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根雕(散文)

精品 【东篱】根雕(散文)


作者:枫桦 举人,3095.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9发表时间:2024-09-30 06:05:27


   同事老祝从山里巡护回来,肩上扛着几块枝枝丫丫的东西,隔老远看去,他好像是头上长着角的马鹿。到了近前才看清,扛的是几块奇形怪状的红松树根。
   红松树根大多富含油脂,在我们这里都叫它松明子,在以前山场工棚里,被用来做照明的灯火,现在最大的用途是山里人家用来炊火做饭。当老祝从一个旧挎包里拿出许多刀具时,我才明白这些红松根还有其他用途,它是雕刻艺术品的好材料。没想到,平时看着一个忠厚老实,默默无语的人,居然还怀有一颗艺术的心。
   有关红松根的雕刻,我是有所耳闻的。吉林的松花湖就有浪木雕刻,那些所谓的浪木就是红松树根。它们都来自于松花湖的湖底,当年建设水库之初,拦河筑坝,河水上涨,淹没了沿河的林木,经过数十年的浸泡与腐烂,剩下的一些烂不掉的精华,纷纷都浮出水面,被冲到岸边。有心人捡拾回去,加工出令人称道的艺术精品。于是松花湖的浪木成就了一项产业,有关浪木的雕刻与收藏被炒得风生水起。其实,这些松花湖浪木的获取是非常不易的,有艺术形状与气质的浪木更是可遇不可求。湖底的面积有限,那些树干与树根也是有限的,有多少块浪木能够漂上来,供艺术家们去雕刻?而且,漂上来一块,便少一块,这项产业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浪木越来越少,直到资源枯竭,而走向穷途末路。
   老祝的红松树根的雕刻却是奇货可居,前景广阔。毕竟在这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凤毛麟角,还有一个条件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那就是这里有丰富的红松树根蕴藏量。
  
   二
   红松又名果松、海松,树干通直圆满,树龄高达五百年以上。球果两年成熟,呈卵状圆锥形,长10-20厘米,果仁含油量丰富,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红松天然分布于我国长白山地区以及小兴安岭完达山一带,抗寒性强。松明子可谓是红松的特产。红松树体内的油脂丰富,倒伏多年的红松树,经过岁月的腐蚀,那些油脂都聚集一处,成为永远都不会腐烂的个体。这些油脂大多聚集在树根,树杈等处,这些油脂虽然的凝固的,却蕴藏着轰轰烈烈的能量。所以,当地山民上山收取回来,用作炊火做饭的引火物。森林的广袤无边,中间有多少蕴藏,不可估量。这些树根都以独一无二的姿态存世的,用老祝的话来说,都是孤品。只是,这些独特的东西,却需要一个独特的眼光去发现。
   “七分天然,三分雕饰”,这是常常挂在老祝嘴上的话。我也非常信他的话,一个形状不是很突出的树根,经过他的处理,变成有生命力的根雕,是很不容易的。我常常看见他面对着一个烂树根,陷入到沉思之中,他的脑子里在构想着某些细节。世间万物都有如此这般的形象压缩,复制出的形象也是让人熟悉的,只见他沉迷于手中的刻刀,去定性心中的思想。一棵树有它的完美生长,想不到的是,还有完美的收束。一棵树竟然还会有灵魂,生长的快乐,隐藏于心,便有了美的框架。是这样的,这个框架与一颗心搭建起一座桥梁,灵魂与灵魂融合一体,便有了艺术的升华。
   他的脑子里一定有这个形状,才会把这个形状复制到树根上。我看见经过处理他处理出的树根,是他多年艺术探索的最终体现。
   那是一个很大很平常的树根,有三条树根在向着一个方向延伸着,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奥妙所在。他却胸有成竹,刻刀以及手锯在不停地轮换着,裁剪去树根上多余的部分。看他忙活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什么形状。看不出,想问问,又怕打乱他的思路,便只有忍住心中的疑问。
   三条长长的树根,平凡无奇地伸展着,好像手足无措的我,不知道要干什么。他依旧慢慢地鼓弄着,我实在耐不住性子,便起身出去,他便一个人在屋里,如一条蛀虫钻入到树根里,根本就不在意我的存在。
   我再转回来,已经是中午了,他还在忙着雕刻,树根依旧是树根,没有什么模样,也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被清理了上面的腐朽,碎屑在地上散落着,散发着松脂的清香,一开门就闻到了。我不屑去看,也没有心思去看,径直去了厨房。
   我觉得他是在瞎浪费时间呢。有这许多可塑造的材料和空间,却需要拥有一颗艺术的心去创造。
