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我们走在大路上(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我们走在大路上(散文) ——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


作者:杨传球 秀才,1759.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7发表时间:2024-09-21 06:07:56
摘要:“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歌声豪迈雄壮、催人奋进,那有力的歌声,仿佛在为我们这些冒雨上班的人加油一样,平添了几分豪情。

【看点】我们走在大路上(散文) 1965年8月,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784厂,当时工厂才刚开工没几年,生活条件很差,我们刚分来的学生,连单身宿舍都没有,只能借住在兄弟厂生活区的职工大食堂里。食堂里密密麻麻排列了近百张双层床,每天早晨大喇叭里一响起《东方红》的乐曲,我们就像弹簧一样从床上跳起来,然后匆忙穿衣、洗漱、整理一下床铺就踏上建设路,向厂区出发。记得刚上班没有几天,就遇到了暴风雨天气,看着室外下着那么大的雨,有人就问路过的老师傅,今天下那么大的雨,还上班吗?那个老师傅笑道,莫说下雨,就是下刀子也得上班!有同学就说,那么大的雨,淋湿了咋办?老师傅淡然道,人又不就是泥巴做的,雨淋不化的!说完就迎着雨走了。听他这一说,同伴们都不开腔了,赶快找出雨伞、草帽,卷起裤腿,冲出大门,冒着暴风雨上班去了。
   外面雨虽然下得很大,但上班的人依然跟平时一样多,密密麻麻,前呼后拥,有的打着伞,有的只戴一顶草帽。唯一的六路公交车,早已挤得几乎爆馅。我打着一把油纸伞,迎着风雨,跟着人群一路向厂区走去。刚走过建设路大桥,“小成电”里的高音喇叭忽然响起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声: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歌声豪迈雄壮、催人奋进,那有力的歌声,仿佛在为我们这些冒雨上班的人加油一样,平添了几分豪情。不知不觉间,我的步子随着歌曲的节奏迈得更大了,速度也加快了,很多人走着走着还情不自禁地跟着高音喇叭唱了起来。
   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事都忘了,但是雨天上班这一幕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有时候我一个人在建设路漫步,还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在雨中奔走的情景,哼唱起这首歌。而一哼唱起来,我就热血沸腾,两眼泪湿。想起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厂走过的路、东郊走过的路、国家走过的路,真像这首歌所唱的一样,让我感慨万千。从五十年代初开发东郊起,我们就走在这条大路上,风里走、雨里冲、春夏秋冬脚不停,几十年里一路行,一直走到了今天。
   1954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始起步,全国各地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成都的现代化建设也迈开了步伐,一批批从全国各地来支援东郊“四厂二校”(784厂、715厂、719厂、773厂和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天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无线电工业学校(该校已撤销﹚建设的160多名干部,集中抵达成都。他们中有刚从战场上下来的老革命和转业军人、有来自老工业基地的干部和技术工人、有科研机构的专家……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聚集到成都东郊,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东郊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工业科研生产基地。
   当时,整个东郊工业区还是一片荒地,最早的筹备组到达时,连一个可以用来办公的地点都找不到,只能在城里租住旅馆办公。直到1955年春天,715厂一街坊宿舍区首批三幢宿舍楼建成,“四厂两校”筹备组才搬到里面暂时住下,每个单位的筹备组各分到了一个单元,吃住都在一起,从此各厂校的筹建工作便独立展开。为保密起见,筹备组统一使用“八二信箱”作为通讯地址,各工厂住地和代号一律保密,不得向外泄露。1956年夏初,784厂八街坊第一批宿舍楼陆续建成,784厂筹备组才搬到本厂宿舍办公。
   虽然位于建设路的八街坊宿舍区部分宿舍楼已经建成,但是由于新招的工人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已经陆续到厂,住房还是紧张,不少职工住不到宿舍。为了解决职工的住房难题,工厂只好用油毛毡、竹席、刨花板搭建简易宿舍,解决这部分职工的住房问题。那种简易房四处透风,冬天冷、夏天热、蚊虫叮咬、耗子横行,雨天还经常漏雨,职工们并没有多少怨言,都能体谅国家的难处。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为了加快建设进度,筹备组领导班子、工程技术人员、干部、工人等等,天天都扎在工地上,跟基建工人一起搬运物资、挖地基、挑砖,建筑工人身上有多少灰,他们身上就有多少灰,建筑工人流多少汗,他们身上就有多少汗。建筑工人们下班了,厂领导们还不能走,还得开会研究明天的任务。虽然很累,但是一想起我们今后造出的雷达,大家就都不觉得累了。
