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女式军装(随笔)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学校基本不教孩子学习文化课。先是紧跟时代步伐,背诵毛主席语录,后来引申到选读《毛泽东选集》甲乙种本。再后来,则要求滚瓜烂熟地朗诵《老三篇》——纪念白求恩,纪念张思德,愚公移山。最后又是背诵红塑料皮的《毛主席诗词》。
诗词尽管很难理解,但长短句,绝句等又押韵,又篇幅短小,所以,背上去朗朗上口的最容易牢记在心。因为,一九六八年这一年没有课本,所以,大部分地区学校的学生,都没有升级。像我,四年级就读了两年。先是朗诵诗词,后来又跟着学唱毛主席诗词歌曲,直至上台表演《毛主席诗词》的文艺节目。
那时候,学校里社请教师居多,不懂歌谱,更不会舞蹈。说是表演,其实就是排着队列齐步走或敬礼,礼毕、背或持枪等几个简单动作而已。
记得大队里要举行传达上级政策精神的会议,要求学校举行文艺演出的庆祝活动。
学校里练了很长时间关于毛主席诗词《飒爽英姿五尺枪》等歌舞。演出前,安排演出人员统一着草绿色军装。按理说,这是一段女同学表演的节目,可我们两个级共计只一个女生,所以,只能统一拿着男生垫背。
前一天晚上,母亲在近乎四五百口人的村里,从庄的下头到村的上头,大凡有退伍军人的家庭都跑了一遍。一圈下来,结果没有找到一件军装。不是我们家人缘差,而是,有的被演出的学生预定,有的衣服宽大,我不能穿着。最后,母亲十分丧气地回来说:“大楼的女人,有一件绿色衣服,大小长短,我家林木穿着合身。只是女款式样,不知道行与不行?”父亲粗放,专制,事实上,对女式或男式具体怎么区分,百分之百不太明白,所以,便用命令式的口吻催促母亲道:“衣服只要穿上去合身,还讲什么男男女女。行,赶紧去拿,时间长点就会被别人借走。”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男式女式,只要是草绿色衣服就行。只是心里对女式服装有点抵触而已,万一被老师或观众发现,那可是丢人现眼的事。只是比借不到穿普通衣服要好许多,最后,只能表示同意。
还是母亲明眼,拿来我穿在身上,不大不小,不肥不瘦的还挺合身。我们一家人平常都穿手工做的衣服,根本分辨不清男式女式服装到底那里不同。
当时正是农历二三月服装换季的时间,好在还没有脱下冬衣,外边穿着虽然紧身,但母亲怕我身上的污垢,弄脏了人家的衣服,就套在了棉袄的外边。会场上看见,除了我,几乎所有人在演出前,都把衣服装在包里备用,只有我像大熊猫一样与众不同。
难得的是,尽管我心里尴尬,好在所有与会人员没有一个人看着我穿了女式服装演出。
后来我才清楚,那时候,大家只知道衣服有大和对襟之分,根本不明白对襟衣服有什么男女之别。
像现在的孩子,上学前挑三拣四,穿一件衣服,就要翻箱倒柜的大半天,把爸妈也折腾的头疼脑胀。如果换了我们那个只有冬和单衣,大襟与对襟之分的时代,就不会如此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