安分守己,站立桶。立桶是木质坛形圆桶,刷上红漆,高一米半左右,里边隔板供孩子站立。脚桶、马桶、提桶属于必需品,而立桶的使用期短,只有富户嫁女的陪嫁中偶尔见得。穷家置不起,扎草窠立桶,高一米左右,口沿绗一圈旧布,底下垫旧棉袄棉裤。孩子站在里边,手扶着边沿,看护的大人还能纺纱、做花边。即使连人带桶摔倒,一般不会受伤。有些地方,有百岁老人站草窠的习俗,让他们站在孩子的草窠立桶中,蕴含返老还童的祝福。
我家有几口迷你型小草窠,比如放鸡蛋鸭蛋的“草窠甏”,上口内收成甏状,盖子下翻边,细致而别致。亲友见到了,赞口不绝。
乡下孩子对脚炉不陌生。脚炉,扁圆坛形的铜质取暖器,炉盖上錾刻梅花形气孔,外加提梁。炉膛放热草木灰,加木屑、砻糠等燃料,覆以冷灰,可持续半天温热。脚炉可暖被窝,可烘手,可烘烤孩子踩湿的棉鞋,白天躺在窝里。脚炉窝是一口为脚炉量身定制的小草窠,内径比脚炉略大,略低。脚炉放在窝里不容易冷,对其本身也起保护作用。冬天,孩子们双脚经常踩在脚炉盖上,热气从脚底升起,身体暖融融的。
焐窠,听名字就温馨,其形似脚炉窝。家里偶尔打牙祭,来个猪蹄炖黄豆,大火烧开,把砂锅坐在焐窠里,加盖,焐上一两小时。出锅,猪蹄、黄豆酥烂,汤香而酽。这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节省了燃料。
曾在农具馆见到过方形草窠,筒形及箱形均有。受制作工艺限制,角上是圆的,只能说大致呈矩形。同伴说,哟,很别致。我说不是老物件,是新扎的,为引人眼球刻意而为,农家不这么扎,至少在我那里农家忌讳这个,并非因为难度。你仔细看,像什么?
像什么?同伴反问我。我没有回答,往事浮上心头。
我小时候,村上一位老妇过世后,子女家徒四壁,连一口薄皮棺材都置不起,扎了个草窠棺材,草草安葬。老妇下葬时,外嫁的女儿哭得呼天抢地,哀叹母亲命苦,责骂兄弟无能。老人说,人穷命贱,好歹是口棺材,这不算待遇最差的,灾荒年间,还有卷草席裹尸落葬的。几年后,那户人家稍许好转,打了一口杨树棺材,重新收殓母亲。刨开墓室,草窠棺材早已塌陷腐烂,只留下一摊痕迹。我喜欢看热闹,没脑子地看热闹,凑近看不甚觉得害怕。
我更有一段朦胧而忧伤的记忆。妹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父母曾带她去城里医院看病,医生判定,这孩子养不大的。本地医疗技术差,父母无力送她到上海大医院治疗,妹妹最终在满月时夭折了。她来到世上时间实在短暂,尽管已经上了户口,有名字有身份,或许还算不上一个“人”,够不上某种待遇,说到底,还是人穷命贱。家里没有开丧,没有一个亲友邻居来送葬。依稀记得,在我三岁的冬天,两张长凳上搁着一口小小的草窠棺材,妹妹睡在里边,父亲流着泪扎紧盖子,母亲在一边擦眼泪。完了,父亲独自扛着棺材往村后走,母亲追到墙角目送着父亲。妹妹葬在祖坟上,开始还有一个小坟包,我每次到那里,重复着一句话,妹妹睡在里边,睡在爷爷奶奶身边。记忆稀薄,又刻骨铭心。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童年几乎就是乡愁的全部,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几乎都会不自觉寻找童年,那些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给渐行渐远的人生增加了几多念想。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