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丽芝的人生变奏曲(散文)

精品 【流年】丽芝的人生变奏曲(散文)


作者:谢凌洁 秀才,1259.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2发表时间:2024-09-16 08:11:59


   丽芝全名阮丽芝,越文书写为:LeChi。
   她妈妈出生于河内,家境富裕而优越。这富裕和优越实际上从她外公的家庭就开始了。丽芝外公正是因为家境的殷实而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攻读医学的他,专业拔尖,法语出色,而在法国人开办的医院获得了一份工作,那份薪水不仅养活家中老小十多口人,还有司机和两个家佣。生下十个孩子的丽芝外婆,不需外出工作,只需掌管家政。偌大的一家子,住着城中湖泊边上一栋漂亮的别墅,生活体面舒适。
   丽芝的母亲,自小痴迷舞蹈,家庭的优越,使她不知愁滋味——但是,天真少女何须知道那么多呢。一直以来,她们的城市就不曾平静过,巴亭广场的呼声响彻天穹时,她父亲也许还没遇到她母亲;日军控制大米导致尸体横陈、饿殍遍地,她听了只当是故事;日本人走后,法国人返回,人们说着“美国人也要来了”……她小小年纪,哪里知道这走马灯似的轮换是些什么呢?湖边的家,四季常绿,鸟语蝉鸣纯粹作了她舞蹈的伴奏,家那么大,楼上楼下,廊道阳台,都是她翩然起舞的舞台,少女不知,庭院之外,已然风狂雨骤,而湖边这处家园,将从她轻盈的脚尖消失……
   反对殖民压迫,力求民族解放!
   打倒帝国主义,重建国家尊严!
   ……
   呼声此起彼伏,浪潮汹涌。
   丽芝外公担心自己在法国人开办的医院工作的事实广为人知,开始忧心忡忡。丽芝妈妈发现,某天,神色黯然的父母和两个家佣及司机道别后,父亲说,他们漂亮的家也将要失去了。实际上,是她父亲为保住全家的性命而主动放弃了一切,随后,一群孩子随父母来到一个距离河内很远的小城,租下了一处普通民居后,父亲在一个诊所找到了工作,薪水极其微薄,连维持一家生活都十分艰难。至此,曾经湖光山色中的舒适岁月已成幻影,不过,保得一家齐全,已是明智之举。
   巨大的变故对丽芝妈妈的舞蹈梦近乎没有影响,小城的平静日子很快迎来一件新鲜事。时逢剧团到各地选演员,丽芝的母亲凭着天分榜上有名。可是,当医生的父亲认为跳舞没有出息,而且她自小娇生惯养,无法独立生活。被舞神盗走灵魂的女孩,哪管诸多阻隔,索性悄然离家。此后,凭着天赋和刻苦,她成为剧团中的重要担纲,而舞蹈和歌剧演唱,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她的职业。
   丽芝妈妈的艺术生涯发生改变,是因为遇上了从苏联学成归国的丽芝的父亲。其时,她已是剧团的编导,而丽芝父亲则是文化部副部长的秘书,除了上班,他业余翻译小说,撰写电影评论,甚至在词汇收集、语音标注、语词释义、例句用法等方面倾注大量时间后出版了自己制作的辞典。多年专注于城市与国家舞台的母亲,在学识渊博的父亲面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文化这一课,而且认为婚后的自己应该不再随剧团四处演出,而是留在丈夫身边,并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个工作需要文凭,哪怕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大学的文凭。副部长的秘书非常支持她的决定,于是,上班之余,全力给她上课、补习。一年后,她果真考上了河内的大专院校。三年后毕业,他们结了婚,并在文化部分得一套公寓。
