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忆】莫道桑榆晚 (散文) ——老顽童的退休生活
我叫刘建民,石川是我的笔名,一名年逾花甲的老人。2012年我因身体不好,申请病退了。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回忆起我的退休生活,感受颇多。正如唐朝诗人刘禹锡诗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使我成为一道绚丽的霞。
一、开心写作,快乐人生
有不少退休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还有些不适应。觉得自己为国家工作多年,老了没人要了,被单位抛弃了,没着没落的,便心生失落感。习惯了过去朝九晚五按时按点地上班,突然间不上班了,在家不知干什么好了。
我和一些退休老人感受不同。退了休我感到很高兴,有了充分的时间,可以安心地做我要做的事情了。除了作画,我还爱好文学写作。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上语文课,每次语文考试中的作文,我得分都比较高。我的文学写作就是从那时候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一直坚持写到现在。
我是2012年10月退休的。当年5月,《北京纪事》杂志就刊发了我写的一篇原创散文《悠悠兄弟情》。这是我首次在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是我文学写作的处女作。那年5月,我到位于小庄的朝阳图书馆借阅图书。我看到书架上有一本《北京纪事》杂志。这本杂志是北京市文联主管主办的。我拿起杂志随意翻阅,看到有一个栏目“古槐树下”,这个栏目刊登的文章都是一些老北京胡同四合院里怀旧的故事,我挺喜欢这类的文章。于是,我就借阅了几本不同月份的《北京纪事》带回家中阅读,好好研究揣摩这个栏目所刊登文章的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投稿,增大上稿的几率。
认真阅读,研究了两天《北京纪事》“古槐树下”栏目里的文章,对这个栏目的用稿风格和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于是,我就开始构思写稿。写什么呢?无意中我在相册里看到一张一个学生模样的青葱少年,穿着学生装,脖子上系着着红领巾,胳膊上戴着两道杠少先队中队长符号,用手拉着一个穿着小兜兜,脚上穿着一双骆驼鞍棉鞋的小笨儿头。这个小笨儿头就是我,用手拉着我的青葱少年,就是我的哥哥。照片底下写着一行字“容真1961”,这是1961年在我家附近的容真照相馆,哥哥和我照的合影,那一年哥哥11岁,我3岁。看到这幅照片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哥哥带着我玩儿,给我做木头手枪,教我洗相片,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到天坛公园逮蚂蚱、抓蛐蛐……一幕一幕地浮现眼前,我顿时来了灵感。就写写我和哥哥的故事。
因为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写作素材全在心里装着呢。所以,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写出我的第一篇散文《悠悠兄弟情》。写好后,我就按照《北京纪事》杂志上投稿电子邮箱的地址,把文章发了过去,发完之后我就再也没想此事。我考虑《北京纪事》是由北京文联主管主办的杂志,审稿肯定很严格,有许多作者给《北京纪事》杂志投稿,投稿作者里不乏有作家。我的写作水平低,文章不一定审稿通过,心里面做好了文章石沉大海的思想准备。
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稿件投出不到一周时间,有天晚上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来。我一接电话,传来一位男士的声音“您是刘建民老师吗?我是《北京纪事》杂志社编辑,我叫韩旭。您前几天给我们杂志社投稿《悠悠兄弟情》这篇文章我们收到了,文章写得不错,我们社长说您写的文章挺感人的,很接地气,准备刊登这篇文章。”听韩旭老师说《北京纪事》杂志准备刊登我的这篇文章,当时我非常激动,连声说:“谢谢韩老师!谢谢韩老师!”一边说,一边鞠躬,竟然忘了我鞠躬韩旭老师也看不见呀。韩旭老师从电话里听出我激动的声音了,他说:“刘老师您别激动。希望以后您能经常给我们投稿,成为我们《北京纪事》的作者。”我回答:“一定多投稿,一定会努力成为《北京纪事》的作者。”
2012年5月《北京纪事》“古槐树下”栏目刊登了我的散文《悠悠兄弟情》。从此,拉开了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的序幕。文章发出后的第二个月,有一天有人敲门,我打开房门一看,邮局邮递员站在我面前,递给我一张邮局的汇款单,让我签字。我签完字,接过汇款单一看,汇款单备注一栏上面写着2012年5期稿费,525元。我激动不已,这是我收到的文学写作第一笔稿费。之后,我在《北京纪事》杂志上又陆续发表了《儿时的小人书店》《儿时小酒铺》《四合院里的婚礼》《小巷深处制鞋人》等文章。