   我与老祝交流过这件事。如果想培养一颗艺术的心,就要去学习和开阔眼界。比如去吉林参观那里的浪木雕刻,让自己从中得到领悟与启发。我认为这些对于自己的艺术造诣的培养是有帮助的,而他似乎没有听进去我的劝告,每天都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闭门造车。手里有一把小手锯,在毫不犹豫地取舍那些他认为的多余。那些枝枝丫丫里有许多看不清的神韵,需要去揣摩,去发现。而这一割之间,那些神韵便不复存在了。于是,我看到的是死板与呆滞的造型,是没有曲线的粗制滥造。那些曲线的消失,也就代表着一件天然艺术品的消失与沦落,在不知不觉间,又一次在对森林进行了伤害。
   这一次,是不是又一次在复制失败,是可以预想的。夜里,他也没有停下来。他在值班室里,那里静悄悄的,听不见一点声音,只有灯光亮着,投射到这屋来。我无心去顾及这些,一颗心慢慢地在黑夜里沉沦着,沉沦着,仿佛深陷于黑色的泥沼之中。
   当天色微明,我醒来时,才发觉身边有轻微的鼾声。老祝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回来,悄悄地睡下。听他发出的声音,很是安稳,想是累了。一心沉迷,孜孜不倦的精神还是让人敬佩的,就像是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上奔波着,无异于蒙上眼的驴在一条磨道上行走,是永远走不动尽头的。
   我心里不免叹息着,慢慢起身。我想去外面走走,随便再抱些柴禾。炕有些凉了,屋里的温度已经下降了,还是要烧些火,来提高一下屋里的温度。
   值班室没有关门,我随手敞开灯,屋地里的那个雕刻一下子便进入到我的眼帘。那个三条树根的东西已经摇身一变,怎么就变成一条在地上爬行的章鱼?只见那三条足腕有波浪般的曲线,特别有一条足腕蜷曲了起来,好像它缠在什么东西上面似的,没有舒展开来。圆圆的脑袋横向歪斜着,正在下前游进似的。虽然只有一条章鱼,而活泼的动感,却把我带进了奇妙的海底世界,让人不禁为之神往。
   我默默地呆立着,久久地凝视着这件雕刻。当然,这还是个半成品,还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细加工,作品的细节上还需要精雕细刻,但是,在我的眼里已经很完美了,我不能不重新审视他的作品以及行为,还要重新更换自己的思维,也为自己曾经的想法而检讨。
  
   三
   去森林里巡护,不自觉地多了一项任务。随时给捎回来一个小树根,不管是不是有形状,对于老祝来说,都是十分需要的。有时候,我也像他一样,面对着树根,陷入了沉思之中,也在对其进行构思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已经被他带动了起来,只是这样的艺术感觉还是有些枯萎,断然没有那些灵感。不过,把这些树根带回去,还是很让人期待的。每一次把这样的树根带回去,觉得很有意义,因为那些期待是有根源的,并不是空穴来风。
   山里的树根有许多,有一部分是在地面上裸露的,那是因为风倒木在倒下的时候,树根也随之撅了出来。还有一部分是埋藏在地下的,老一辈伐木人的采伐,把树干拿走了,就剩下了一个大树根。这样的树根是占很大比例的,当然,这样的树根也非常的不容易获取。它们都深深地扎在地里,又因为松油的作用,根本就不会腐烂。
   那天老祝匆匆回来,去仓房里取出一把大斧子,又转身匆匆离去。我知道他一定是遇到了一个树根,而且是他很中意的树根。不然,他不会这样着急。
   果然,他一出去便没有回来,直到中午饭都给耽误了。看看已经日头偏西,还不回来,不免让人有些担心起来。站在院子里,侧耳听听,山谷里寂静得没有一丝丝的声音,我以为大斧子的震荡声是很开阔的,满山谷是可以听到。当然,那是随我的心愿呢。山场作业的打枝,是斧子高光的时刻,被架空的树干,斧子砍在枝丫的震荡声,会传出去很远很远,声音盈满了山谷。可这次砍的是树根,声音被大地所吸收,断然不会有这样的声音。
   我走出门去,向山谷里走去。此时的两边山色还处于一片乌蒙所笼罩着。发芽早的树木,如落叶松、暴马丁香已经开始吐芽,却是星星点点,还没有形成气候。我走过一座小桥,旁边的一丛小灌木山高粱,已然一片葳蕤,绿意葱茏。这片绿色让人觉得非常的养眼,一冬天的苍白与苍黑,让目光都急不可耐,变得近乎于贪婪。其实,眼睛的饥渴是最突出的,由这里到身心,美丽的景色是最让人心仪的,把它迎进门,是让人欣喜万分的。
   不知道他在哪里,大山太博大了,一个人进入森林里,不亚于一根针掉入大海的波涛之中,是无处寻觅的。好在这里有大山的解读方式,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也是无与伦比的。