   因为我厂是雷达总装厂、甲级保密单位,为了保密,厂区位置距离生活区是东郊各厂中最远的,从宿舍区出发去工厂,足足要走五六公里路,这也苦了职工。当时,建设路还是一条石渣土路,东郊在建的工程又多,每天货运卡车来回在土道上穿梭,把路面压得坑坑洼洼,车一开过便扬起漫天灰沙。而一遇到连天下雨,便泥浆淤滥,积水横流。那时,有自行车的人很少,公共汽车更少,绝大多数同志每天都是步行。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大家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不管天晴下雨、烈日风霜,坚持步行上班。
   下班之后,也没有什么去处,当时的所谓建设路,街道规划还停留在图纸上,沙河边便是职工唯一的休闲地方,特别是谈恋爱的年轻人,沙河边就是他们心中的圣地。东郊唯一的“沙河电影院”还是个大草房。这个草房电影院,既是东郊各厂校的娱乐场所,还是东郊各厂校开职工大会的场所,哪个厂要开个大会,就借用电影院做会场。在圣灯寺,有东郊唯一的百货公司、新华书店,都是大草房,职工们下班后,买点牙膏牙刷,买本书籍,没有什么可买的,也结伴来这里逛逛,也算乐在其中。建设路上的百货公司、邮政局、银行、服务大楼、沙河电影院、新华书店等几处“现代化”楼房,直到1964年才建设完成,建设路也才初具现在的格局。
   创业岁月百事艰,这话一点也不假。建厂初期,机械化程度远没有现在这样高,更没有今天这样先进,很多设备都得靠人工搬运安装。1957年夏天,一台由苏联提供的压力为250吨的大型冲床,运抵成都八里庄火车东站,通知我厂提运。该冲床重约20吨,搬运这样的大件,在今天简直是小菜一碟,但当时成都却找不到一辆能承运它的大型运输车辆,要想移动它,困难可想而知。在困难面前,厂领导不等不靠,决定动员组织在厂职工,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把大型冲床拉到工厂。决定作出后,厂领导亲自带头,每天组织100多职工,顶着烈日酷暑用人去拉。在通过公路干道时,为了少影响交通,夜里也不停下,这样日夜兼程、连续奋战了十几天,最后,终于用垫木、滚筒和手动绞车,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把个庞然大物一寸一寸地拉进了工厂。过后,职工们都开玩笑把这次搬运叫“愚公移机”。经历了“愚公移机”之后, 784厂以后再遇到多大困难,都首先从自己身上找智慧、找方法,自力更生、自己动手解决,把筹建工作一步步推向前进。直到1958年,专用铁路一直铺到厂里以后,大件搬运问题才得到根本解决。
   1957年的头八个月,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成都量具刃具厂等一批在建的重点项目,曾一度下马停建或缓建, 784厂也被要求下马缓建。眼看着即将建成的工厂被下马缓建,工厂筹备组领导和已经进厂的近千名工人和技术人员都不服气,一致决定边建设、边试制、边生产。当时,厂领导便与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利用已经建成的三号厂房和已经到厂的100多台设备,建立起临时试制车间和工具车间,因陋就简地开始了试制练兵。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958年4月,终于装配出了我厂的第一种军品B48雷达的正式样机,随后又通过了国家鉴定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当负责指导这个产品制造的苏联专家彼得洛夫于1958年12月初到厂时,已经无事可做,在工厂呆了一个多月就提前回国了。在民品开发方面也捷报频传,当时试制成功的第一种民品401型二级电子管收音机,曾被送到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出,颇受好评。苏联基建专家索特尼夫回国时,工厂就将本厂生产的401型收音机送了一台给他作为留念,他回国后还来信对收音机连连称赞。
   1958年12月4日,784厂正式建成、开工投产,被定为甲级保密单位,成为国家电子行业重点雷达整机生产厂。工厂开工不久,就遇到了三年饥荒,粮食实行定量,肉、蛋、油供应非常紧张,工人们定量虽然高点,但由于肚子里缺少油水营养,体力普遍下降。干部更苦,定量从28斤下降到25斤,不久又下降到23斤、最低时每月只有21斤。正是事业初创阶段,干部、职工都很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加上工作量特别大,吃不饱不说,每天还要坚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工作,加班加点、突击会战也是家常便饭,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无法想象。但是就在那样的情况下,每年还能保质保量完成国家下达给工厂的军品生产任务,为国家的和平与安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那时,虽然物资较为匮乏,工资也很低,但是,大家上进心很强,争当劳模、先进蔚然成风,虽然当了先进也没有奖金、更不会提升工资,只有一张奖状,但大家还是会去努力争取。有些人可能会说,不为钱也可能是为了提干做官吧?其实,那时做“官”也没有什么“油水”,除了带头吃苦干活,并没有实际物质利益。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升官不发财,定量垮下来”,这可一点都不假。我厂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某工人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可他就是不服从,因为一旦上任,非但工资不增加一分,每月36斤的粮食定量一下子还要减为23斤。后来,这人还被当做典型,被党委书记在会上点名批评。说实话,那时候真没有几个人想当官,而真要当官,就得做好吃苦的准备,定量减少不说,工人流多少汗,你就得流多少汗,工人身上有多少油泥,你身上就得有多少油泥,只有这样你才能服众,工人们才会跟着你干、跟着你冲锋陷阵。