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生活与工作平衡之道(随笔)
在生活的漫漫征途中,工作犹如一叶扁舟,本应载着我们驶向幸福的港湾,然而,不少人却在不知不觉间让这叶扁舟变成了沉重的桎梏。“不要把工作当成天大的事”,此话题仿若一颗流星坠入职场的苍穹,瞬间划亮了人们的心空,引发无尽的思索。
一
曾目睹微博上有一位名为明轩的博主,工作近六载,其工作状态实在令人喟叹。他忙到无暇啜饮清水、顾不上果腹充饥,哪怕挑灯夜战通宵达旦,也要将工作雕琢得仿若无瑕美玉。他极度在乎他人的评判,内心渴盼被认可,哪怕工作里出现些许小差错,就仿若世界末日来临。久而久之,他的情绪日益消沉,身体状况也江河日下。直至此时,他才仿若大梦初醒,意识到需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个话题一经抛出,仿若一阵旋风,迅速引发网友的强烈共鸣,转发量如潮水般涌涨。网友们纷纷袒露心声:“真的是直击灵魂,仿佛在窥探我的日常”、“工作的初衷本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若生活变得一塌糊涂,健康也丧失了,这无疑是舍本逐末”、“往昔我亦是如此,如今心态松弛后,发觉工作完成得反而又快又好”……
在职场这片广袤的天地里,多数人都渴盼得到他人的首肯,急于证实自己的价值,于是对自身的要求严苛得近乎不近人情。然而,琴弦绷得过紧,极易崩断。越是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越容易出现差错,进而对生活的各个角落产生影响。当我们不再给自己堆砌过多的压力,去深入领会和践行工作真正的内涵时,便会恍然大悟:工作之中,其实本无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回顾工作中的诸多场景,是否有这般体验?追求完美过了头,做事时如履薄冰,殚精竭虑,可最终的成果却难如人意。任务尚未开启,就反复思忖斟酌,稍有闪失便自我苛责,甚至质疑自己的能力。过度在意同事的态度,同事一次未回应,心中便满是猜疑;同事的只言片语,就能让自己心绪起伏不定。结果,常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陷入崩溃和退缩的泥沼,形成恶性循环。
自媒体达人@凌风分享过一个故事。他的公司有一位名叫婉清的设计专员,绘图能力超群,只是文案撰写能力稍显薄弱。于是,凌风招聘了一名专门负责文案创作的新同事。未曾想,婉清自此便陷入了无端的猜疑漩涡,以为老板打算找人取代她。她每天将大量的光阴耗费在这种毫无意义的情绪纠葛上,整个人变得形容憔悴,设计作品的质量也急转直下,客户订单数量更是锐减。尽管凌风多次解释这仅仅是工作的正常调配,可她还是在一个月后决然辞职。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过度思虑”这一概念,恰似一个无形的黑洞,不仅会将一个人的精力吞噬殆尽,削弱行动力,还会降低对生活的满意度与幸福感,使人否定自身的价值。说白了,想得太多就是在自我折磨。恰如古人云:“心宽体胖,忧能伤人。”许多时候,问题本身并无特殊意义,只是我们的主观臆断将自己的精神牢牢束缚。良好的心态,宛如一道清泉,能够涤荡心灵的尘埃。我们应学会自我调适,以行动取代无端的遐想,将心力聚焦在事情本身,如此,诸多问题便能不攻自破。
二
工作之际,是否常常瞻前顾后,非要确保万无一失才肯着手而为?这般做法往往致使效率低下。需知,学习本就是一个借助不断试错进而不断提升的过程。无论从事何事,都应果敢尝试,在摸索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技能自然会逐步精进。就像慧兰初入外贸公司时,做事总是比同事迟缓。拿撰写商务邮件来说,她总是反复纠结,一心想要做到尽善尽美,将邮件修改得几乎重写。而她的同事们却迅速完成初稿,紧接着不断优化,创意频出。工作中出现失误是难以规避的,如果总是试图逃避风险,人会变得愈发脆弱,经不住任何挫折与变数,更谈不上创新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位名叫子轩的销售助理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刚入职时,他常在客户面前说错产品信息,导致好几笔订单告吹,他为此懊恼不已。但他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汲取教训,冷静剖析。每次与客户交流后,他都会加班细致分析沟通的过程,为下一次交流做周全准备。通过不断地反思与完善,他逐渐掌握了销售的诀窍,弥补了之前的失误,后来成为了公司的销售骨干。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能够依据个人经历和外界刺激进行调整。这就如同古人练字,一次次挥毫泼墨去感受笔墨的特性,进而做出相应的改进,逐渐掌握书法的神韵。做事不必畏首畏尾,应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丰富自己的阅历与见识。多一份试错的勇气,就多了一次成长的契机。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此乃千古不易之理。”在职场中,有些人责任心爆棚,对周围的所有事务都大包大揽,各种“任务”将生活的空间挤占得满满当当。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承担过多的压力,往往会力不从心。《菜根谭》中有言:“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在一家广告公司里,有个名叫致远的创意总监,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致远每天工作时长惊人,从策划到执行,从创意构思到与客户沟通,所有环节他都要亲力亲为。他的团队成员逐渐变得懒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发挥的空间。而致远自己,在长期的高压下,身体和精神都出现了问题。后来,他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开始合理分配任务,自己只负责关键环节的把控。这之后,他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平衡,团队也重新焕发了活力。有责任心固然是一种优秀品质,但总是越俎代庖,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很容易让生活失去平衡。过度负责,实则是一种僭越;承担太多,就是在透支自己。一心只埋头苦干,必然会导致其他人滋生依赖心理,习惯性地推诿责任,这样自己的事务只会越积越多。我们应管理好自己的责任心,确立清晰的职责界限,在确保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负责。学会为自己减负,不损耗自己,不过度操劳,方能做到劳逸结合,活得洒脱自在。
三
