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令人疼痛的爱(赏析) ——读作家朱华胜小小说有感
近来,读了曲靖作家朱华胜(江山名山地731828829)的两篇小小说《每一根竹笋都是奔跑的疼痛》《包裹》,母亲的爱,儿子的爱,深深的感动久久在我大脑里升腾。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爱,有一种令人疼痛的深爱,更重,更暖,是一种疼痛的幸福。《每一根竹笋都是奔跑的疼痛》让我禁不住有些喉里哽咽,泪眼婆娑。小说情节起伏像飓风中的海浪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我这一颗孤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鲜美脆口的竹笋,在缺衣少吃的年代,它是孩子们心心念念的奢望。作者紧扣这一点以竹笋为线索,把人物间的矛盾和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探寻疼痛背后的真相,挖掘深爱的本质。
小小说标题新颖、情节曲折、刻画栩栩如生(如例句:竹子差不多一般粗细,一样高矮,叶片繁多,柔软,像同年生的姐妹一般)、语言用口语化的生动短句(如例句:穷得要命,拮据得要死)、情感饱满,从而共同促使了这篇小小说成功完美地呈现。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第一人称自然就拉近了作者和读者心与心的距离,增加了现场感,人物一言一行的活动仿佛就在眼前,一切因为生动形象而产生共鸣共情。
采用倒叙手法,仿佛一个缩口的大缸子,一点一点往外掏宝贝一样,引人入胜。文在开头写道,种下三棵紫竹,被人夸很懂园艺,“我”却说自己种紫竹并不是因为它婀娜多姿,而是因为竹承载着“我”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读者的好奇心是不是瞬间被吊起来了?
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为了生活下去,常到后山挖竹笋。“我”去挖笋的过程中偏遇到生产队队长的三个称恶称霸的儿子。矛盾开始一级一级出现。“我”被村霸挡路,抢笋,辱骂,到最后与之打架,被赶来的大人们拉开,然后双方家长到场。各自劝说或批评自己的孩子。队长夸“我”成绩好的话或许是一种虚伪的话,但“我”引以为骄傲,同时表示“我”的自尊心极强,不能接受人的随意侮辱。从心里不想听从妈妈要“我”向对方道歉的安排,气得哭了,跑到后山最高处独舔心灵的伤。很想去县城找自己的父亲,幼小的心灵多么想得到父亲的保护,而不是母亲的委曲求全。可是当“我”在听到村里的朱大爷说妈妈和妹妹正在到处找自己时,“我”又想到妈妈和妹妹的焦急和担心,是自己对亲人的一种伤害,马上飞奔回家。不料次日起床发现妈妈一夜未在家,正当“我”打算带着妹妹出门找妈妈时,妈妈却回来了。蓄势的铺垫,使得本文的高潮排山倒海似的到来,细致地描写妈妈进门的情景,像电影一样给了妈妈大大的特写镜头:妈妈进来了,背着一个篓。妈妈一只手里拿着手电筒,另一只手里握着镰刀。妈妈身上湿淋淋的,头发上、衣服上粘有很多竹叶,膝盖处裤子撕破了一个口子,脸上、手上有几处血红的印子。妈妈一脸满足的微笑,说:“你们起来了,怎么不多睡会呢?”读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内心情感的汹涌。“我”抱着妈妈哭了。妈妈用对孩子深深的爱融化了儿子心中的委屈,将儿子因受村霸欺负的冰冷从心底彻底抹去,母爱的温暖转化成一种面对生活不屈不挠、大彻大悟的顽强力量。此时,伟大的母亲形象赫然立了起来。
布局精致,构思曲折,人物内心活动细腻,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一环扣一环,行文节奏拿捏不急不慢。人物间矛盾层层叠加,最终使主人公的情感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从而把“我”的体贴大人的懂事心理、母亲为人本分善良和对孩子的呵护体现得淋漓尽致。生活的艰辛和他人的欺负都不能打垮一个坚强而吃苦耐劳的母亲。
生活的苦难,是成长中别样的馈赠。母亲对孩子竭尽全力的深爱,更是孩子心中一种难忘的疼痛和幸福。
小小说《包裹》峰回路转的情节,入木三分的刻画,彰显了母子的爱,疼痛着,幸福着。
这一篇是另一种阅读体验。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柳暗花明,结尾戛然而止,回味无穷。我读《包裹》就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包裹》的故事并不复杂,表面上看是写了主人公李红珍的幸福、友善、隐忍、坚韧和大爱。文章情节因为人物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文中大部分笔墨都在铺垫,从不同人的视觉埋下一个又一个“地雷”,只为最后引爆读者的情感。
