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有店如家(散文)
午后,难得骄阳,不似昨日烈,于是,便生了凉风习习的黄昏。
晚餐,照例一份白切鸡、凉拌空心菜。近半年时间,总爱来这家店。一来不仅口味特色符合我,更重要的是有家的味道。二是店家大方热情、平易近人。小店面积不大,并非处于临街旺铺之地,而是隐匿于小区中不起眼的一隅。不知怎的,我与它的初次相遇,大抵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吧。
且说店家,一家三口皆为衢州人氏,早年间来到杭州,小店于年初新开张。店家之子比我小两岁,父亲看上去年岁稍长,然其卤味手艺堪称一绝。母亲与家母同岁,是六十二岁的人。她总是笑容满面,犹记初次登门之时,见我吃得津津有味,便又多予我一些鸡心,那份细心与体贴,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根据这一条,觉得店家应该是为了生意而释放出善意。
此后,每次光顾小店,她总会为我额外添加菜肴,尤其是我钟爱的鸡心、鸭心与肝,份量十足,米饭亦盛得满满当当。餐费极为优惠,仅收取成本价,或许是利润很微薄。我是细心核算了这些食物的成本得出的结论。这般举动,常常令我深感不好意思。
有时,用餐完毕,我会多付一些费用。而她总是当场退还予我,口中念叨着:“阿姨不缺你这一份饭钱,你常来,爱吃,吃饱,阿姨便觉得开心了。”说实话,彼时听完这些温暖人心的话语,那一刻,我的鼻子突然一阵酸楚。常来,就是支持,我常来,岂不成了挖墙脚的?阿姨就是赚个人缘吧?或者是我这个人让长辈见了觉得亲切。一些很好的多情的想法就因吃饭而生出来了。倒是给我的吃饭添了美好的感觉。
记得有一次,因忙碌而错过了晚饭。我匆匆赶到小店,原以为会吃个闭门羹,岂料阿姨一人仍在店里。见到我来,她柔声说道:“知道你今日可能会来,特意给你留了一份饭菜。”说完,便将饭菜放入微波炉中加热,还有一碗阿姨亲手炖的排骨汤。那一刻,我什么也没说,只记得当时眸中泛着泪光,想起了外婆……
怎么知道我要来?或许阿姨和我都说不出原因,可以归为心灵感应吧。这种感应,可能只有在母子关系里才有。
季节在有序地更迭中,悄然荏苒着岁月的晨起暮落。
小店每日皆营业,店家的忙碌与热情亦一如既往。在我看来,这份热情,不单体现于丰盛的饭菜份量之上,更蕴含于那份真诚与关怀之中。每次踏入小店,便如回到自己的家一般,那种亲切与温馨之感,让我难以用言语表达。有时候,明明不需要走小店所在的这条路,但腿脚好像被什么左右了,走到店门前,少不了往里面探望一下,看看阿姨在不在,看看店里节日客人多不多。这些与我何干?真有关系,是情感上的关系,希望小店开得好,阿姨一家的生活好起来。
尽管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足,却以最简单的方式传递着正能量,让每次走进小店的我,感受到一种人间的温情与美好。故而,无论多晚,路途多远,我都会雷打不动地驱车前往。有人喜欢在一条路上散步,可能就是为了方便,我距小店并不是走着方便,小店让我有了漫步的情调,有时候就舍了汽车,步行这段路。
这家小店,既无华丽的装饰,亦无昂贵的价格,有的只是那份最为质朴、最为真挚的人情味。它在繁华林立的杭州城里,或许并不显眼,但它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回家的路,让我在日常的忙碌与疲惫中寻得一丝慰藉。
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身处何方,都会铭记这家小店以及这位有着菩萨心肠的阿姨所带给我的温暖与感动。
岁月有情,时光有爱。身在旅途之中,我很庆幸自己总能遇见许多美好的人和事——有人赠花盆,有人赠书,还有人赠我爱吃的粽子与青团。真应了那句话——在生活前行的路上,你只管善良,转角处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与生生不息的希望!
光阴潺潺流淌,日月匆匆追赶。人间万象,唯真情最为珍贵,深以为然!
宾馆差不多都写着“宾至如归”,我也给小店一个词——有店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