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微型小说 >> 【春秋】四和尚(小说)

编辑推荐 【春秋】四和尚(小说)


作者:寸心知 白丁,17.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7发表时间:2024-09-21 08:49:47
摘要:叙述一个南方农村老农李何为外号四和尚的日常故事,刻画其节俭而倔强的鲜明性格。

四和尚
  
   追根溯源,李何为的“四和尚”这个外号与佛家出世毫无关系,直接来源于某部电影。其中有一情节是:一个光头叫四和尚的从躲藏的柜子里钻出来,面对观众傻傻地站立许久,目光呆滞。此时观众中突然有人大叫:“你们看李何为好像这个四和尚啊!”观众看看银幕,又看了看正在津津有味看电影的李何为,不约而同地感叹:
   “哎呀,是真像呢,俨然就是一个人嘛!”李何为看得入神,听而不闻,不置可否,只是咧着嘴一个劲地傻笑。这正应了那句俗话“螺蛳不像壳像”,何况李何为本人没有断然否认,那就是默认了。于是,不胫而走,李何为的大名自然而然被四和尚置换了。
  
   四和尚疼女儿算是疼出了名,以至于福源全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芳呱呱坠地,四和尚像是彻底变了一个人,不管炎天酷暑还是数九寒冬,不管大汗淋漓还是冷颤连连,他一进门就要问他老婆粉女子:
   “娇娇崽呢,让我抱一抱。”粉女子笑着回答:
   “你呀,把个赔钱货看得跟宝贝一样,那不,在摇窝里睡着呢。”四和尚不高兴,大声斥责道:
   “粉女子呀,你晓得什么?这个女儿我看就是个宝贝,生下来就跟我投缘,我是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我喜欢着呢。哦,不跟你说了,说了你也不明白。”一边说一边几步走到了摇窝旁,就要伸手去抱女儿。粉女子赶紧提醒:
   “你轻一点,不要把孩子弄醒了,又哇哇大哭,搞得我安生不得!”说话间,四和尚已经从热乎乎的摇窝里把他的娇娇崽“挖”了出来,双手抱着在房间里蹑手蹑脚地游荡起来了。他情不自禁地在孩子胖嘟嘟的脸上亲了好几下,孩子立马惊醒过来,放声大哭。粉女子嗔骂:
   “要你别把她惊醒了,害得我手忙脚乱不得安宁,你当作耳边风,就是不听。看你那满脸胡子拉杂的,刺痛了宝贝,你不心疼?!还是去找凡师傅剃了吧,也花不了几个钱!”四和尚顿时气急败坏,喝道:
   “打住!少废话,快把女儿接过去,喂奶!”粉女子接过孩子,嘴里还在嘟囔着:
   “四和尚,你真是死脑筋,一辈子老是倔,就是一条犟黄牯。要你剃头就那么难?胡子也不刮,那么长那么粗,就跟从山里钻出来的野人一样,叫我们怎么做人?!现在害得女儿也被胡子扎,哭哭闹闹,你这图什么呀?”
   四和尚很不屑,怒气冲冲地训斥老婆:
   “粉女子,你晓得什么呀,你晓得天光就不濑尿(尿床)了!你算过账吗?请凡师傅剃头,一年三块钱,看起来不多,但是出一天工才三角钱!三块钱可以买150盒火柴,可以买4斤猪肉,可以买20多斤米,其他的就莫算了。你以为三块钱天上会掉,地下会生?能省一分是一分嘛!《增广》不是说‘撑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吗?你不知道?!好,你就攒劲败吧。”
   粉女子不服气,还嘴道:
   “四和尚,我哪里败家了?俗话说‘当用不惜艰’,我们福源几百个男的,哪个不剃头,不请凡师傅,不花那三块钱?你说有谁?!”
   四和尚自知有点理亏,仍然硬撑着劝导:
