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花大车(散文)

精品 【东篱】花大车(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4872.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8发表时间:2024-10-05 06:42:38
摘要:民风民俗,有着穿透力,但我们必须给它留下影像。是看到过老家娶亲的花大车,凭着一份隐约的记忆,写出来,让我们赶上一下时光的变化吧。


   读周作人的《乌篷船》,我还是一下子就想了我老家用于迎娶的“花大车”。大车是对马车的称呼,如果牛驾车,不能这样称,就干脆叫牛车。大车前加一个“花”字,是临时的,功能和色彩一下子就变了,变得那么喜庆,如果从村路出来,那简直就是一团烟花窜出来的样子。
   老家的风土人情是数不尽的。就像周作人说他的故乡绍兴,“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真正有色彩的东西就数得着这花大车了。
   六七十年代,大车几乎等于如今的“保时捷”,那不是随便的人可以坐上去的,我们村有两挂(不称“辆”),想不出“挂”这个量词比“辆”有多么高级,可能是习惯说法吧。村里在外面揽了活,就出大车,赶车的若不是走得累了,或者遇到平坦的路,也说不定跳上去坐一坐,何况行人,想捎个脚,那必须有点理由,例如年迈走不动路的,提了重物的,如果大车空载,可以捎一段路。
   那时,大车很忙。但遇到村中有人娶亲,无论本村,还是亲在外村的,哪怕是百八十里的,村里都要出车。村子大,1200多户,结婚都要考虑不能扎堆,好日要跟赶大车的商量着选,看好日、看八字的风水先生说不了算。这一点倒是和现在确定结婚婚礼日差不多,现在办酒席,要预订酒店,最好岔开不能同时扎堆举办。那时,嫁到我村的女人,若别人问怎么看上了他,都要转弯抹角地说,可以坐花大车。当然外村也有来讨借一日的,这不是理由。含蓄,一直是中国人爱情的样子,几乎无论城乡。
   大车成为花大车,就成了一道风景。两个车轱辘外圈都缠绕了野花野草,那是装饰,这是赶大车的做,遇到冬季,结婚的主人家,都是自己准备,是干草干花,装饰是必须有的,不然就不符合“花大车”这个芳名了。
   拉车的两匹马的头上都系了红布条,自然是一种喜庆。有的还给马脖子套了红布圈的,想得很周全。大车的车厢是一个半圆的苇席拱起而成,内有树枝打个拱。苇席上用“台布”蒙住,在台布的流苏上系着细绳拴在大车上。台布要用那种红色的,不能有太多的杂色,可能就是图个喜庆,别的色彩是不适合娶亲的。如果婚主家没有,都是问邻居借,有的就瞅准谁家的好,心中记着,到时候就上门借。半圆的拱棚前垂着一朵红绸缎簇成的花,不能多,仅一朵。可能是表达“你是我的唯一”的寓意吧。没有人说出来,多少寓意都在一朵花里。
  
   二
   约10几岁时,我有幸乘坐了一次花大车。赶大车的叫“老旗”,他是我的姐夫,一个残废军人。沾个光,我心安理得。姐夫把我抱到了大车的车辕杆上坐着,去娶亲的青年跟着大车走,这个待遇让我神气。我想钻进拱棚里坐,姐夫不允许。我问,怎地?姐夫说,长大了你就懂得了。
   可能和“大姑娘上花娇头一次”的意思有关吧,婚姻最好的讲究就是“一次性”,所谓的“一次性”一般是没什么价值,唯婚姻例外吧?甚至让我掀开帘子看看都不能。小时候胆小,太听话了,错过去看那个拱棚里的设置。看古装电视剧知道,里面摆着条形凳子,没有什么特别。姐夫戏我,说做个伴郎挺好,伴郎是什么,不知。姐夫的话“喊喜”(方言,夸赞的意思)我幸运还是英俊,也不知。那是我唯一一次坐“花大车”。时光流转,这个习俗在文革后期,开展“破四旧立四新”活动,就没有了,到我成婚,开始使用自行车了。
   坐大车,看风景,一路颠簸颤悠着,很美。在我老家,一般说“美”都是一种特别舒服的摇晃状态,例如荡秋千,打滑溜,从树上呲溜滑下,都是这样的美感。
   山路弯弯,人就像坐在风景的摇篮里,上下颠着,是游逛的滋味,山在马蹄声声中也好像“嘚嘚”地响。自我感觉是,路边的风景往后退;给我让路,遇到的河桥也像变形了,起伏着;那些古朴的农舍,并不在一个平面,也摇曳起来。都像是在欢迎我,为我高兴的样子,不像下步撵去我大姨家的无趣和劳累。
