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美味锅巴汤(散文)

精品 【东篱】美味锅巴汤(散文)


作者:欣然花开 秀才,1517.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89发表时间:2024-10-05 07:03:02

在山脚下一个农家小馆,吃到了一碗锅巴汤,至今觉得还是那么香,让人回味无穷。这种味道久远却那么熟悉,阵阵米香,沁人心脾,让人心安。
  
   一
   锅巴汤,是南方农村特有的食物,顾名思义是用大米锅巴做成的。有句俗话说:吃饭不吃锅巴汤,吃来吃去空腔腔。在我们老家吃米饭时习惯做锅巴汤,将米汤加入锅巴煮片刻,待锅巴软化后食用。
   虽然称为汤,却无油无盐,原材料只有大米,需要柴火灶,而这些,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没有奢华的食材,只有大米和水;不用复杂的工序,一方土灶,一些柴火,加上半个时辰的时间。
   关于锅巴汤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一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日微服私巡,被山间美景吸引,竟与随从走散,找不回客栈的路,饥肠辘辘,不得已投奔一农妇家。但此时家中恰好饭光菜尽,只剩下少许锅巴,于是村妇只好拌些米汤煮给乾隆吃了,每日锦衣玉食,从未吃过如此美味,乾隆回宫后,大加赏赐,锅巴汤和妇人助人为乐的美名就这样在世间传颂。还一说是一小儿因为家中大人劳作不归,饥饿难忍,找到家中大米自己煮饭,没曾想,把锅底米饭煮焦,小儿盛起上面的米饭,慌忙加水,铲起焦黑的锅巴,继续煮,原本以为要受一顿责骂,没想到家中大人回来后吃着焦黑的锅巴汤,口齿留香,全身舒畅,至此,民间就有了这种食物。两种说法,不知哪一种是真,家乡人都说锅巴汤能够温胃养胃。每次喝锅巴汤,我不喝两碗是不舍得放碗的,一碗喝完胃舒服,再喝一碗心舒服。
  
   二
   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的锅巴汤做法还是和做锅巴汤的老祖——第二个故事里小儿的做法大致雷同,只是有一些细节是故事里没有的,我来说给大伙儿听吧,保证简单明了,做出来的锅巴汤才是原汤原味。
   做锅巴汤,第一步淘洗大米很关键。因为稻子收割回来都在屋前水泥地上晾晒,收起来后难免混进些细碎的石子。金黄的稻谷搅成米后,黑色的石子倒好分辨,就怕那些黄的白的,与大米颜色相近,煮熟后更不容易看见,一不小心吃进嘴里,牙齿咬得咯吱响。
   家家淘米洗菜都喜欢用竹箩,我们也称“淘米箩”,是一种半圆状的竹制器具,以细篾编成,摸起来细腻光滑。淘米箩装上大米,在水中淘洗,用手随意扒拉几下,灰尘随着水流从细小的空隙流出,上下翻捡出里面的石子,从水中捞起,透亮亮。像过去,淘米水进了猪的肚子,现在我会用来洗碗或者浇花,物尽所用,是老百姓的智慧,也是朴素生活的象征。
   锅巴汤要是配上母亲做的辣椒炒小鱼小虾,那才是美得不能再美了。在淘米箩上系上一根绳子,再煎上一块焦香的小麦粑带上,到池塘里,撕下一块小麦粑放箩里,把淘米箩扔进水里,等上几分钟,拉一次,如此重复,运气好的话,一两个时辰的收获就足够炒上一大盘了。
   这样淘洗后的大米,混着青竹的香。后来我在外也吃过锅巴粥,却没有家里做的香,我想,跟这也有一些关系,味道还是原生态的最真。
  
