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忆】和顺古镇(散文)

精品 【宁静·忆】和顺古镇(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84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14发表时间:2024-09-16 12:47:06
摘要:和就是顺,顺必然和,从一七〇二年起,人们把一座小镇叫做“和顺”,已是三百多年过去了。

【宁静·忆】和顺古镇(散文)
   “和”与“顺”是两个好字眼,单看每个字都令人舒畅,组合成“和顺”一词则词意更加丰盈,和谐,和畅,和和美美;顺意,顺心,风调雨顺。《广韵•戈韵》释义:“和,顺也。”和就是顺,顺必然和,从一七〇二年起,人们把一座小镇叫做“和顺”,已是三百多年过去了。
   和顺古镇坐落在云南保山市腾冲市内,依山就势,层叠垒起在一条小河之上。小镇历史悠久,从明洪武十五年算起,也就是在朱元璋的治下,逐渐兴旺起来。最初人们把小镇叫做“阳温墩”,徐霞客则在游记中把小镇写做“河上屯”。后来,人们又称小镇为“河顺乡”,最终将“河顺”雅化为“和顺”,沿用至今。从“阳温墩”到“和顺乡”,从古时候到现如今,六百的风雨沧桑铸就小镇生生不息的风骨,和和顺顺、和顺顺和、内和外顺……
   和顺古镇距离腾冲市内约四五公里,打车十块多钱。出租车司机说,给他五十元,可以拉我们到不用门票的入口处。我虽然对有七千多人的居住地收取门票的做法十分反感,但还是决定遵守规则,从大门入内。走过两边都是商铺的通道,远远地看见牌坊和双虹桥的时候,天上落下雨滴。我和妻子没带雨具,见荷花池中央有一亭子,便沿着九曲石桥跑到亭内避雨。刚入亭子里,大雨如同瓢泼倾泻而下,四周立马烟雨蒙蒙,“唰唰”的雨声平添了几分寂寥。
   亭子不大,也很普通,如果不是处在荷塘中央,很难引起游人的注意。亭子中间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有三个大字“雨州亭”。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因景而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这是和顺人为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寸树声先生而建,寸树声先生字雨洲。荷花池畔与稻田之间蜿蜒的石板路,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秋农路,原来是因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而命名的。益群中学是一九四〇年由侨胞、乡人捐资创办的私立初级中学,出生在和顺乡水碓村的一代哲人艾思奇,少时在此学校读过书。小镇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尚未到镇子里,文韵悠然而至。
   悠然而至的还有荷池的雅致。荷塘里,自然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田田的叶子”,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绽放盛开,有的顶着一个粉色的花苞,其情其景,大抵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描述的一致。不同于月色荷塘,此刻正是雨打荷叶的别致景色。雨很大,又无风,雨水直直地从天而降,形成一道水帘,朦胧了河上的双虹桥,还有桥头古色古香的老建筑,雨中的和顺古镇像一幅印象派的画作,绿、白、褐、黑色等斑块,若隐若现。绿色的斑块是岸边垂柳,白色的斑块是古拙的山墙,褐色的斑块是老旧的门扇窗棂,黑色的斑块是翘角的屋檐,古韵古意随着雨声飘散在荷塘之上。
   近前却是另一番景色。荷叶被雨水冲刷的更加碧绿,粉白色的荷花像一盏盏佛灯,点亮在碧绿之上,抚慰心灵。最赏心悦目的是一张张荷叶,灵动着苏轼“擎雨盖”般的精致。雨滴落在荷叶上,荷叶表面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瞬间把雨滴变成一个个水珠,泛着亮光,晶莹地滑落到荷叶中间。随着水珠不断汇入,荷叶中间的积水越来越大,在重量的坠压下,荷叶开始微微摇晃,中间那团水就像水银一样摇来晃去,最终荷柄无法承担“水银”的重量,一个倾斜,“哗”得一声,将一小“碗”水倾泻出去,随即荷柄恢复挺立,继续“擎雨”,而后重复上一个动作。田田的叶子都在“擎雨”,倾泻,这边刚倒完一“碗”,那边接着倒出一“碗”,水光闪动,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有雨擎不得,无风而莲动,荷塘活泛起来,和着雨声奏一曲生命的梵音。
   我专注于雨中荷塘的美妙,似乎忘记来此的目的。旅行就是这样,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能打动人心,令人陶醉其间。
  