   回来跟母亲说,母亲也不回话。回来想起,不知父亲当初娶母亲是用花轿子还是花大车,看母亲的样子,是两样都没做过。可能坐过花轿子,但规模不会很大。花轿子在“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中,并未作为传统保留下来,而变得灰飞烟灭。我曾在赤山风景区的“民俗馆”里见过,很小很窄,样子破旧。那时结婚,花大车是很高档次的仪式,雇人抬轿子已经绝迹了。女人没有这个“风光”,可能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我曾见过“四乘”花大车的规模。我们村两挂大车,有门路的人就从外村求人借用,当然是送点使费。这是一个派头,叫风风光光。据说,那时就是穷点,花大车都不是空载。一两挂花大车,就是拉女方的简单陪嫁品,多是几件大花被褥,陪嫁两副板箱(储物柜)的也不多,至于别的东西,几乎没有。所以“四乘”花大车,那是十分豪华的,不输现代的十几辆奔驰宝马的阵势。
   也有女方“跟亲”的,是女方家的长辈要跟着新娘来参加男方的婚礼,吃喜酒的,路上可以挤在一起坐花大车,一旦到了村口,再大的辈分的家人也要下来跟随,拱棚里,只留下新娘一人。焦点人物是新娘啊,人们只能笑脸颔首,表示善意。“南海北疃”的,可能都认识,于是就有人开始回忆,娶来的哪村谁家的女子,少不了一番貌美或心性好能干活的赞词。乡情的淳朴,羡慕他人,都是那时的美好。
   当然,像我们小孩子盯着看,会招致那些女人的嘲弄,发急娶媳妇了?看着眼馋?这些话一听脸就红,赶快躲远点。
   以他人之乐而乐,这是多么美好的感情。快乐,在生活里并不少,只是我们有时候缺少一颗感受快乐的心。给快乐加上归属性,我们对别人的快乐就没有了感觉。我最佩服我的老家人遇到喜事、快乐事,总是喊“同喜”、“同乐”。话说到了,心中就舒服了。
  
   三
   我还知道,车把式一定要有真功夫。那时,庆祝喜庆的鞭炮也很少,零星也有燃放的,都是短时。一路上,车把式要抽鞭子,但绝不打马腚,时不时在空中挽出一个“鞭花”,“啪”的一声,很响脆。如果到了村口至婚房,车把式会不停字抽鞭子打出响声,意思就是报喜。那些沿街的女人,或推窗笑看,或早就站在台阶,恭候着花大车赶来。看不见媳妇的模样,就看娶亲的阵势,回到屋里,就要演绎一番,多是啧啧称赞,比谁家的阔,比自己那阵更有排场,其中不乏遗憾和惋惜,少不了幽默和斗嘴,说,那就再来一次,就不白活了。说笑可以,谁也不能当诅咒,这是犯大忌的。关系不合适的不能说,但可以发个牢骚,埋怨男人家没本事。谁也不能当真。
   我没有看到新媳妇下了花大车头上还顶着红盖头,那时,这个装束已经取消了,也没有新郎抱到家里,就是简单的牵手。“破四旧”开始,过火盆什么的,都取消了。提倡顺顺当当走进新家。
   走下花大车是一个看点,人群围住,马匹容易受惊,车把式都是手握马缰绳,不敢大意。车把式会隐退到非常次要的角色。但车把式不能独得好处,花大车安顿了,孩子们一定凑上来,不用说,要把衣兜里的“花糖”(此时的糖果不叫喜糖)拿出个多半,分给孩子们,这叫“分喜”,意思是大家共庆。
   姐夫把花大车赶到家门口,卸下拱棚,再摸摸他的马,算是一趟“喜差”的结束。
   那些年,跑花大车,算是我这个老姐夫的高光时刻吧。晚年时,我跟他提及这件事,他说,就是你姐嫁到刘家,花轿子和花大车都没有坐过。那时他在外面当兵,提了亲,看了看人就办婚事了。
   我说,泥瓦匠住漏雨的房,养蚕的穿不上绸缎。是这个理吧?他说也不算。那时他在胶东支队,真正的大仗没有几个,组织上还安排回家结婚,已经不错了。为人做嫁衣,未必就是一份痛苦,能够把那么多的女人拉进村,他也算是受月下老人的差遣,做着有意思的事。他非常满足,感慨地说,我的花大车是沾满了喜气,拉过上百个新媳妇,村里的男人女人们见面都是“旗叔”、“旗哥”的,每当这个时候,她们是哪个村的,有什么故事,都涌出来了。他笑着说,月老还没有干这么多的好事呢……