   实际上,丽芝并非父母的第一个孩子,是的,她并没见到那个在硝烟余味中诞下的哥哥或姐姐,不过,她倒是有耐心的,那场战争结束后,她在边境那炮仗尾音般的噼啪声中姗姗来迟,那些远道而来并变客为主者,通通都走了。别人和她说起法国人留下的白色建筑,日本军制造的特大饥荒、美国杀草橙剂带来的畸形婴儿……所有这些话题,于她不过是父亲童书柜上读到的、关于陨石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传说,别说热门的“祖国南北统一”的话题,哪怕从世界的源头说起,也不比父亲的书房丰富有趣。父亲的书房以书作墙,书籍层层陈列。她识字时,个子矮,只能读书柜底层那些以兔子或小熊为插画的连环画;上了小学后,则可以读到格林和安徒生的童话和科普读物了。到了生机勃勃的青春期,从书柜最顶层读到父亲撰写的电影评论和他编辑的电影杂志,更有意思的是,当中还有他朋友翻译的俄罗斯文学经典。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系列杰出作家的作品让岁月中拔节的少年意识到文学艺术的无限魅力。也由此,她意识到父亲培养她阅读习惯的苦心:他以层层上拔的书籍陈设,使得她以攀岩的姿态跨越了从卡通科普到文艺经典的阅读历程,那恰是她的自我形成的过程。
   丽芝觉得,相对母亲的超然自在,父亲反倒显得深沉温柔。她甚至感觉,父亲更为呵护宠爱她。凡此种种,她却不知其中深层原因。或许是因为她姗姗来迟的缘故吧。丽芝想。在她记忆中,自小就是父亲带她在文化部生活区那片绿荫下玩耍。童年的她两颊圆嘟嘟的,进出的姐姐阿姨们都爱在她脸上捏一下,这一捏,好像会捏在父亲的心上,他总受不了,因此,只要看到有人过来,他就本能地挡一下,说:不要捏哈,她会疼的。那时的河内,和一线之隔的广西无甚区别,物资匮乏,食物尤甚,《许三观卖血记》中那位卖血父亲以绘声绘色的讲述给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带来大快朵颐红烧肉的劲儿,丽芝的父亲是缺乏的,虽然他有的是不错的烹调手艺。丽芝觉得,是父亲的手艺为非常时期的家人带来了食物的享受和快乐。父亲天性豁达、宽厚,家长们最是因为有他而省心,孩子们上学、补课找老师等,事无巨细,几乎都是父亲张罗。
   丽芝对父亲的家人一直是心存疑问的。相对于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的情况要喜庆且明朗得多。外公的十个子女已经结婚,退休后,他是个快乐先生,在小镇经营一家书店。那时的图书,要说贵如黄金也不夸张,在河内就有卖两部进口书能买一枚金戒指的现象。然而,丽芝外公开那个书店,是因了县城有一帮爱读书的年轻人,而他做出版和编杂志的女婿和女儿有这个便利,每次从县城来河内,总可以买到来自俄罗斯和欧美的小说诗歌集,老先生却没有以那些稀罕的“外国货”当作昂贵的商品换钱,而是按背封或内页标价卖给他的读者朋友们。丽芝喜欢朴实而又豪迈的外公,却不曾见过爷爷,甚至没见过父亲的兄弟姐妹来河内看过他,少年的她,已经发现父亲从来不谈论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只要丽芝问起,他就回避。然而,家中的情况又是他回避不了的事实,那个事实就是,那些年,每到临开学,父亲带回一两个年龄和她相仿的少年,父亲让她叫他(她)表哥或表姐,并得知那是伯父、叔叔或姑姑的儿子或女儿,他们都没了父母,父亲把他们接到河内上学,不仅解决住宿,还负责学费。在丽芝的记忆里,他们的家从来就像招待所一样住得满满的,所有的表哥表姐,到了家里,都得住上三五年,考上师范大学的表姐走了,准备考师范大学的表哥又来了。因师范大学毕业快,容易找工作,不仅是表哥表姐们的首选,也是超负荷的父亲的首选。后来,丽芝才明白远在中部沿海渔村的阮氏家族,祖辈以渔业捕捞为生,他们勤劳坚韧,一如地主雇用长工那样,阮家也向远近村庄雇用不乏海洋知识且捕捞经验丰富的壮年渔民。越南海岸奇长,海域广阔且渔产丰富,主、客观的条件,成就了阮家的富有和当地的名声。然而,在扫荡资产阶级的风潮下,爷爷家和外公家一样,灾难难以幸免,幸运的是,机智的外公弃财保住了全家,但爷爷一家却经历了一场血洗: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的家庭,所剩成员不多,父亲这根独苗之所以留下,是因为爷爷之前把他送到河内一个远亲的姑姑家读书,而后独自前往俄罗斯留学——而今父亲认为,是父母把他藏到河内的表姑家,他才有幸活着,既然如此,就要担负起幸存孩子们的栽培任务。
  