在工作的舞台上,很多人总是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急于证明自己的卓越,以至于盲目地做了许多蠢事。古训有云:“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一位名叫若妍的职场新人,刚进入一家大型企业。她总是想在同事和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不管什么任务都抢着做,哪怕自己并不擅长。她过度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每次完成任务后,如果没有得到表扬,就会非常沮丧。有一次,她负责一个项目的部分数据收集工作,因为太想表现,她没有按照标准流程操作,导致数据出现严重错误,整个项目进度受到影响。后来,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内容,不再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工作反而越做越好。当我们不再追逐外界的夸赞时,才能收获身心的自在,从而有精力专注于当下。不急于崭露头角,默默积聚力量,反而更能吸引他人的关注。
在古代,姜子牙大半生怀才不遇,在磻溪垂钓多年。他没有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急于求成,也没有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默默积累知识、智慧和人脉,等待时机。终于,在八十岁时遇到周文王,从此开启了辅佐周室、建功立业的辉煌篇章。这便是“厚积薄发”的典范。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放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潜心体验和沉淀的过程,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正如郑板桥所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人生恰似一棵参天大树,唯有历经岁月的洗礼,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才能枝繁叶茂、华盖擎天。真正的声誉,从来不是靠自吹自擂得来的,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积累,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结果。
“工作乃是手段,生活方为目的。”工作与生活本应相辅相成,若将工作看得过重,生活就会偏离正轨。当然,不把工作当成天大的事,并不意味着玩物丧志、消极怠工。而是要摒弃身心的过度损耗,放下完美主义的枷锁,专心挖掘自己的核心价值。以豁达的态度,用恰到好处的劲道,以更佳的状态应对随时出现的挑战。让我们在工作与生活的天平上找到那个和谐的支点,向着充满阳光的未来大步前行,去拥抱那充满正能量的人生。
四
在职场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比如诸葛亮,他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但也曾因为事必躬亲而积劳成疾。他的智慧和责任心固然令人钦佩,但如果他能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或许能够为蜀汉做出更多的贡献。又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能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他被贬黄州时,没有因为仕途的失意而一蹶不振,反而在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乐趣,创作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他既能够在为官时尽自己的职责,也能够在生活中享受美食、交友、写诗作词。这便是一种积极面对工作与生活的态度。
再看现代社会,有一位名叫晓晨的程序员。他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起初他总是把工作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为了一个程序代码反复修改,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错误,他都会懊恼不已。他非常在意领导和同事对他的看法,总是希望自己的代码是最完美的。然而,这种过度的投入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好的结果。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也变得疏远。后来,他的一位前辈告诉他,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晓晨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不再追求代码的绝对完美,而是注重整体的效率和功能。他也开始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留出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结果,他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和快乐。
还有一位名叫雅琴的教师,她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总是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她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功课。她非常在意学生和家长对她的评价,一旦有不好的反馈,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然而,她的这种过度负责的态度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压力。她经常失眠,身体也出现了一些小毛病。后来,她参加了一个教师培训课程,在课程中她学到了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她开始尝试将一些工作分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她也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她发现,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质量,反而让学生们更加独立和自主,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让工作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也不要因为过度在意工作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我们应以这样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既不轻视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把工作当成无法承受之重。在工作中成长,在生活中享受,这才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