   我姐姐和姐夫在世的时候,我时常回老家去看他们,和姐夫就要找到共同的,特别是他感兴趣的话题聊天,常常就说到赶花大车的事。姐夫内心觉得自豪和舒服的是,他驾的两匹马,都是上等的枣红马,驾辕的,拉梢的(前马),都是喜庆的颜色,一般是走在最前,且还载着新娘。他的乳名里有个“旗”字,他跟得上新事物,称自己的花大车是“旗舰车”。有时候静默,微闭着双目,是不是耳边还响彻着马蹄踏在路上的“嘚嘚”声,是不是还在回顾回响着一阵阵的响脆的鞭声……
   我曾戏问姐夫,看到现在都是奔驰宝马迎亲娶亲,做何感想?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光,以后还有奔驰2,宝马2,那也说不定。是的,历史的前进,谁都无法预料,生活的样子在不断改变着,所以很多人希望多活几年,看看日子不断翻新。生命长短的意义是无限的。再说,现在的新人,没有做过花轿子,花大车,还不是遗憾?是啊,遗憾是对比产生的,前一个时代总是留着遗憾。
   现在接送新人的司机,都要在桌上吃一顿,我姐夫从未吃婚主一顿饭,心中是否平衡。姐夫说,吃人家的就不自在了,分了喜糖就很知足的,那时的日子穷,操办一场婚事不易。帮人喜庆一场,人家都记得。要求多了就是贪心,就不善良了。
   是啊,真正的人性,不能肤浅地看成是善良,善良是需要营养的,乐于做好事,对人性的善良,是不断补充养分。
   一些洋溢着传统美的事物,有的终究是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变质,甚至被抛弃,历史的前进,有时候让人感到不安,但也是必然。娶亲的热闹没有变,千里婵娟的美好没有变,花大车留在历史的时光里,就当走进了我们的博物馆吧。
   无论何时,民俗都是最温暖的记忆,和曾经的时光相遇,首先是民俗的复活。民俗是一盏时光的灯,其光虽弱,但最易让我们静静地欣赏到淳朴的美。作家余秋雨说,民俗是“最深厚的文化形态”,我说,是最深时光里的车轮碾过的声音。美好的时光都装载在花大车上。
  
   2024年10月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9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怀才老师的此篇大作,让我们了解了作者家乡的风土人情,知悉了当地的婚俗文化。作者家乡六七十年代的婚车——花大车,极具地域特色,很漂亮很豪华,相当于当今的“保时捷”。作者所在村子有两挂大车,平时外出揽活,喜庆的日子便接新娘,大车成了花大车,就成了一道风景。两个车轱辘、车厢和拉车的两匹马,都做了精心装饰和美化。少年时的作者有幸乘坐了一次花大车。赶大车的叫“老旗”,是作者的姐夫,一个残废军人。作者充满好奇,想掀帘子看,姐夫却不允许,尽管如此,作者仍感受到了坐花大车的乐趣。作者还见识过“四乘”花大车的规模,排场之浩荡,陪嫁物品之丰厚,令人惊叹。也有女方“跟亲”的,到了村口,所有人都下来,只留新娘在拱棚里。在人们津津有味的交流和小孩子们探寻的目光中,可感知乡情的淳朴,时光的美好。作者还知,车把式一定要有真功夫,挽“鞭花”和“报喜”都得恰逢其时。走下花大车是一个看点,“分喜”,安抚马后,这趟“喜差”结束。作者姐夫后来回忆,花大车沾满了喜气,他拉过上百个新媳妇,从未吃过主人一顿饭,他是受了月老的差遣,村里的男人女人们见面都是“旗叔”、“旗哥”的,心中漫漶喜悦和自豪。当下娶亲的车辆队伍愈来愈时尚奢华,洋溢着传统美的事物,终究是无可避免地走向消亡,时代在前进,所有的改变是必然。娶亲的热闹没有变,千里婵娟的美好没有变,而花大车留在了时光博物馆里。该文构思奇特,想象丰盛,笔法灵动,精彩绝伦,娓娓道来家乡从前的婚俗风情,那些场景、情境,逼真细腻,都浓墨重彩地打上了时代的符号和印迹,令人一下子跌入旧时光,感受乡民的热情善良,感受村风的淳朴澄澈,感受婚礼的热闹喜庆。花大车从时空隧道向我们缓缓驶来,又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退去。光阴流转,不变的是向美向善的心灵,怀念从前,更憧憬未来。曼妙佳作,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05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10-05 06:51:39
