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悯农(散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小时候特别喜欢这首诗,可能是出生于农村的缘故,更确切地说应该自己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才会对这首诗有着别样的喜欢。小时候每次出山劳动,我总会耍小心思,累倒不怕,就怕天上的那一轮烈日,照在人身上,那汗水哗啦啦从你身上各个角落往出冒,衣服瞬间跟背粘贴到了一起,热感猛增,头上的汗,额头的汗,都顺着脸颊流了下去,你要是轻微地弯着腰,汗水嘀嗒到地面上,你都会听到一丝细微的声响,你要是站起身来,那汗水可能会流入你的眼睛,这汗水流入眼睛,确实让人不好受。但不出山,面临的可能就是母亲的责罚,母亲虽然没读过几年书,可讲起道理来,总能让你无言反驳,就拿出山劳动这事,母亲就会拿《悯农》这首诗来教育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没有务农的人,可能只能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一下,粮食来之不易;可要是真正经历过闹饥荒父辈来说,粮食何止来之不易,那可是救人命与水火的东西,何其珍贵。记得小时候,每次吃饭,饭碗上留下饭颗粒,母亲就让我和妹妹用筷子把饭碗上的颗粒都扒拉尽,要是吃到一半,就不吃,自然少不了一顿劈头盖脸的教训。教训过后,母亲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得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从来不劳作,他自认为只要有钱,就不会饿着肚子,还嘲笑那些出山劳动的人,不懂得用钱赚钱,活该当一辈子农民,然而他怎么也想不到,到了闹饥荒那年,人们不再给他卖粮食,他拿着金元宝到处跟人祈求着让人把手里的粮食卖给他一点,可是没人愿意,粮食可以当饭吃,金元宝却不能,后来结果可想而知,他抱着金元宝活活给饿死了。
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那个年代,饿死人也是屡见不鲜,常有的事,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对待粮食,就如同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粮食的珍惜程度,大于一切。有很多古装电视剧,放到关于珍惜粮食的镜头,就会有这么一段剧情,人们会把种子挂到房梁上,即使肚子饿的咕噜噜响,也不会打种子的心思,因为这关乎着来年有没有饭吃。
或许对于现在人来说,爱惜粮食已经成为口头禅,如果你要是去劝说,可能会被嘲讽,说自己是穷鬼,所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们都做起了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旁观者。
想想以前老家单独一孔窑洞里面用泥砖砌的方格子,还有用红柳编的大筒子,布麻袋里面装的全是粮食,有黑豆,豌豆、黄豆、绿豆、谷子、糜子总之只要粮食,多多少少都会存放着。这粮食一直存放到来年秋收后,看收成好坏,才会决定要不要卖掉。可能是父辈们经历过闹饥荒,在心理上对饿产生了阴影,所以在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存粮的习惯,有存粮自然也就不怕闹饥荒,有存粮给老鼠也跟着沾了光,那老鼠可真大,胖的头跟身子都连到一起了,一铁掀下去,它都不死,东躲西藏,从我脚上跑过,吓得我,直跺脚,父亲继续追打,最后还是被它跑掉了,想想一只足有42寸鞋之大的老鼠,那得吃多少粮食呀!可恶,真可恶。必须的喊打,必须的治它,从此村里陆陆续续养起了猫。
长大后,很少再去下田,不过老家依旧种着地,只是这两年不景气,一年除去化肥,还有种子钱,到种地人手里的钱,真是微不足道。至于那些口出狂言,坐井观天,都没去实际考场,就大言不惭的专家说出的话,还是尽量少听,农民要是真有那么高的收入,就不会大批大批涌入城市,任何人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在外面风头露宿,滚打摸爬一辈子,最后还又不得不回去,居住在那个令自己无法忘怀,又无奈的破旧不堪的老房里。
今年春,一切顺风顺雨,原本以为是个好年头,不料在庄稼正长得旺盛时,连住一个月干旱,枉费了百姓的辛苦,只能唉声叹气,山里的人,终究靠的还是老天爷。
七月,回家一趟,锄地的时候,我问母亲,这都晒的半死不活的,还有必要锄?
“雨广靠天吃,天旱靠人务”父亲说,要想来年继续种,这热草要除,不然下雨了,这热草长起来跟疯子一样,没法管,来年留下一地草籽种子,就没法种了。还有靠天是其一,务农是关键,只有勤勤恳恳,才会有好庄稼,庄稼好了才有好收成。
回到上班的地方,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悯农》这首诗一直在脑海回荡,提醒着自己,要爱惜粮食,珍惜粮食,粮食是一个人的命脉,也是一个国家的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