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健康的烦心事
吴健康近来是越来越烦恼了。
烦恼源自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平时活蹦乱跳的健康突然被告知得了糖尿病,于是去人民医院复检,结论是:确诊为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怎么回事?难道真像好友甄康乐所说,要怪你父母当年想当然给你取的名字不吉利,才导致你得了这古怪病——你看,你姓吴,谐音“无”,无健康,怎么会有你的好日子?名字怎么能乱取呢?你看我的名字——甄康乐就不一样了,我是真的健康快乐,没什么疾病。两相比较,不是高下立判吗?虽然甄康乐是半开玩笑半认真说的,但健康觉得似乎有那么点意思,不禁有一点埋怨父母亲取名也太马虎,太随便了。如今摊上这倒霉事,我该怎么办?
说起来健康才40岁,正是努力工作、争取进步的大好年华,怎么就患上了这个让人活不好也死不了的“不治之症”呢?听人说这糖尿病是有遗传的,健康马上把自己父母的家族成员认真筛查了一遍:父亲、爷爷奶奶,母亲、外公外婆,都没有糖尿病。再往上追溯就不得而知了。有人说糖尿病也有隔代遗传的,那得隔了多少代,就更说不清楚了。健康搜索枯肠,苦苦思索,才有些恍然大悟,得知这种病以前从没听说过,好像是近些年才突然冒了出来,而且患病率越来越高,趋于年轻化,被称之为“富贵病”“慢性癌症”。
我的天啦!
健康蒙了。心里直犯嘀咕:我在农村苦挣苦熬才考上个大学,怎么会得这种要命的病呢?而最令人愤愤不平的是:我家一直贫困,一日三餐都要对付,没油少盐的,粗茶淡饭,能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了。从没过什么大鱼大肉的富贵日子,怎么可能得什么富贵病呢?!健康想得头都大了,百思不得其解。是不是医院搞错了?搞得人寝不安席!
这么一想不打紧,健康赶快行动起来:人民医院说是糖尿病,我就到县中医院去检查,保不定把你那结论推翻了,不就万事大吉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早上刚8点,健康就在中医院安心候诊了。很快,就听到叫“1号,吴健康就诊”了。健康赶紧走进诊室,只见一个身穿白大褂,戴着白帽子、大口罩的女医生巍然端坐,一脸严肃地问:“你怎么啦?”健康恭恭敬敬回答:“想请您看看我是不是糖尿病?”女医生不动声色:“把手伸过来。”健康乖乖地伸手,让医生把脉。良久,女医生仍然毫无表情地说:“伸舌头。”健康就把舌头伸得老长,医生认真看了看,皱了皱眉头,没说话。然后把听诊器伸到健康胸前,仔细听了一会。满怀希望的健康小心翼翼地问:“医生,我这不是糖尿病吧?”医生不吱声,双手敲击电脑键盘,开了一张化验单递过来:“要验血,拿去抽血。”折腾了半天,健康还是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答复。他的心忐忑不安起来。
没办法。健康知道,进了医院,就得听从指令,乖乖就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是等结果出来再说吧。来到抽血处,主动把挽起袖子的胳膊从窗口伸进去。里面一个年轻女护士头也没抬,取过一个一次性针管,在酒精涂过的静脉上刺了进去,健康不禁皱了皱眉,明显感到了一丝刺痛。殷红的血液流进了玻璃试管,还不少啊,他看了看,若有所失。护士递给他一根棉签压住针眼,血止住了。健康不急了,一屁股坐到椅子上等待结果。
医院里人来人往,诊室的患者进进出出,健康心里稍微平静了一些。他想,自己就诊的诊室同样病人络绎不绝,至少说明自己不算孤立,大家同病相怜,可以结伴同行,就不那么害怕了。何况自己还没有“宣判”哩。这么一想,悬着的心慢慢放下来了。
大约等了一个钟头,健康坐不住了,站起身去拿化验结果。化验单果真出来了,他有些激动,又有些担心。拿过化验单一看,血糖数值8.7毫摩尔,还是空腹,不用问医生,自己清清楚楚,是糖尿病无疑!又确诊了。
他实在不愿意相信中医院的结果,但自己又无计可施。只好昏头昏脑地回了家,过了一会,他决定继续抽血化验。他不相信医院的结果。虽然人民医院、中医院都是县里说一不二的权威医院,但也难免百密一疏的出错。算了,排除它们,到口碑还不错的西门诊所、汉成诊所再试一把!
第二天、第三天,健康又跑了这两家诊所。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没的说,结果却出奇的一致:一家是8.6,一家是8.8,两个数字都很吉利,都不约而同地证实健康成了不容置疑的糖尿病病人!他知道,铁证如山,自己是没办法逃离糖尿病的天罗地网了,只能坐以待毙。
即使到了山穷水尽,健康还是不甘心。他要再奋力一搏!