   三
   再来就开始煮饭了,没有什么难,只要比平常煮饭多放些水,只是首先你得有个灶台,宽宽的灶台上面架着一只圆圆的大铁锅,又黑又深,煎炸炖煮炒,厨房里的全能型选手。
   洗干净铁锅,倒进去淘洗好的大米,在锅边敲一下,把粘在米箩上的大米敲进锅里。母亲说:“只敲一下,这是灵魂。”“还有粘在上面的大米呢?”“那是给外面的雀鸟吃的。”我拿出米箩放在屋前的地上晾晒,还未进屋,树上的雀鸟似听到了我们的对话,落下来自顾自地吃起了米。
   每次收芝麻玉米稻子,总会遗留一些在地上,我们人还没吃,要先敬天敬地敬自然。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煮出来锅巴汤的滋味才会如此让人难忘吧。
   添上适量的水,加上柴火,烧开后减小火,捞起一粒米,手指轻轻捏碎,没有白色的米心,便可将饭粒捞起,滤出米汤,再把饭粒倒进去,灶下添些松树毛小火,大概焖煮二十分钟,轻微的响声从厚重的锅盖下面传出,接着你就能闻到一股特有的香味,锅底开始长锅巴了,这时候,米饭已经熟了,再次盛出,把米汤悉数倒进去,加些柴火将米汤烧开,锅巴汤就做好了。
  
   四
   舀出几块锅巴和浓稠的米汤,端起来,喝一口,甘醇醉人,夹起厚厚的锅巴,软糯香甜,不用吃菜,只享受米香,这是在外求学和工作最思念的味道。还记得那一年。
   北方的天气格外热。烈日下,我从街头走到巷尾,汗水湿透衣背,不停地用舌头舔着破了皮的嘴唇,却顾不上停下脚步,一双眼睛盯着路边的店铺,只要看到一家小饭馆,就快速走过去问一句:“你家有米饭吗?”记不清问了多少家,得到的答复依然是两个字“没有”。有的店家疑惑地望着我,然后说句:“俺们不吃米。”寻觅无果,又累又饿的我不得不走进一家店铺。
   “吃馍不吃馍不?”“什么?”“吃馍不吃馍不?”不知道是语速太快还是声音太响亮,初来咋到的我,一个字也没听明白。只觉得声音在我的大脑上空盘旋,一个个音节跳出来,从我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望着老板娘红褐色的脸,拼命地把空中漂浮的音节组织成这两日印象中听到的字或者词。“哈哈哈哈。”轰的一声,我一下子清醒了,我注意到,一屋子人都在看着我们笑。我顾不上想老板娘从嘴里冒出来的一大串词是什么意思,低着头,红着脸只想快点离开。
   “你不是俺们这边人吧,你先找个位置坐一下喝点水。”她的语速慢下来,我本来也走不动了,真渴了。这个不足五十平米的小房子里,摆了6张小方桌子,差不多坐满了吃饭的客人。大多数人面前放着一盘或者两盘炒菜,然后去装着圆圆白白的大馒头箩筐里拿2个或者3个馒头,掰开就吃。望着那白白的馒头,我忽然间就懂了老板娘说的“馍”就是“馒头”的意思,她是问我吃不吃馒头。
   “是要吃米饭吧,家里有点孬米,煮稀饭喝的,给你煮上些。”她拿出一个小砂锅,放上米和水,盖上,架在煤炉子上。这一套动作太熟悉了,我差一点以为我就坐在家里的厨房,等着母亲给我做锅巴汤。
   后来,在那座城市,累了饿了或者馋锅巴汤了,就去李大姐家,有了家的感觉。后来,我的胃也适应了各种面食,不过,只有李大姐做的馍馍我最喜欢吃。来了客人,我也吆喝一句:“吃馍不?”
  