2013年,北京市委宣传部与《北京纪事》杂志社联合举办“北京精神”征文活动。我写了一篇《来自小巷深处的包容与厚德》参加征文活动,结果荣获了“北京精神”征文优秀作者的荣誉称号。在“北京精神”专栏宣讲会上,京味作家刘一达亲自为我颁发了“北京精神”优秀作者的荣誉证书,并与我合影留念。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晃,我为《北京纪事》投稿已经十二年了。熟悉了《北京纪事》杂志的用稿风格,投稿已经成为轻车熟路,时不时韩旭老师还向我约稿。韩老师每次向我约稿,心存感恩之心的我,都努力圆满地完成韩老师的约稿任务,以感谢多年来韩旭老师在文学写作方面对我的指教。
十二年来,除了为《北京纪事》投稿,我还为《人生》《中国残疾人》《渔阳文艺》《卢沟月》《博爱》《挚友》等杂志,《朝阳报》《北京晚报》《北京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投稿诗歌、散文、曲艺作品、寓言故事等数百篇(首)。我酷爱文学写作,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写作灵感一来,就抑制不住写作的激情,不写出来不快。写作激情一上来,就没有时间概念了。有时吃完晚饭开始写作,写文章上了瘾,越写越爱写,不知不觉就写到深夜,甚至凌晨。过去我随身带着笔和一个小小的素材本,看到与写作有关联的词语、警句、典故、传说故事等,马上就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如今有了智能手机,更方便了,把我在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里看到的,与文学写作有关联的知识、诗词记录下来,留作文学写作素材,用时取来。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助我写作成功。书到用时方恨少,手中有料不发愁。
2024年4月,我在善缘书舍参加一个文学讲座活动。听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副会长刘维嘉讲写作,他提到有一个江山文学网挺不错的,是全国十大优秀文学网站,网站里的编辑水平都很高。在这个文学网站里投稿,能得到编辑的指教,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建议残疾人文学爱好者,注册登录这个文学网站。
晚上回到家,我就打电话联系江山文学网办公室人员,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我成功地注册登录了江山文学网站。我是2024年4月29日注册登录江山文学网站的,在江山文学网站里有许多社团,文学爱好者可以给任意一个社团投稿,我选的是给柳岸花明社团投稿。在柳岸花明社团我遇上了贵人相助,社长老百、总编纪昀清、编辑刘柳琴等都是热心肠的人。他们指导我如何写好文章,审阅我写的文章,认真地为我的文章写按语。赞誉我的文章写得好,情节真实感人,同时也指出我文章存在的不足,以及应如何改进。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的文学写作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我的写作热情越来越高,几乎每天都有写作的欲望,平均一两天就写出一篇文章。自注册江山文学网以来,至今四个多月时间,我共在江山文学网发表文章22篇,其中16篇文章获得精品推荐,精品率达到73%,还两次在社团举办的征文中,荣获两个二等奖。
写作是我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写作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愉悦了我的身心。夫人非常支持我写作,她是我文章的第一位读者,我每次写好文章,就读给她听。她听完后对文章的精彩之处赞誉有加,对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意见。我根据她提出的建议,再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使文章更加感人,增强可读性。我的精品文章里有着夫人的辛苦付出,借用一句歌词:“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我酷爱文学写作,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写了十二年,厚积薄发。如今写起文章来,感觉毫不费力。灵感一来,文思泉涌,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一天就能完成,我把写作当做一种乐趣。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开心写作,快乐人生》,被编辑选中,发表在《社区生活报》上。文学写作,给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二、画虎以励志,笔墨写人生
1990年,经一位书画家引荐,我拜中国当代画虎大家姚少华先生为师,跟随姚少华先生学习画虎,成为姚少华先生入室弟子,大风堂第四代传人。