  该文笔法娴熟,精彩绝伦,作者娓娓道来家乡从前的婚俗风情,那些场景、情境,逼真细腻,都浓墨重彩地打上了时代的符号和印迹,令人一下子跌入旧时光里。花大车从时空隧道向我们缓缓驶来,又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退去。光阴流转,不变的是向美向善的心灵,怀念从前,更憧憬未来。通篇洋溢着热烈欢乐的氛围,亦弥漫着乡愁。作者是怀旧的,亦是诗意的。感佩才情,问候怀才老师,秋祺安康!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5 08:20:20
  非常感谢罗老师在国庆节假期拨冗为小文编辑,谢谢美编,谢谢美评!曾经的婚俗,再过几年,几乎没有人记得了,就是口述也是大概,我这代人还清晰记得,那时村中最欢乐的时刻就是娶亲,特别是到了节日,挺欢乐的。赶大车,我在纪录片里还看见,是巴基斯坦的,他们还在曾经的时代里。我们从时光里总能感受到向好向善向美的感情,这是人性的力量。遥握,问候秋祺,期待罗老师的佳作。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05 08:01:46
  怀才老师此篇散文,精彩描绘家乡婚俗。花大车曾是婚车主角,充满地域特色。虽已消逝,但娶亲热闹、美好未变。文笔灵动,场景细腻,时代印迹鲜明。值得荐读,令人沉浸于旧时光的淳朴与喜庆。问候怀才老师,祝国庆节快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5 08:22:15
  花大车已经退出了婚俗舞台,但美好的记忆还在。如今的日子,每天都是节日般的色彩,用不着特别准备,曾经的日子拿来怀念,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吧。老师还在名山名川流连吧?谨祝快乐。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留墨。遥握!期待佳作。
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05 08:50:36
  老师的文散发着美好的光芒,是人性里的向善向美,花大车载着旧时光,缓缓慢慢,娓娓道来,记忆里的人和事,至真至诚,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问好怀才老师,秋日吉祥,日日安好,敬茶!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5 08:54:24
  谢谢欣然老师的美评。任何时代都不乏美和善,没有这些善美,我们无法度过艰难。人老了,动不动就想过去,并非过去很豪华,而是粗糙的温暖,不舍得流逝,拿出来抚摸一番。读老师的锅巴汤,不知请客是否也上这个食物?哈哈。你的作品有魅力。遥握,继续期待欣然老师的佳作,谨祝节日快乐!
4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0-05 10:27:45
  “花大车”散发着时代的气息,虽然没见过,但怀才老师笔下生辉,让人身临其境,感受了坐一次花大车的欢喜及四乘花大车接亲的盛况。老师热爱生活、又充满了睿智,妙笔之下,花大车充满了活力与韵味。学习老师美文,祝老师国庆节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5 10:45:47
  谢谢石叶老师的美评。古语说,十里不同俗,的确是这样,胶东有的,东北未必有,东北时髦的,胶东可能不见。很多女人没有坐过花大车,是遗憾的,所以现在有的地方来了复古,置办了花大车,让新娘子过过瘾,坐上花大车。时光的好,不会因为曾经的落后而被抛弃,怀旧也 是一种生活方式。下周一审核石叶老师的草原佳作,静待佳音吧。遥握,期待佳作!