   五
   “锅巴汤来喽,尝尝是不是那个味。”开饭馆的竟然不是老妇人,小姑娘看起来也就三十岁的模样。“你是不是因为离不开家乡的锅巴汤才开这个饭庄的啊。”“是啊,哈哈,你们多喝点,这米汤极养人。”“难怪你这么漂亮。”我和朋友一人舀了一大碗。
   在我们老家有一妇人,生下一男孩老鼠般大小,没有奶水喂养,人人都说养不活,孩子奶奶就用这乳白的米汤一勺勺喂养,不但活了,竟养得白白壮壮,可见这米汤养人。小时候,没有牛奶喝,我们常常拿米汤做饮料,加些白糖,纯天然,浓浓的米香。
   只是如今,电饭锅和天然气的便捷,渐渐取代了原始的烹饪方式,锅巴汤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试着找回记忆里的味道,网上买些锅巴回来吃,缺了一味米汤,消化不好,还容易上火,只是缓解些乡愁罢了。
   农村的风景和美食也让更多人看到家乡发展的机遇,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回到了家乡,开农家乐,做农家饭,返璞归真,不仅乡愁得以缓解,也通过自己的双手把家乡建设的更好了。这一原生态的农家食物,也成了山水景区的一块招牌,吃农家菜,喝锅巴汤,世人暂时放下疲惫,觅得自在。
   闻着锅巴汤,配上腌豇豆、泡辣椒、酸萝卜,热乎乎地喝下去,还是记忆里的那个味道,那么香,那么甜。
   一种味道是否能成为一个人的美食美味,并非是食物本身决定的,一旦某种食物的好注入记忆,打上乡愁的符号,就再也不能丢下,因为我们的味蕾我们的胃口,也有着鲜明的记忆功能,喜欢有着故事的食物,喜欢充满乡愁味道的食品。一碗锅巴汤,可能是我一辈子难以拒绝的美食了。
  