   我一边走一边喊两声,那声音好像是伸长的手臂一样,一下子伸出去很远很远,就算那个人深藏在山谷里的某个角落,都能抓得到。果然,刚刚喊了两声,便得到了回应。那声音很是微弱,尽管这样,还是知道了确切的方位,让我很快便调整了行进的方向。
   一路上并不艰难,此时的声音更像是查找的电话号码,只要播出去,便会立刻得到回应。找到老祝的时候,只见他守着一个大树根,一头汗水,浑身差不多已经浸透了。他两只眼紧盯着这个树根,那里已经给抠出了许多的泥土,一根木杆伸到树根里,试图在撬动着。
   我的到来,无疑是给他增添了许多的信心。他忙去砍来一根木杆,交到我的手上,两个人一起用力,很轻松地把树根撬起来。
   这个大树根,圆滚滚的,是个大松明包,浑身都是鼓起的大疙瘩包,什么形状都看不出。为啥要费力把它抠出来呢,让人费解。我不好多问,怕被瞧不起,会让他觉得没有品位,只好装深沉,默不作声。
   大树根是很沉重的,挖出来不易,想拿走更不易。足足有几百斤的重量,让我们无法搬动,只能一点点地滚动着。大树根的下面有两条树根,我建议砍掉它,便于滚动,他立刻拒绝,表示还有用,不能去掉。好在一路下坡,我想踹一脚,让这圆滚滚的家伙滾得更快一些,他却一下子制止了我的行为,他怕树根撞到石头或者树上,会给树根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他有些小心翼翼地搬动着,一路向下,还不错,滚起来并不算艰难。一直滚到了山沟底,便滚不动了。山坡有坡度,而山谷里的道路却不明显,平平坦坦的,树根的沉重显现出来,如一块大石头一般,翻个身都很困难。
   我们正在发愁,让人喜出望外的是,没过多久,有一辆拖拉机经过,我们便把树根装上车,拉到了管护站。我帮着挪到院子里,然后又挪到了仓房里,才算告一段落。
   什么形状也看不出的树根,就这么盘踞在仓房里,而且还占有很大的一个空间,连放个车都困难,不得不停到大门外,让人很不信服。我一点都不看好它,会给人带来什么惊喜,甚至,我都觉得一切都白费力气。不过看他自信满满的样子,不禁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判断错了?毕竟有过那样的境遇。不过,转头再去看那树根,那怀疑又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四
   他开始了没日没夜的雕刻工作。仓房里没有电,是件小事情,可以拉上电线,他有时候会一直靠到深夜。白天的巡护工作都由我来进行,他正好在家里留守。
   头几天,我还有兴趣去看看那树根的进度,后来,实在没有兴趣了。他一直都在默默无闻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别人的眼光对于他而言,没有什么用途。这种我行我素是一种执着吗?其实,我们所看不透的东西,都有些干瘪,不丰腴,统统都给归为一类,是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那些让人不屑的东西,近乎于丑陋,其中就包括这些不明智的态度。不管什么事情,都有着不明不白的一面。固执是一件衣裳,穿在这个人的身上,把曾经的灵性变成了愚笨,让人实在不敢恭维。
   我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时日,他一身疲惫,两眼通红地走出仓房。有些单细的身材,佝偻着,像个大虾米似的。仿佛经过了一番苦痛的修炼,又好像是经历了一次艰苦的跋涉,他从仓房出来时,好像重见天日的人,眯缝着眼睛,不太习惯这阳光的明媚。我伸头去仓房,看看他手头的雕刻,竟然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只见那个圆滚滚的树根竟然化身为一个花瓣重叠的莲台!天哪!那一个个隆起的大疙瘩包,被雕刻成一个个有棱角的花瓣,层层叠叠,向上斗拱着。而那莲台上面,端坐着一尊佛像。那是释迦牟尼佛,面相圆润饱满,那份庄重与肃穆,不觉进入心间,平息了内心的骚动。我不觉走过去,仔细的打量着两件合二为一的雕塑。雕刻还没有完成,细节所需的处理,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但是,这份创造力还是在中间闪烁着光华,璀璨夺目,令人炫目。
   他在我的身后不停地打着哈欠,并给我解释着,佛是早就有的,唯独缺个莲台,为此已经寻找了好长时间。另外,抛光设备还没有,目前他的所有作品都处于毛坯状态。他轻描淡写地说完,迫不及待地进屋睡觉去了,完成了一件大作品,卸下了重量,感觉到他一身轻。
   是的,这件作品还没有完成,好像蒙着一层细细的面纱一样,那真容若隐若现,呼之欲出。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身边有这样一位大师,却浑然不觉,真的让人愧疚啊!