有道是久病成良医。健康虽然病得不久,但是有成为良医的雄心壮志。他要自学成才。他立马从书店买来了好几本有关糖尿病的书,认真研读;在网上广泛涉猎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尤其是寻找病友,请教对付糖尿病的有效方法。慢慢地,他搞清楚了糖尿病的来龙去脉,知道了糖尿病是内分泌失调的疾病,它不是现在才冒出来的怪病,而是早已有之,中医称为“消渴症”,有消渴丸用来治疗。进一步研究后,健康得知糖尿病说到底是胰腺出了问题,它或者消极怠工不怎么分泌胰岛素了,或者因为身体对胰岛素抵抗而不起作用了。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打胰岛素,因为身体缺乏嘛。健康嫌麻烦,不管去哪吃饭,每顿都必须先打胰岛素,更别说那本能的恐惧和疼痛感了。看着有的病友在大庭广众之下,掀开衣服、露出雪白的肚皮,掏出针管,“一针见血”狠狠地扎下去,健康就忍不住跟着颤抖一下。他的中学同学刘仲秋还心有余悸地告诫说:“老同学吔,得了糖尿病,我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前次我们学校组织去云南旅游,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都玩遍了,好开心呀!可是到昆明机场乘机返回时,就大煞风景了。午饭前,我正在洗手间掏出针管准备打胰岛素,一不小心被机场警察发现了。你知道,云南那个地方邻近金三角,毒品屡禁不绝。那人以为我是瘾君子,立刻把我带去狠狠地盘问了一番。我再三解释说我是糖尿病病人,是打胰岛素,他竟然不知道什么糖尿病和胰岛素,最后是惊动了机场的领导,再次搜查我的行李和全身,宣讲了一通禁毒知识进行教育才完事,差点误了我的航班。我因此有了心理阴影。此后我谈虎色变,再也不结伴出外旅游了。老同学,你真得注意了!”听了这一番谆谆教诲,健康对打胰岛素更是死心塌地拒绝了。
那么,健康就只能另辟蹊径了。他明白,除了吃药,对付糖尿病就靠“管住嘴、迈开腿”,就是要控制饮食、坚持运动。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平时喜欢的东西,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特别要烟酒不沾,人生的乐趣几近于无,健康认为活得太痛苦了。
有没有什么偏方验方呢?他四处打听、广泛搜罗。还别说,真有。健康的老熟人林涛告诉他,中医讲究吃啥补啥,可以到菜市场多买来猪胰岛做菜吃。健康深以为然,于是要妻子杨秋经常买,经常煮,自己经常吃。吃来吃去,健康先坚持不住了,主要是那玩意太腥,见到就反胃,吃不下去。政府办的女同事李娟跑来告诉他,他丈夫也得了这病,是在河边开荒,种了好大一块麦子,就割了青麦苗榨汁喝,喝了一段时间,血糖就控制住了,也再不需要吃药打针了。健康大喜过望,于是弄来几个塑料泡沫盒,装上沙子,洒下麦种,在阳台上种起麦子来。他不可能去河边开荒,那里现在也没地了。等到麦苗长出来了,全割了去榨汁,却可怜巴巴地没榨出几滴汁水来,更别说当茶喝了。
健康很泄气。
正好本村在广东打工的吴大明回来休假,又神秘兮兮地贡献出一个秘方,说火龙果在广东叫“龙珠”,有当地人拿它当作治疗糖尿病的验方,“药到病除”。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健康赶紧去超市大量购进,在家里狼吞虎咽,他有点怀疑的是这玩意儿很甜,能降糖?!果不其然,一段时间后,健康的血糖不降反升,人也变得有气无力,他赶忙悬崖勒马,搞了个无果而终。
后来,他在网上看到了什么贴在肚脐眼上的药,说只要贴上去,就感觉怎么怎么,气血通畅,疗效神奇。还有物理治疗仪,效果不凡。健康舍得花钱,都买来试用,也是白忙活一场而已。
至此,健康可以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搜寻,结果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他差不多要绝望了。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从北京健康的大学同学那里传来了好消息:本县走出去的大学教授张旺明先生患了糖尿病,今年已经满一百岁了。据说他就是靠吃一种国产降糖药成了长寿之星,而且他现在身体硬朗还健在。另外,有知名教授写了“慢病健身”的文章旁征博引,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说得有理有据,让无所适从的健康看到了顽强生存乃至好好生活的希望。
当然,健康也遭遇过心怀叵测、蓄意谋财的人。像那个说自己叫“苏某仁”的人,看起来简直神乎其神,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诸如此类的疑难病症,他都得过。引人瞩目的是:他说自己就是医生,刚退休,就患上了这些慢性病。他还是靠在网上加微信,从“老师”那里咨询、买“药”而去病消灾、恢复健康的。这可能吗?可信吗?健康不屑一顾,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健康说,认为糖尿病什么什么不能吃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应该说,什么都能吃,关键是要控制量。这在哲学上叫做“度”。什么都不吃,哪来的营养?就好像汽车不加油(电),肯定动不了,甚至要报废。当然也不能过度。胡吃海喝、大吃大喝,血糖肯定一个劲地蹭蹭往上升,损害心、脑、肾、肝等重要器官,那就太危险了——得不偿失。
现在,健康似乎是劫后余生一般,他的血糖控制得很好,人虽看起来瘦,但精气神都不错,他说他真是“久病成良医”了。妻子开玩笑说,现在是“饭当菜吃、菜当饭吃”,确实是。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这是在当今这个丰衣足食的时代才敢说的话。现在多少人为了减肥、健美而节食、运动。而放在过去,缺衣少食的时候,健康他们这些山里人最羡慕的,就是从城里来的大腹便便的大胖子,认为他们才是生活优裕的代言人。在健康他们农村,那时胖子绝对是凤毛麟角、珍稀“动物”,人们一个个都是瘦瘦的。想到这里,健康不自觉地看了看镜框里当年高考时的照片,竟那么骨感,跟眼前的自己几无二致,不由得欣慰地笑了。
作者本名:董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