我虽然酷爱画虎,但在没退休之前,因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画虎。退休之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潜心地研究,专心致志地画虎了,我太高兴了。退休后,我有时间参加一些书画笔会、书画展览和社会活动。通过参加活动,以画会友,结识了一些书画家,其中不乏一些书画名家。我与书画名家们互加微信好友,与他们成为了朋友,通过微信相互交流。常言道:“鸟随鸾凤腾飞远,人伴贤良品自高。”通过和书画名家们接触,在书画技艺方面,得到他们的点拨。使我的书画技艺有所提高。
平日里只要没有外出参加活动,我就在家中专心致志地画虎,潜心研究画虎技艺。每次到姚少华老师家里求教,老师给我讲了什么,教的画虎技法,我都认真地记在脑子里,回到家里马上记录在笔记本上。这个记录本跟了我三十四年,从1990年8月26日我拜姚老师学习画虎起,就开始记录。姚老师教我画虎的技法,我全记在这个本上。我记住了民间的一句话:“好脑袋瓜子,不如烂笔头子。”我不仅是用手画虎,更是用心画虎。在画虎前认真思考这幅画如何构图?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人们常说“胸有成竹”,我努力做到“胸有成虎”。
自从拜姚少华先生为师,学习画虎,已经三十四年了。在姚老师的精心指教下,我的画虎技艺有了长足地进步。我的画作入展了首届“世界读书日”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百虎迎冬奥”姚少华师生书画展,两次入展全国残疾人书画展。我的书画作品,被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组委会主席李熙范、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尼斯•埃克萨科斯、中国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张昊等国际国内名人政要、收藏家、企业家收藏。我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北京湖社画会等多家书画社团吸收为会员。
三、学唱山东快书,登台表演展才艺
我退休后不是画虎就是写作,参加社会活动,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我还不安于现状,想再学点什么才艺,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更丰富多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北京琉璃厂东街一家卖乐器的商店,买了一付表演山东快书用的黄铜鸳鸯板。我要学唱山东快书。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心血来潮买了一付鸳鸯板,那时候也不会说山东快书,就把鸳鸯板收了起来。多年不用,也不记得放在哪儿了?我翻箱倒柜地找开了。夫人见我跟抄家似的就问我:“你抽什么风呢?”我说:“我找三十多年前买的一付说山东快书用的鸳鸯板。”夫人说:“三十多年前买的,你上哪儿找去呀?”我说:“肯定没丢,不定在哪儿搁着呢。”找了两天,最后在写字台的抽屉里最底层找到了。
后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路过灯市东口的中国书店旧书门市部,在那儿买了一本高元钧表演的山东快书《武松传》。而后又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卖旧书的地摊儿上,买了《高元钧和他说的山东快书》《绕口令》《鲁达与林冲》等山东快书表演资料。
我跟着书里的山东快书台词学唱。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抖音、西瓜视频的出现,我学唱山东快书更方便了。我从网络平台,搜索山东快书幽默小段。我搜的都是时间不长,两三分钟的幽默小段。时间长的,台词我也不好背,不好记。我跟着这些幽默小段,背台词学唱。背不下来,再回放视频,看看台词接着背。我就是凭着这番操作,到目前为止学会了七八个山东快书幽默小段,能够应付演出了。
2018年12月18日,我首次受邀请,到北京福寿苑老年公寓,登台为十八里店乡残疾人温馨家园的残疾朋友和老年公寓的老人们表演山东快书。为了增加演出效果,我还到位于北京前门珠市口附近的西草市戏剧服装一条街的一家私人店铺,花了400多元钱,量身定制了一件表演山东快书时穿的传统大褂。我穿着这件大褂,登台为大家表演了山东快书幽默小段《懒汉学艺》。由于我平日里经常练习这个幽默小段,台词都烂熟于心,所以表演起来比较流畅,没怯场,没忘词。首次登台表演,获得圆满成功。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台下掌声一片,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首次演出即获成功,给了我极大地鼓舞,练习表演山东快书的兴趣更浓了。每天一有空就背山东快书台词,早晨醒来一睁眼,还没出被窝就背,晚上睡觉前先背几遍台词再睡。坐在在小区马路边上晒台阳也拿着鸳鸯板,一边练习打板,一边背台词。坚持不懈地练习,让我学会了许多山东快书幽默小段,而且我还在不断地学习新的段子,做到随时能够登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