   “粉女子呀,话是这么说,但你想过没有,我头上有几根头发?人家都叫我‘百支光’,凡师傅凭什么跟别人一样也收我三块钱?!顶多收一半就不错了。我跟凡师傅商量过,是不是‘歪歪打眼斜斜斗’,依我的意思收个半价算了。可他就是不依不饶,说自古以来剃头就是按人头收钱的,没有按头发多少收钱的。这个叫‘遵古炮制’,老规矩不能改。你说我有什么办法?他给我剃头不过是做做样子,只是刮个胡子而已。别人也是剃头,也要刮胡子。我就刮个胡子,要一样多的钱,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我不是舍不得花这个钱,我是心里过不去。不蒸馒头蒸(争)口气嘛。我们不是说‘饭不熟,气不匀’吗,我就是有气!”
   粉女子说不过他,只好沉默。一回儿,她醒悟过来了,反唇相讥道:
   “四和尚,好,算你有道理。不过,有一件事我问你,你的宝贝女儿还在吃奶,你就担心她长大了吃饭会打破碗,从山里砍来竹子,用竹子做了好几个‘饭碗’,准备给她长大了吃饭。你这不是抠吗?就是打屁还要过棕滤,太过分了吧!”
   四和尚不以为然,理直气壮地反驳:“粉女子呀,你就不要抬杠了。赚钱不如省钱快,你不知道?!坐吃山空,喉咙万丈深呢。现在女儿是吃奶,不用饭碗,长大了要吧?端碗端不稳,一不小心就掉地上破了,拿什么吃饭?!如今塅里补碗的月老子也不来了,可能也不在了,怎么办?老是去合作社买,买一个碗就是几角钱,我出工几天就白干了!我不早点给宝贝准备行吗?等到屎胀了才挖茅厕就来不及了!不抠,打肿脸皮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到时候你就知道没钱的苦楚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呢!凡师傅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剃一个头就是三块钱,跟他好说歹说,就是寸步不让。他才犟,才是犟黄牯呢!”
   粉女子一边给女儿喂奶,一边断断续续地告诉四和尚:“不是我瞧不起你,你知道外面怎么说你吗?都说四和尚省到了家,是福源最抠的‘省王’,要他的钱就是要他的命。连剃头的钱都省了,胡子蓄得好长,像马克思一样。你听了不害臊?!”
   没料到四和尚竟然哈哈大笑起来:“‘省王’好呀,那就是我们全省最厉害的了。说我像马克思?那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呀,多好!我太高兴了。我还要谢谢给我取这个名字的人呢。不过说一千道一万,我还是那句话,只要凡师傅坚持收我三块钱,我就不请他剃头,我还是做我的马克思,而且要做到底,我看他拿我有什么办法?!”
   粉女子想了想,自己的男人打定了主意,就是要一条道走到黑,十条牛也拉不回头,确实没办法——只好随他去吧。
   给女儿取名字,四和尚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请牯子出山,咬文嚼字、翻来覆去比较,定下来叫“李芳”。四和尚觉得叫起来响亮、有文化,很满意。
   对李芳这个宝贝女儿,四和尚真是疼爱有加,他特别喜欢李芳聪明伶俐,长大后要长相有长相,要本事有本事,又会唱歌又会唱戏,简直是鹤立鸡群。只要大队宣传队有演出,就一定有李芳出演女主角的好戏,四和尚肯定每场必到,并且当场毫不避讳地点赞:“啊呀,滴(只)有我家芳妹子会演戏,真唱得好!”为老贵马上质疑:
   “四和尚,别的妹子也会呀。”四和尚瞪了为老贵一眼,不容置疑地说:
   “为老贵,你不要抬杠,就是滴有我家芳妹子最会演戏,就是滴有她演得最像,滴有她演得最好!”为老贵笑了笑,继续逗趣:
   “四和尚,我不是抬杠,我看欣妹子、建春也演得不错呢。”四和尚毫不退让,立马不容置疑地回击:
   “哪里的话!就是滴有芳妹子最好,滴有、滴有、滴有!”大家都乐了,“对,滴有,滴有,滴有你四和尚‘老鼠缘秤钩——自称自’,你就叫‘滴有’好了。”从此,人们看到四和尚来了都会异口同声打招呼:
   “四和尚,哦,是滴有,在忙什么呢?确实,滴有芳妹子戏演得好,滴有,你说对吧?”四和尚知道大家打趣他,学他的“滴有”,也不生气,哈哈一笑,过后还是照旧说他的口头禅“滴有”不误。
   这一来,四和尚又多了一个外号:滴有。
  