   作品的抛光打磨是雕刻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要揭开这层面纱,把作品的真面容露出来。非常期待那层面纱的揭开,我想,那时的每一件作品都会露出应有的光彩。
   这片森林的历史是无可追溯的,它的历史是层层叠叠的,在周而复始间完成。一棵树到了自己的生长周期,就会默默地倒下,而在它倒下的位置上又有一棵树苗成长起来,并且越长越大,如此生命罔替的延续,让这片绿色永远传承下去。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无愧于心地面对森林呢?一件根雕作品让一山一水形神毕肖,而且温润含情,充满了丰沛的人文情怀,令人不觉叹为观止。
  

共 534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此篇行文不俗,耐读耐品!作者的同事——护林员老祝忠厚老实,默默无语,居然怀着一颗艺术的心,老祝常说“七分天然,三分雕饰”,红松树根经他雕刻后奇货可居,前景广阔。老祝对雕刻极有耐性,进度慢,作者感觉他是在“闭门造车”,就提议他外出学习,以求更加精进。但老祝置若罔闻,一门心思陶醉在自我揣摩的根雕世界里,常常废寝忘食,不知疲倦。他曾经把三条平平无奇的树根雕刻成一条在爬行的章鱼,栩栩如生。有一回,老祝寻树根迟迟未归,作者急忙赶赴森林寻找,找到老祝时,他正在倒腾一个无比硕大却浑身疙瘩的树根——松明包,作者完全看不出这树根有何利用价值,但老祝视之若珍宝,俩人合力挖出,费力滚动,正巧遇到一辆拖拉机,顺利将大树根运回。不知经过多少个夜以继日的忙碌,那个圆滚滚的树根竟然化身为一个花瓣重叠的莲台!一个个隆起的大疙瘩,被雕刻成一个个有棱角的花瓣。而那莲台上面,端坐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那份庄重与肃穆的氛围感,令人心生敬畏。作者深深叹服老祝的创造力,并深信这幅作品经抛光打磨之后定然光芒四射。好文,构思独特,结构紧凑,笔力雄劲,风格飘逸。作者生动刻画了一位来自森林的民间艺术家的形象,他酷爱根雕艺术,精心构思,用刻刀和手锯剪裁着树根,延续着树根的生命,把一个个普通的树根雕刻成有灵魂的艺术品。一幅幅根雕作品让一山一水形神毕肖,而且温润含情,充满了丰沛的人文情怀。这是对森林、对生活、对生命、对艺术的极致尊重和热爱。文章描写细腻动人,人物形象刻画鲜活,议论、抒情巧妙穿插,浑然天成,妙趣横生!大美之作,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30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9-30 06:09:58
  源于大森林的滋养,老祝修炼出一颗爱艺术的心,他对根雕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令人动容,他精湛的雕刻技艺让人叹为观止!高手在民间!该文情感丰沛,想象丰盛,语句灵动,修辞曼妙,画面感强,极富表现力!感佩才情,问候枫桦老师,秋祺如意!
回复1 楼        文友:枫桦        2024-09-30 13:54:06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编按,编辑辛苦了!好久没有来投稿,一种温暖的感觉犹在!再谢!遥握!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9-30 07:08:18
  这篇散文刻画了护林员老祝这位民间艺术家,他醉心根雕,化腐朽为神奇。作者描写细腻,抒情议论自然,将老祝对艺术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根雕艺术的魅力,是一篇形神俱佳、值得一读的佳作。 问候枫桦老师,顺祝秋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枫桦        2024-09-30 13:57:11
  我也非常佩服这样默默做自己的人,不见得他们都成功,只是为了自己的志趣活着。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反思,没有谁去教化,也没有谁去激励,却能主动去为了梦想去奋斗,值得学习啊!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一如既往的支持!遥握秋祺,祝国庆快乐!
3 楼        文友:岚亮        2024-09-30 07:22:44
  独特的根雕,独特的体验,写得真好,大赞!