   二
   丽芝认为,一个人,如果年少时已经明确自己的爱好和目标,这对她(他)的成长是重要的——想必这是丽芝对个人经历的结论。
   具有近百年殖民史的越南,不少习俗已经在漫长的时间里受法国的一些传统影响,比如饮食上习惯饮用咖啡,烹调香料上离不开洋葱、罗勒、欧芹和迷迭香,对建筑楼层的编号则把地面上的第一层叫底层(groundfloor),第二层才叫一楼,等等。教育体系中的不少方式方法,自然也受欧洲传统影响,比如使用年级制度,以学年划分,而不像中国以小学、中学和高中等学段划分。和很多欧洲学生向中国听者解释学年上的无力一样,丽芝和我说起自己的学年时自觉依然存在障碍,所幸我对这些不算陌生。丽芝说她在六年级时作出自己的第一个决定:告诉父亲,她喜欢英语,她要学英语,希望父亲为她找老师。她的理由是,学校里的英语教材,她总是提前就自学完成了,学校里那点内容和进度,无法满足她的需要,而且,她已经明确以后会和父亲一样考文科类大学,既然是文科,就注定少不了语言。父亲很快为女儿物色到一位老师,她不在学校授课,而是在语言所专注字喃研究(字喃也叫喃字。是越南民族于十世纪至二十世纪间,在汉字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以汉字为素材,以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言的文字,其地位作用与朝鲜谚文、日语假名相同)。这位老师不曾有计划收学生,但是,一再地登门拜访的丽芝父亲感动了她,也就不好拒绝了。丽芝父亲建议,若觉得只教一个孩子氛围不够好,他会帮忙找几个孩子一起,而且教室就设在他文化部生活区的家里,老师每周两次到家里来上课就好。
   老师同意了。
   很快,在父亲的张罗下,几个丽芝的同学加入了英语学习班,课程也按时开始了。逐渐地,老师发现当中真正爱英语的只有丽芝一个,果然,她的几位同学很快就在早退迟到或缺席中没了身影,最终,只剩下了丽芝一人。老师也许觉得没面子,不愿再到家里来上课了,丽芝父亲也善解人意,说以后把丽芝送到她家上课,每周两次三次都没问题,老师又被丽芝父亲的诚恳感动了,于是,课程得以继续。
   九年级毕业那年,丽芝以所在区域最好的成绩考上河内的一所高中。那时,英语已成为特长的丽芝,难以接受科目教学过于刻板落后的这个学校,她了解到别的一所学校,是一位在大学教授英语的老师授课,遂决定转学,父亲说:你想好了吗,一旦转过去就转不回来了。丽芝坚定地点头,实际上,转学报告她都已经拟好,只需转出学校的相关领导签字。父亲惊异于只有十六岁的丽芝行事那般果断——而且,她竟然顺利拿到了转学报告,并转到了她想去的学校。
   两年后,丽芝完成了十二年级(Troisième)课程的学习,也就是说她完成了高中(Lycée)课程的学习,这年,恰好是她在路上往来了整整六年的英语私课结束的一年,说起来,学有所得的她应该高兴的,然而,她却莫名觉得失落。大学考试后,她没有回家,而是沿着熟悉的街道,晃晃悠悠又来到老师家,她的老师惊喜而诧异。
   我们早就说了再见了啊。
   可是,我还是喜欢到这里来。
   我把我知道的都教给你啦。