   二
   云南的雨,正宗孩子的脸,阴晴不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这不,半个小时后,雨住天晴。大雨洗过的和顺古镇,湿漉漉地拥抱南来北往的客。
   双虹桥是两座跨河的拱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桥形如双虹卧波,进到镇子里必经之桥。河不够宽大,桥也就只能微小着,但两桥造型精美,颇显小巧玲珑的风致。我沿着河堤上的台阶下到岸边,从桥下顺河看去,一下子就被河水两岸的景色所吸引。窄窄的河流从绿树掩映下的古屋旧宅门前流过,岸边红花盛开,倒影水中,与碧绿的河水交织在一起,像画师手里的调色盘,似乎饱蘸一下河水就可以点染一黛远山,逶迤的山峦此时还笼罩在雨后的淡青色中,岚烟浮动。圆形拱桥就像一座月亮门,让人疑心这是谁家的后花园,竟然有着江南水乡般的恬美,“和顺乡,乡顺河,河从乡前过”。
   离开河岸,迎面是和顺图书馆,一座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四个翘角屋檐飞天一般探向空中,高高地踞在半坡之上,庄严之势扑面而来。高大的牌坊式的院门方正笔直,大门和两侧窗户上圆下方,给这扇略显庄严的山墙平添一抹生动,大门上方居中蓝底白色四个大字“文化之津”,又让这座乡村图书馆气势非凡。图书馆文献图书较为丰富,现有藏书十万余册,胡适、熊庆来、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熠熠生辉,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图书馆之侧是“文昌宫”,同样踞于高岭之上,器宇轩昂。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古时候许多地方的文昌宫就是学校。大月台、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等建筑错落其间,古色古香,文韵悠然。楼阁下一座《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格外引人注目,碑上记录了明清两朝几百年间,和顺取得过功名的人八百余人,其中举人八位、秀才有六百多位。这组数字,对于地处滇西的小镇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得了的荣耀,彰显着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仰慕。教育这件是不会因为地域偏僻而被轻视,相反却因赓续传承而不断得以重视和优化。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侨乡文化、宗祠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和顺古镇开放包容的特质,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图书馆已经办理三千多本图书证,古镇人可以随时随地借阅图书,以及文昌宫的对联“富贵难存三代,书香可继百世”,无不显示古镇的文化内涵。
   一座图书馆和一座文昌宫,像两座丰碑似地屹立在古镇最抢眼的地方。站在文昌宫的大门处,眺望远山,青碧葱茏,连绵起伏,像一座织锦屏风伫立古镇“厅堂”之前,又像一幅山水画卷装饰古镇的门脸;俯瞰河岸,稻田青绿,荷叶田田,荷花点染荷塘,雨州亭翘角静立,秋农路曲折蜿蜒。
  