回复3 楼        文友:枫桦        2024-09-30 13:58:46
  老师好久不见,我一直在忙,最近很少登录网站。又见老师,心里感到快慰!遥握秋祺,祝国庆快乐!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30 08:36:28
  落笔不俗!题目是“根雕”,其实是写根雕的创作者,写根雕的故事,写对根雕的理解。我去年去荣成的留村,这个村在甲子山前,山中有几千年的树木,也有根雕材料,村子的人家有的就搬来做根雕作品,我看了几个,很流连,一直想写,但无法下笔,一来我对根雕不熟悉,启发鉴赏力,二来没有故事,我没有融入那个艺术氛围。这篇散文,推开了一个山人的艺术世界,太精彩了,我视为范文。遥握,问候国庆节快乐。期待精彩继续!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枫桦        2024-09-30 14:05:49
  这是长篇系列文之中的一篇,昨晚修改的时候,觉得尚可,便发上来吧。好久没有来发文,该来暖暖场子。文章取自真人真事,他是我的同事,已经不在一个站里。他今年退休,听他说得到十二月份才行。一个普通人有着不普通的一面,是让我感动的地方。管护站里的工作,最多的是时间,大把大把的时间,随便去用一些,就可能创造些东西来。这个时间利用起来,说的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人的意识有时候如同一盘散沙,是不容易捏合起来的。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秋祺,祝节日快乐!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9-30 10:42:47
  高手在民间,文中的老祝是个有艺术心的工人,为了自己的热爱--根雕而痴迷。老师行文自然洒脱,信手拈来,通过根雕,将人与森林的关系阐释得独到且深刻。精彩美文,拜读学习,祝国庆快乐!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枫桦        2024-09-30 14:10:18
  文章里提到的红松树根,我们这里的储量太大了,只是要看有没有这个能力!大师不是那么好成就的,是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行的。这方面的人才太少了,如果真的能成功的话,需要独具慧眼,作品真的被认可,也很难。文章里的人物,至今都在默默地做,可能他远远都成不了大师,自得其乐,也是好的,我非常欣赏这种心态!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秋祺!祝节日快乐!
6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09-30 11:32:11
  来自大森林的根雕艺术,将大树根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让枯木逢春,浸透了雕刻人的智慧、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文章朴实自然,细腻感人,独具一格。好文佳作,学习了!
回复6 楼        文友:枫桦        2024-09-30 14:12:10
  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刚刚来到网站,就担纲重任,实在难得!希望老师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祝一切顺意!祝节日快乐!
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9-30 11:35:38
  一个工棚里住着两位大师,一位是雕刻大师,一位是文学大师。是大山,森林给了二位智慧和坚韧,两种作品都给人神思,启迪。我在很多宾馆和工厂展示大厅都见过根雕,很是震撼,应该也是像文中老祝一样执着的人做出来的,或许执着就是工匠精神最基本的形态。拜读老师佳作,东北凉了,注意保暖!
回复7 楼        文友:枫桦        2024-09-30 14:16:00
  是的,我与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也非常的敬仰这样的作品,常常流连忘返,不愿离去。根雕艺术是完美的艺术,其造型的壮美,令人叹为观止!艺术在民间,这句话不假!像老祝这样的人,有许多,虽然不出名,却有无怨无悔的心!让人敬佩!谢谢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遥握秋祺!祝节日快乐!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9-30 16:47:58
  老祝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本来是个普通的林业工人,硬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根雕艺术家。这种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看来又验证了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自己认准方向,肯为其付出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好文,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引人入胜!湘莉拜读点赞!遥握问安!
回复8 楼        文友:枫桦        2024-09-30 21:30:48
  执着的人,都有一个生活的目标。老祝这样的人,在我的身边不是很多,是个特例。非常敬佩他的毅力,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在一个管护站里,生活和工作在一起的人,有这种作用。谢谢湘莉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秋祺,祝国庆快乐!
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9-30 20:48:48
  佩服作品中的老祝对根雕艺术的执着。老师的文很耐读,给人一种文化艺术的享受,就像享受根雕艺术一样。美文佳作,祝老师国庆节快乐!
回复9 楼        文友:枫桦        2024-09-30 21:31:52
  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谢谢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秋祺!祝节日快乐!
10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02 14:36:28
  好巧不巧,前几日与友人访山,他就拾得一段树根,还说就像自己是个朽木,回去找个大师雕刻一下。行走大自然,有这份心境,让人感怀。更何况作者的老友,一辈子与根雕打交道,艺术素养该有多深厚,我已经不敢想象,他的人生一定是温润的。拜读枫桦老师美文,自然之力直抵心底,纯粹!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0 楼        文友:枫桦        2024-10-02 23:08:08
  这些树根放到某些人的手里,就是艺术品。非常敬佩这样的人,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谢谢欣然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秋祺!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