   哪怕只是看戏,四和尚也有自己的特点。他是个容易全身心投入的观众。台上演员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他都感同身受,很容易融入其中。他伸长脖子,张大嘴巴,全神贯注盯着演员的一举一动,随着剧情的发展摇头晃脑,一惊一乍,嘴也越张越大,口水便不自觉地流了出来,正应了“垂涎三尺”那个成语。一些后生子见了,觉得有趣,就逗乐子喊:
   “快看呀,四和尚吃戏了,滴有四和尚吃戏呢!”有的干脆问他:
   “饭不好吃,滴有戏好吃吗,四和尚?”更有捏雀的大叫:
   “大家快抓紧看戏啊,不然都被四和尚吃了,我们滴有吃剩下的了!”满场的观众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四和尚,他不觉得难堪,吃戏就吃戏,滴有就滴有,我自己心里满足就行。
  
   大冬天,对农家来说,是“半年辛苦半年闲”的农闲时节,四和尚约上李医师、牯子和地叔晚上去他家打麻将。不过,麻将牌要李医师自带,他可没有,只能“凑个角”。
   众所周知,四和尚的节省在福源妇孺皆知,恐怕举世无双,几个牌友不约而同翻出家里能穿上身的、里三层外三层的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像个粽子一样去赴约。天寒地冻,四和尚家炭盆里放着硕果仅存的几个小炭块,冷清清的,没有一丝热气,好像只是点缀和装样子一般。牯子于是严肃地质问四和尚:
   “何伯,您老人家这炭火怎么黑乎乎的?总共就几个炭末子,坐不住啊。”
   四和尚笑嘻嘻地说:
   “贤大侄,怎么说话呢?伯父请你们打牌,特意加好满满一盆木炭,暖和着呢,怎么会坐不住?!”
   牯子说:
   “何伯,您自己看看,炭少得可怜别说,还都是黑的,您也太能省了,真是‘打屁要过棕滤’嘛。”
   四和尚不以为然地以攻为守:
   “哎呀,你们年轻人就是不知道过日子的艰难,‘伙伴火伴’——有点火陪伴着就不冷了,要那么大火干什么?又不是炕腊肉?!”
   牯子好笑又好气,回嘴说:
   “我们年轻人是大手大脚,您老人家也省得过分了,针尖上削铁,怎么也没见您省下一份大家业来?!”
   李医师对牯子使了个眼色,牯子就闭嘴不说了。他了解四和尚过日子节省是生成的眉毛长成的痣——无法改变,只能算了。
   四和尚却在一边鼓起腮帮子用吹火筒对着炭盆里仅存的几个红火齿使劲吹,妄图把那可怜的炭火燃起来。结果灰尘噗噗,“只有‘冷’如故”。四个人只好面对现实,就在冷嗖嗖的房间里打牌。打着打着,牯子越来越看不清牌,这是怎么回事啊?于是忍不住再问:
   “何伯,您这电灯有问题吧?”
   “有什么问题?没有呀,怎么啦?”
   “不怎么,就是眼睛看不清牌。”
   “年纪轻轻的,怎么会呢?”四和尚一脸的不相信。
   “太会了。您这电灯泡只有几支(瓦)光吧?”牯子追问。
   四和尚面无惭色,理直气壮地答道:
   “贤大侄呀,40支光啊,你来了,我能省吗?”
   牯子不信,站起来把灯泡拿到眼前,要来他的手电筒一照,话就脱口而出:
   “我的天啊,才5支光!”
   大家愕然:有这样的事?
   牯子肯定地点了点头。
   四和尚并不难堪,反而涎皮带脸地质问:
   “怎么才5支光啊,我这个头(秃顶)不是还有100支光吗?!”
   牯子忍俊不禁,也感叹不已,说:“真领教了,何伯,您真是当之无愧的‘省王’哇!”
   打完牌,要走了,外面漆黑一团。没办法,李医师提议借四和尚的手电筒一用。四和尚急了:
   “德盛啊,你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我夜里要起床,离不了手电筒的,不行!”
   “那就煤油灯也行。”李医师退而求其次。
   “也不行,我家就一盏煤油灯应急,你们拿走了,我们怎么办?再说万一把灯盏打破了,又不好叫你们赔,你说怎么办?”
   地叔在一旁笑着,说:
   “那我们干脆住下算了,明天吃完早饭再回家吧。”
   四和尚认真想了想,三个人要住要吃,自己更亏大了,只好勉为其难地说:“你们每人拿几根草香点着回家吧。”大家只好遵嘱行事。待四和尚拿出草香一看,三个人都乐了:竟是烧掉了大半截的残香。地叔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说:
   “老哥,你这不是前次菊女子出体做法事用的草香吗?这香签上的红线还在呢。”
   四和尚不高兴了:“乱说!赶快拿着草香回你的家去吧!”
   无可奈何,三个人只好每人拿着三根点燃的半截香,一晃一晃的,盯着前面微弱的那点光,半步半步往前挪。挪来挪去,眼前突然出现一堵石墙!怎么回事啊?是石墙吗?三个人用手一摸,哪是什么石墙,是走到石强家门前的排水沟里了。李医师还是没忘幽他一默:“哎呀,不是石墙是石强,又是石墙又是石强,不知道到底是石墙还是石强?”来了个绕口令,把已经安睡床上的石强都惊醒了,抖抖索索披衣起床,准备赤手空拳抓小偷。打开大门一看,却是老老少少几个被困在门前阳沟里。
   他是外地人,入赘在李家,急忙客客气气打招呼:“是德盛叔、地叔、铁牛,怎么回事啊,你们深更半夜怎么掉到沟里了?快进来坐吧,要不要我拉你们上来?”三个人欲语还休,哭笑不得,连连摆手:“不用不用,没事没事,你快去睡吧。”赶紧灰溜溜地爬上来,灰溜溜地回家去了。
  
  
  
  

共 48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极其滑稽的故事,读来非常有趣。这个故事虽然滑稽,却描写了一个艰辛的农民过于吝啬的特性,读后让人既觉得滑稽,更怜悯当时农民的艰苦。故事语言生动,虽然有许多当地俗语,却不失情节的生动的叙述。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故事,欢迎朋友们都读一读。【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寸心知        2024-10-31 07:56:24
  在农村,确实还有很多性格鲜明的农民朋友,他们身上具有小气、耍小聪明等特性,但更有勤劳简朴、努力奋斗的好传统。这些好的传统,到今天乃至以后,还是值得继承、发扬。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