   再不情愿的告别,最终还是会在互道珍重中各奔前程的。临开学,就传来了老师出国读博士的消息。而即将步入河内外语大学的丽芝,再次为个人的方向面临选择。这时,相信大多数的人,尤其是曾经为圆女儿“学英语”的梦想而一再登门求师的父亲,还有为丽芝上了六年课的那位老师,都认为进入外语大学的丽芝选择的必定是英语专业。怎么不会呢,那风雨不改、孜孜不倦的六年求学路,还有她父亲支付的六年私人英语的高昂课时费,这些不都是为她大学的英语专业甚至为到英语国家留学做准备吗?嗬,你们都想错了!如之前擅自写下转学报告并成功更换学校一样,这一次的丽芝,又出乎意料地更改了长辈们想当然的道路:她没有选择英语专业,而是选择了中文专业!
   丽芝的这个选择显然出乎父亲的意料,然而,丽芝是一个思想和行动都特别独立的人,他知道女儿一旦决定了什么事,就不可更改,绝不!可是,他显然认为过去六年所付出的时间和辛劳学会的一门语言是应该珍惜的,而潜意识里,有着苏联留学背景的他,对国际外交感兴趣也属正常,而那门畅行世界的英语,丽芝也具备了先于他人的条件,由此,他特别希望丽芝能读国际关系学院,往后以国际外交为生涯。尽管丽芝已经选择了中文专业,父亲还是把她的材料送到国际关系学院报了名。尽管丽芝心有所属,没有努力备战的意识和动力,可是考试的日子到来,为了父亲的意愿,她还是再次应战,真是无心插柳柳也能成荫——成绩公布出来,她又过了录取线。
   河内国际关系学院成立于越南获得独立以后的第五年,即1959年,是越南培养外交官的唯一高等院校,而今改为外交学院,原为五年制——现在改为四年制。
   那么,丽芝面临了一个两难的局面:进入河内外语大学中文系学习,是自己的志愿,到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则是父亲的意愿,是父亲对她的期待,左右两个意愿都同样强烈。想着一直以来父亲对自己的宠爱和有求必应的顺从,他引导自己阅读的智慧和有趣的方式,可以说,她的个人航程,没有父亲这个船长和舵手,就不会有自己今日的成果,而父亲从来不曾对自己有任何要求,这是唯一的一次,更确切地说,这是一次恳求:读国际关系学院吧,国际外交才是你应该走的道路。

共 11657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丽芝不是一般的女性,她有思想,聪慧,睿智,做事果断,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当然,丽芝的智慧与果断,来自良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于他的父亲的言传身教。作为一个越南人,生活在战后环境中,经济落后,文化落后。所以,丽芝在读中学时,就热爱上了英语,她用五年时间,风雨无阻地去老师家里学习英语。而到了高中毕业,选择大学专业时,她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大学毕业后,丽芝又来到北京留学,学习中文的影视编剧,还把弟弟也带到中国留学。在北京学习期间,她眼界大开,也深感祖国经济文化的落后,特别是影视界的落后,她便把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无偿地翻译后寄回祖国。丽芝留学毕业后,回到了祖国,把自己的所学专长,充分地利用起来,并发扬光大。美文采用人物传记的方式,描述了丽芝这位多维出色的女性,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读罢,让人感慨,让人感动,也让人励志。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17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4-09-16 08:15:00
  丽芝令人欣赏,也令人敬仰!感谢作者的分享,问好,祝福节日愉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9-18 15:46:4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