   三
   我俩从文昌宫出来,沿青石板路逆时针方向在古镇转悠起来。一栋栋古朴的老建筑伫立街巷两侧,每一个深巷都刻下斑驳的痕迹,每一处转角都聚拢淡然的烟火气,似乎每走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足印上,依稀可以回到从前的老时光。
   秀美山水是古镇的底色,是古镇的外在表现形式,丰厚的文化底蕴则是古镇的核心,也是古镇魂之所在。铸魂,更需要一代一代人锲而不舍的奋斗和坚定不移的传承与守护。和顺古镇的发展得益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发达,这条古道从成都出发,先到昆明,再经大理、保山,趟过滚滚的怒江,翻越险峻的高黎贡山,经腾冲到达缅甸、印度、阿富汗。和顺人抓住这样的机遇,从大山里走出,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早早地与国外开展贸易往来,产生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贾,被誉为“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经济发展带来小镇的繁荣,一百多幢中西合璧的宅院散落在每一个街巷,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镇上八大宗祠,也是风格各异,豪华气派。
   坐南朝北、依山面坝的寸氏宗祠,正是经济繁盛的杰作,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寸氏宗祠是和顺八大宗祠中修建最早的一家,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代嘉庆十年。由侧边台阶上到大门外的月台上,左右分别立有一根高挑的石柱标杆,也就是古代的旗杆,标杆之上有两层方斗。这个可不得了,一般人家的标杆只有一个方斗,寸家是不是逾越了规矩?其实不然,明清两朝,寸家先后有二百二十三人获取秀才文武生功名、四位举人、一位进士,故按律允许悬两斗,简直是牛气冲天。前文叙说“雨州亭”是为纪念教育家寸树声先生而建,寸树声先生正是寸家后裔。
   九层台阶之上,就是寸氏宗祠的大门,金碧辉煌,气势不凡。三道罗马式圆拱门连在一起,门楣之上高高耸起三个三角顶,雕花精致,心意别出,呈现出异国情调,洋气十足。门扇又是传统木门,漆成黄褐色,配以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终成中西合璧的新颖。大门两侧,金色大字耀眼醒目:五岳宗山百川赴海;千秋报本万古流芳。
   拾级而上,颇有步步高升之势。站在大门口凭高望远,农田广袤,水绿山青,风景无限。进得大门,便是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庭院住宅,依次是前院、前厅、内院、两厢、正殿,庭院深深,匾额楹联众多,行、楷、隶、篆纷呈。我对妻子说,不到寸氏宗祠不知道什么是大、什么是阔。
   走在飞檐斗拱的巷子里,时而现出斑驳古旧,时而小巷通幽,时而水畔清清,又或炊烟袅袅,香气扑鼻,那是老街上小吃摊上飘来的烟火气。和顺古镇太大,我和妻子转来半天,顶多算是走了三分之一,也正是因为如此古镇的门票是五日内有效。倘若有闲散的时间,不妨住在古镇里,逛逛菜市场,去图书馆借本书,在老树下、古屋前品茗读书,乐得在世外桃源消遣几日。
   我俩转到野鸭湖湿地,往前走就是和顺小街。小街是依着河岸新建的,马帮博物馆、滇商馆、走夷方馆等仿古建筑串联在街上,成为文化一条街,可以一睹和顺古镇的历史文化渊源。河水清清,有一对小野鸭正在潜水捕鱼,一口气能游出好几米远。一只野鸭出水时,给人一个惊喜,它捕到一条小鱼。另一只野鸭看到这个情况,竟然掠水飞扑过去,瞧那架势是想分一杯羹。然而,“捕鱼者”丝毫没有分享的意思,独吞了一条银亮亮的小鱼。
   河上有亭,飞角翎脊,简简单单又不失古朴典雅。亭下用石条砌成四四方方的井状,亭边有供人休息的条凳。我以为是凉亭,抬头看见“洗衣亭”三个字,才恍然大悟。早年,和顺男人跟着马帮出走夷方,做生意谋生活。他们惦念留守在家乡的妻子,想给她们一些力所能及的慰藉和呵护,便用赚到的银两备料请工,在河上铺石修亭,使得女人洗衣时不被雨淋日晒。就这样,从清道光年间开始,先后在村外河中修起六座洗衣亭,成为和顺古镇最温馨的建筑,记住乡愁的所在。女人们在这里洗衣纳凉,说着家长里短的闲话,抬头遥望远山,低首借蜿蜒的小河寄托相思。如今已经鲜见有人来亭下洗衣,只有亭柱上的对联还在叙说古老的故事: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
   走出和顺小街便又回到了双虹桥头,过桥,出牌坊,径直走去,和顺古镇已在身后。天蓝云白,路的尽头影壁墙上,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内和外顺。
  

共 42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通过对和顺古镇雨中荷塘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其深厚文化底蕴的探访,展现了和顺古镇作为一处融合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独特之地,强调了其开放包容的特质、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令人向往与敬仰。文章开篇即以雨中荷塘的静谧与美妙作为引子,巧妙地引出旅行的意外之喜——微小细节中的大美,进而过渡到对和顺古镇的深入探索。随着雨后的古镇展现在读者面前,双虹桥的精巧、河水两岸的如画景致,以及雨后山峦的淡青与岚烟,共同构建了一幅江南水乡般的恬美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通过对和顺图书馆及文昌宫的详细介绍,揭示了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顺图书馆作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更承载着众多文化大家的智慧与期望,成为古镇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文昌宫则以其庄严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所记录的辉煌历史,彰显了古镇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的深刻传承。文章通过“富贵难存三代,书香可继百世”的对联,以及图书馆图书证的普及情况,深刻揭示了和顺古镇尊师重教、重视文化传承的优良传统,以及这种传统如何跨越时空,成为古镇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具魅力的特质。整篇文章以景入情,以情见理,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了和顺古镇的自然美景,更深刻感受到了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文化底蕴。好文,力荐文友共赏。【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17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4-09-16 13:10:17
  散文描写了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的景色,展现了和顺古镇作为一处融合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独特之地,强调了其开放包容的特质、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令人向往与敬仰。
浩渺若尘
回复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9-16 13:14:26
  腾冲的和顺古镇是一个仍然人居的古镇,古色古香,自然环境优美,值得一游。我不过走了三分之一,写点所见所闻与友分享。祝好。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4-09-16 13:10:46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9-16 13:13:04
  感谢浩渺若尘老师精彩编按,辛苦了,祝中秋节快乐!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4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4-09-16 13:13:11
  看和顺古镇,赏文化与自然交融的魅力之地。
浩渺若尘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