共 30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就像我们可以喝到乌龙茶一样,作者笔下的锅巴汤的来历有点和乌龙茶相似。这锅巴汤,听起来名字有点土气,但和乾隆皇帝沾上边,名气就大震了。就是那个孩子,锅巴汤在他初识人间烟火时就做得出,也是一个传奇。我想,这锅巴汤,或许就是把米饭烧糊了,舍不得丢弃,才有了熬汤的想法。有了这道美食,就要按部就班地好好做,从认真淘洗大米,到吃锅巴汤药配上一些小菜,甚至淘洗时还要融进青竹的芳香,做工越来越精细了。做锅巴汤,要敲一下铁锅,听听灵魂之声,还真有意思啊。适量的水,文火慢煮,让锅底长锅巴,米汤要再次加进去,可不是一般的煮大米稀饭那么简单。作者求学期间,想家就沿街寻找锅巴汤,却找到了馒头,闹出了笑话,但善解人意的店主终于懂得了作者想吃什么了,于是有了锅巴汤,以慰乡愁。锅巴汤的好,胜过奶粉,哪怕是瘦骨嶙峋的婴儿,总要有锅巴汤,也能养得白白胖胖。生活好了,人们追求吃法的多样化,锅巴汤在当下就成了一道地方美食。最朴素的食物,往往饱含乡愁,所以吃起来就觉得舒服,并非饕餮大餐才是人们的追求。这篇文章把锅巴汤作为美食来写,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的眼光,生活的审美,无需怎么高级,只要有了智慧,寄托了感情,粗糙的食物都可以变成美食。文章写出锅巴汤的来历,写怎样制作,很详实,可以参照制作。文章寄予了浓浓的乡愁,非常走心。写了故事,体现了人间的温暖。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总会遇到温暖,得到美食之外的东西。美味锅巴汤,美味的乡愁,精彩的文笔,哪怕再小的东西,不起眼的食物,都可以写出好文章,文章透着作者惹人爱生活的美感,句子精粹简约,很有感染力。写活一道食物是不易的,作者以乡愁驾驭一道食物,食物就有了灵魂。力荐佳作,赏读暖心。【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05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5 07:07:15
  一碗锅巴汤,让作者铭记,记住那碗汤的乡愁味道,记住了那个做汤的人善解人意的善良和热情。读这篇散文,还能够让我们获得对于美食的不同认识,美食并非食材高档,而是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什么人吃饭重要,吃什么不重要。这个观点被作者演绎出来,很有思想深度。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05 12:16:32
  深谢社长老师百忙中为小文编辑,让文章的内涵更深也更厚了,锅巴汤也更美味了,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和意义吧,感谢社长一直的鼓励,问好老师秋祺,日日安好。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05 08:03:15
  这篇散文写锅巴汤,来历有趣,制作详实。从乡愁着眼,故事温暖,文笔精彩简约,有感染力。它让普通食物有了灵魂,尽显生活审美与热爱。力荐赏读,感受其中美味与暖心乡愁,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问候欣然美女老师,祝国庆节快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05 12:34:50
  深谢龙主编一直的留墨鼓励,故乡的味道走在哪里都忘不了。遥握问好老师,秋祺,佳作频频!
3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10-05 09:05:04
  锅巴汤我也喝过太好吃的香喷喷的,好久了记不起什么时候吃过。老师写乡愁味道,让我也回味无穷,尤其是我在南方不知道哪里有得吃,再去回味那个饭焦香喷喷的卜卜脆的味道,正啊!祝老师节日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05 12:35:40
  谢谢蓝色老师留墨鼓励,老师也爱吃锅巴汤,锅巴汤养人。谢谢老师赏读!
4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0-05 10:05:13
  锅巴吃过,加个汤字,我在北方只有眼馋的份儿了,但记在心里了,那么醇香、浓情的美味锅巴汤,以后一定品偿。拜读老师美文,祝国庆节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05 21:01:23
  深谢石老师百忙中留墨鼓励,一碗养胃锅巴汤,祝老师天天舒心快乐!
5 楼        文友:枫桦        2024-10-05 16:07:33
  锅巴汤想来也会不错!我们这里的朝鲜族人家在吃饭后,会端上一碗锅巴水,锅巴经过泡水后,可以当粥来吃!老师这里的锅巴汤也是地域性很强的!有当地的特色!文字优美,香气扑鼻而来!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5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05 21:02:42
  深谢枫桦老师一直的鼓励,天气渐凉,老师行走大自然,注意添衣保暖哦,一碗锅巴汤,祝老师安暖常伴!
6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0-05 17:35:56
  吃着锅巴汤,闻着锅巴香。淡淡的乡愁味挥之不去。故事暖心,情节生动。读后回味无穷。好文拜读学习,祝佳作连连!
回复6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05 21:03:30
  吴老师一定也爱喝锅巴汤吧,哪天一起喝一碗,抽个时间吃。祝老师秋祺,生活愉快!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10-05 19:29:10
  我经常吃锅巴,却从未吃过锅巴汤,今读欣然老师的美文,锅巴汤的美味扑面而来,唇齿留香。此道美食裹挟着故事,飘荡着乡愁,更增添了特别的味道。好文,清新悦目,问候欣然老师,秋祺文丰!
回复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05 21:06:09
  莲香老师节日快乐,锅巴汤是我们农村一道食物,简简单单,很纯粹的米香,锅巴香,有机会来安徽,可以尝尝哈!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05 20:51:02
  锅巴汤比锅巴粥应该还要稀一些,不然突出不了汤的特色。老师吧锅巴汤写活了,乡愁的味道浓。美文佳作,学习了,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05 21:07:16
  深谢花草老师百忙中留墨鼓励,老师有现成的土灶铁锅,想吃可以天天做,欣然很羡慕呢!问好老师,生活愉快!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07 21:40:28
  北方也有大锅,做粥会留下锅巴,母亲铲下来,放在我的嘴里,咯嘣脆,但是没有锅巴汤的说法,想必别有风味,文章满满的乡愁,文笔流畅,引人遐思。恭喜成精,国庆节快乐!
回复9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09 17:39:55
  我看过北方的大锅,比我们这边的大也深,蒸馒头特别好,炖牛羊肉很快,想来煮的米饭也香,想想就流口水了。谢谢老师百忙中留墨鼓励,问好老师秋日吉祥,佳作连连!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