作者直奔主题。文章的开头就用喜鹊的欢叫渲染出一种喜讯到来的场景。快递小哥的摩托声由远而近,“李红珍,李红珍,你的包裹”,熟悉的呼喊直接引出本文的主题。
大柱的优秀,不直接夸,而是从黄大妈的羡慕和失落侧而写大柱。黄大妈有三个儿子却很少来看望或邮寄东西回来。特意写了大柱见了村里人也热情打招呼,大柱小时候为救病危的妈妈自己背妈到医院。可见,大柱是一个从小就有孝心、有担当、有爱心的孩子。爱出者,爱返。写这些,正是为了最后的大柱临危不悔的表现才更让人可信。即大柱对身边的亲人、邻居、朋友,都会自然而然地尊重和爱护。
“这几年,听说大柱身负特殊任务,没有时间回家,但逢年过节,大柱都要给妈妈寄来礼物。有时是吃的,有时是穿的,有时是生活用品。”大柱究竟担负啥特殊任务,没说,他不再回家,有特殊任务,仿佛也说得过去。但为啥穿的,连生活用品也寄回家,细思,这个大柱好像孝顺得有些夸张,寄钱回来,不更省事吗?其实,从这开始,文章开始悄悄布局了。
李红珍耳背,所以人们对她说话要大声,她回应别人也要大声。于是李红珍的嗓门就等于一个高音喇叭,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村人皆知就理所当然了。李红珍收到包裹时,“她总是当着村民的面撕开包裹,看,儿子又寄东西来了。如果碰上是吃的,她就分给在场的人吃。”因为李红珍为人和善,所以她与邻里的关系也好。那么后来,她生病了,黄大妈去关心安慰她,她病危,村人帮着发电报等等行为也就正常了。如城里的人们,住在对面也不打招呼,不说话,人们互不了解,遇到困难,也不可能来帮忙。所以,作者的每一笔都不是闲笔。
大柱当了林业消防兵,提干当个班长,管理着十二个人。这里点到为止,不多着一笔。当兵第二年,李红珍收到一封电报,她去了儿子的部队,半月后才回来,回来后久不出门,直到快递员要黄大妈转交包裹给李红珍,才知她“由于舟车劳顿,病了,在家养身体,好久没有出门。”这里看上去是写李红珍累病了。事实上真如此吗?
李红珍还是经常收到儿子的包裹,但大柱没回村,村民都习以为常了。“每隔一年,李红珍去部队看望儿子一次。”不细说李红珍到底在部队看到了儿子什么,不说明为什么要每隔一年去儿子的部队,仿佛就是军人家属看望身负特殊任务不能回家的儿子。
李红珍病危住院后,村民按包裹的地址给儿子的部队发了电报,但大柱也没回来,站在李红珍身边的却是几个英气逼人的军人,这时,文章前面所有的伏笔才自然而然地一一得到印证。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后来大柱过春节不再回家,因为他保护战友早牺牲了;才得知以前发给李红珍的电报是大柱的死讯,所以她从部队回来后就生大病其实是丧子之痛;才明白后来,李红珍去部队看儿子其实是清明节给儿子扫墓;才明白前面过年过节寄回的各种各样的包裹都是儿子的战友们寄来的。正因为大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他才能爱战友如手足,为救战友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而才有可能让十二个战友都心甘情愿代替他照顾自己的妈妈,妈妈年老了,腿脚不便,外出不安全,为了省却外出购物的麻烦,才把吃的、穿的、用的都用包裹寄来。这样徐徐写来,情感升华自然,能量不断积聚,最后直击人心。
由此可见,写好一篇小小说其实并不容易,不但要文章结构要合情合理,而且先后顺序要巧妙。如果我们开头就写李红珍的病危,大柱的战友们来看望她,然后全部倒叙来写,就没有这样引人入胜了,对读者来讲,没有了好奇心的牵引,情节没有了前后的对应,文章就没有了层次感,也没有了深度,对大柱,大柱妈和大柱的战友们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格局的刻画,就不会这样入木三分。
读完瞬间泪目,原来疼痛着,是因为深爱着。
这两篇小说让我深刻体会到,爱,有时候是疼痛的,但这份疼痛却是一种幸福的负担。它让我们在生活的风雨中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更加理解爱的力量。康心的赏析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作品的理解,她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也获得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这两篇小说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美好。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生活的教科书,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疼痛中感受爱的力量。
另:编辑大兵的编者按语十分中肯、真诚,如此入木三分的评论以及编辑按语,令人折服。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