5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0-05 11:02:31
  怀才老师这一提醒,我倒想起来了,我是在哈尔滨长大滴山东人。我的奶奶爷爷在山东老家成的亲,奶奶的外公是县太爷,所以爷爷这边的亲属老一辈的说过,当时抬嫁妆的队伍长出好几条街,队头到了婆家队尾还没出门,但坐的是轿子。我感觉胶东的习俗多,非常浓厚,好多东北人的习俗都有胶东的影子。老师的文章有趣味、有风俗。大赞!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5 11:13:55
  稍远一点的时代,就是做花轿子,可荣耀了。而且有身份的人家,肯定要阔气隆重。东北人,很多都是山东人闯关东过去的,自然也带着山东某地的习俗,习俗是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滋养了一代代人,是不能忘记的。这是我们从哪里来的一个答案吧。谢谢石叶老师与怀才交流。遥握!
6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10-05 12:02:09
  现在的婚车无花八门,记得小时候我哥结婚,我爸爸借了一台东风车接新娘回家,那时候是84年吧!现在时代不同了。问好老师节日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5 12:29:09
  1984年的东风车接亲,那已经够豪华的了。我结婚时,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已经比花轿和花大车进步很多了。其间还有段时间在用拖拉机接亲,都是婚车的历史。谢谢蓝色老师的点评。遥握,期待佳作。
7 楼        文友:周丽纯        2024-10-05 13:18:46
  怀才老师这篇花大车散文读来生动有趣,仿佛跟着花大车去参加婚礼一样。也对胶东的民俗有所了解。老师的文章读来总让人意犹未尽之感。赏学了。
秋之枫叶如霞火红。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5 14:36:22
  谢谢周老师留墨。我的年龄赶上的是骑自行车结婚,你呢?应该赶上了坐轿车了吧?曾经的习俗,受到条件的制约,但老百姓那份追求仪式感的心还是很欢快的。很期待周老师的佳作,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国庆节快乐!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05 15:38:37
  以前的新娘子能坐上花大车,也是一种幸福合满足了,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时尚。老师将当时婚俗场景、自己的内心活动写得惟妙惟肖,让人似乎亲临现场一般,满满的喜庆在文中展现。美文,问候老师,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5 15:44:59
  娶亲是一件大事,一个女人一生坐一次轿子,可了不得了,抬花轿,坐花大车,骑自行车,坐拖拉机,现在用上的汽车车队,车的品牌也要讲究,奔驰宝马才算合格过瘾。将来什么样,难说。最重要的是有了仪式感,好像幸福才会得到保证,一旦糊弄,留下一些破绽不容易,日后容易找到了借口。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留墨,遥握!
9 楼        文友:枫桦        2024-10-05 16:00:39
  民俗的历史传承是个大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一些乡间的民俗与民风不知不觉地淡化了,消失了。一直都在说我们民族的东西在慢慢地遗失!把根留住,这些民俗与民风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的根与魂!一旦遗失,将无从寻觅!读老师的文,不由想到很多!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5 16:16:19
  是啊,民族的根与魂,必须有形式上的存在,我倒是乐意看看现在有的婚礼举办的复古式,就搬出花轿,也有赶花大车的,不但是一种怀旧,更有感恩时代的内涵吧。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特别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国庆节快乐!
10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05 21:13:45
  从文中我们看到了喜庆的场面,看到了乡风的淳朴,看到了时代的进步。那时虽然坐马车,但幸福的滋味一点儿也不比现在少,值得怀念,值得记住,让新一代人更懂得珍惜如今便利美好的生活。好文,祝贺摘精!遥握问安,谨祝秋祺!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5 21:39:56
  湘莉老师说得对,坐着马车结婚的,兴奋感幸福感一点也不必现在差,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婚礼方式,安贫而能快乐,这才是功夫。花大车是旧时光的样子,我留个影而已。谢谢湘莉老师的留墨。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