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韵·感】在黎明的门坎上(散文诗外二首)
★在黎明的门坎上
接连数日,我皆应黎明之邀,准时醒来。出乎意料的是,除了连绵秋虫的低吟,还有此起彼伏的金鸡报晓。然而,邻近街道上车流的喧嚣,以及楼下环卫工拖动垃圾桶的声响,提醒我身处城市,而非山村。这座小巧的城市,在自然与社会间寻得了巧妙的平衡。
站在黎明的门槛,夏秋交替的界线上,我思绪万千,想到了更多的界线。我仿佛行走在巍峨的山脊,一侧是出世,一侧是入世,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努力保持着平衡。我又忆起狮身人面,以及人身兽面的形象,它们似乎比我们更贴近我们的本质。我们无不兼具兽性与人性,既贪恋人世的虚荣,又向往山野的自由。
若过于偏向一侧,便会自我封闭,甚至跌落犯罪的深渊。幸运的是,一切都找到了平衡。黎明之后并非永远是白昼,黄昏会引领我们进入黑夜;立秋之后也并非永远是惬意,白雪皑皑的冬天总会准时到来。厌倦俗世生活时,人们会向往田园,但现代城市的魅力却让人难以割舍。我们鼓不起勇气与世隔绝,只能在文明与野性间徘徊。
回头审视自身,文明已深深烙印在我们身上,驱使我们向文明世界进发。然而,我们又不免怀念作为野兽时的无拘无束。一切都在演化中找到了平衡。我躺在黎明的门槛上,睁开眼期盼光明,闭上眼又留恋黑夜。此时,啼鸟开始在五线谱上奏响欢快的乐章。
★夜游孝妇河
夏与秋的分界如此清晰。当夏的酷热还让人难以忍受时,一旦立秋,尤其是处暑过后,秋的夜寒便悄然侵袭。即使人不停脚,绕着偌大的湖急行两小时,也不再感到汗渍。我不禁暗暗惊叹季节的分明与历法的精准。
更令我联想到的是,脚下的土地毗邻华夏文明的核心区——河洛,这泱泱华夏的源头。几千年屹立不倒,一路开枝散叶,除了得益于疏松的黄土、充沛的黄河外,四季分明的气候也功不可没。站在浩渺苍穹之下、地球心脏之上,我深感幸运。念及脚下土地上的先人们如黄河般滔滔不绝的睿智和似星海一般光耀千秋的伟绩,我深感自己不应辜负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
正当我沉思时,天际一颗明亮的星冲我眨了眨眼睛。而桥下湍急的流水则不舍昼夜地流向寒冬。
★足迹
中途停车后,我绕湖漫步起来。这既是故地的习惯,也是写作的需求。这座湖早已满载我的记忆。
与其说它是湖,不如说是河,更确切地说,是河面的开阔处。往昔自然化的风景,如今却被凭空而起的河堰所破坏。河堰纵横交错,在河中肆意切割。莫非有人突发奇想,要大手笔地复制白堤、苏堤的传奇?
我一路兴味索然。除了被割裂的河道外,只有微剩的暮色、灰黯的云层以及郁闷的空气。自然也就一无所获,如同随风西东的破渔网。
来到栈桥末端驻立良久,我仍然希望此行能有所收获。但月亮始终未见踪影,只有路灯一道道铺满了河面。一对中年男女靠近坐下来,即使他们吴音相媚好,也不比青春时的缱绻。破渔网依然捕不到一条鱼、一片云。
最终,我只好悻然驱车回家。再度观赏《燃情岁月》,两个半小时蹉跎而过,激情依然无踪影。那就以梦为马吧!或许在梦中醒来时,月光正无声地沐浴着悬崖绝壁;或者朝阳下孤帆正奋勇驰向深海。而我俯身下去时,大地将顿时化作桃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