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韵】端午三首(古韵) ——临癸卯端午祭、端午随笔、怀古忆屈原
摘要:端午,在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中华节日,对于屈原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观来认识他,赞美他。
一、南乡子·临癸卯端午祭
岁月催人,汨水怀沙断履痕。
蛊佞笙歌湮净觉,消魂,殉国巍崇誉湛身。
峻洁灵均,一阙离骚险诣淳。
天问九章哀郢故,邕文,辞赋当仁泰斗尊。
二、诉衷情·端午随笔
群雄撑起九夏乡,地广水也长。
分已久,合凡常,宁乱是宏纲。
毕竟楚君僵,势凋亡。
普天一统定神邦,有秦皇。
三、水龙吟·怀古忆屈原
穷源史海千秋,眼前初月斜荆楚。
泱泱大国,诸侯离乱,分疆割土。
遍野哀鸿,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一阙离骚赋,几经天问,江山泣,人神妒。
满腹才华报负,为苍生,眷民疾苦。
一腔热血,化沅湘水,伴江河暮。
任尔长吟,任君掩泪,政无施处。
为醒天下梦,孤身赴水,世人钦慕。
【编者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总共以三首词组成,文虽短,但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写作手法。《南乡子·临癸卯端午祭》采用了先景后情的写作手法。开篇以“岁月催人,汨水怀沙断履痕”描绘出时光流逝和汨罗江的景象,为后文缅怀屈原奠定了情感基调。《诉衷情·端午随笔》以议论开篇,“群雄撑起九夏乡,地广水也长”,随后阐述对历史变迁的思考,最后以“普天一统定神邦,有秦皇”收束,结构清晰。《水龙吟·怀古忆屈原》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入手,“穷源史海千秋,眼前初月斜荆楚”,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写引出屈原的命运,层层递进。二、用词方面。1. 这三首词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如“蛊佞笙歌湮净觉”中的“蛊佞”准确地描绘出奸佞之人;“峻洁灵均”用“峻洁”形容屈原的高洁品质;“一阙离骚赋,几经天问,江山泣,人神妒”中的“泣”“妒”生动地表现出屈原作品的感染力。2. 词中还运用了一些古雅的词汇,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例如“邕文”“九夏乡”“分疆割土”等。三、意境方面。《南乡子·临癸卯端午祭》营造出一种悲壮、肃穆的意境。通过对屈原殉国的描写,表达了对其崇高精神的敬仰。《诉衷情·端午随笔》的意境较为宏大,从群雄纷争到天下一统,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水龙吟·怀古忆屈原》则呈现出一种深沉、悲壮的历史感。词中对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以及屈原的无奈与悲愤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屈原的伟大。四、用典方面。1. 三首词中都运用了与屈原相关的典故。如《南乡子·临癸卯端午祭》中的“汨水怀沙”“峻洁灵均”“一阙离骚险诣淳”“天问九章哀郢故”等,分别指代屈原投江、屈原的品德、屈原的作品等。2. 《水龙吟·怀古忆屈原》中“一阙离骚赋,几经天问”也是对屈原作品的引用,突出了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总体而言,这三首词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精准的用词、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典故,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它们既展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文学成就,又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让读者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屈原的精神世界和历史意义。整篇文章立意高雅,意境深涵,落笔凝练,感怀真切,流畅韵致,情景交融,属难得的上上佳作,惟一的缺憾就是篇幅太短,若以倍数出现,更加完美,好作推荐共赏。【编辑:贵州王先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26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