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三年自然灾害、苏联专家突然撤走等重重困难面前,全厂职工“壮心欲填海”,紧跟着党,发奋图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终于战胜重重困难,迎来了辉煌的收获季。我们的雷达产品,从前线传回了一个又一个捷报,在接连击落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并在援越抗美战争中让美国战机付出惨重代价,有力地震慑了侵略者,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改革开放以来,工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追赶世界电子科技新潮流,实干苦干,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得到了全面发展,向部队交付了一批又一批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雷达和电子产品,为提高部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保卫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世纪初,成都市委从全局出发,决定实施“东调工程”,东郊工业区开始“腾笼换鸟”。随后,东郊的各大军工企业纷纷响应,陆陆续续向新建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搬迁,我们厂随后也从东郊搬迁到了新址。毕竟老职工的根在东郊,我们的命运与工厂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工厂说搬就搬走了,老职工都有些依依不舍,心情格外沉重。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工厂搬迁后到底发展得怎么样?老职工们心里很惦记,都想去看看。去年春天,厂工会应退休职工要求,决定组织退休职工参观新厂,我就报了名。上了工厂的交通车,大约半个小时后,就到达了工厂大门。我们一走进工厂,就被新潮气派的厂房、美丽整洁的环境惊呆了,它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一扫我们脑袋里陈旧的工厂模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有关领导向我们介绍了新厂的情况后,便带着我们参观起来。虽然我们都是厂里的老资格,但进入新厂的车间后,还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台台数控机床、从未见过的工业机器人,整装待发的新型雷达,让我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此时,我脑海里又浮现出了老厂昔日的景象,想起了通往厂区的那条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的坎坷不平的厂北路、猛圣路(建设路),想起了车铃声脚步声嘈杂交织、拥挤不堪的上班路。哦,新厂走得再远,也是从东郊出发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上个世纪东郊的创业史,不能忘记走过来的路。
   几十年前,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把美好的青春全部献给了东郊,在一片荒野上建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他们在东郊忙碌拥挤的上班路上,迎着风雨烈日一走就是几十年,从青春少年走到白发老者,今天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天地。但这远不是终点,从这里再出发,再经过几十年的跋涉,前面的风景一定更加迷人!这时,我的耳畔又隐约响起了那首充满豪情的壮歌: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无限幸福无限荣光,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

共 48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很鼓舞人心。文章虽然聚焦在成都东郊的建设现场,却也反映出我国各地的建设热潮。那时的中国,一方面必须医治战争的创伤,一方面百废待兴重建家园,一方面还要建设一些适应国际形势需要的军工企业。尤其是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各种建设在没技术专家指导的前提下,我们并没有停下建设的脚步,而是迎难而上,并且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我们都从电影电视剧中不中程度地了解到,因而不由得我们不为之自豪。一篇正能量的散文佳作,极力推荐与广大朋友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4-09-21 06:10:00
  铿锵豪迈的歌声,把我们带进了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也使我们对祖国的建设发展充满着希望。欣赏佳作,问候杨传球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杨传球        2024-09-21 10:03:47
  谢谢湖北武戈老师的精心编辑和精到点评,请多多指教,向你们学习!握手!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1-28 06:12:04
  恭喜佳作摘精!欣赏学习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