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柳岸·星】说说翻译(随笔)

精品 【柳岸·星】说说翻译(随笔) ——文化漫谈


作者:风之丐 秀才,188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78发表时间:2024-10-12 10:45:18

翻译,无论是两种语言间的,还是一种语言,像古汉语与现代汉语间的,在我的认识中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它要求翻译者不但精通涉及到的两种语言,还要求翻译者对翻译的主题有透彻的理解,此外一定程度的表达能力当然也必不可少。
   大概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都有过把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经历。我们日常说到翻译,潜意识仅仅是指两种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我们也就先说说这种翻译。
   由于语言的特殊性,也或许由于我缺乏学习语言的能力。精通一门语言在我已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更何况要精通两门。年少时,看到一些文章说民国时代的一些大师精通好几国外语,那时真的以为他们一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后来看了那些人写的文章,表达能力不说了,对汉语的掌握其实也一般,就怀疑那所谓的“精通外语”估计应该是相对于我这样对那些外语一点都不会的人说的。我说的“精通”是真正掌握了那门语言的精髓,因此能用它自如地表达任何思想。所以能精通本国语言的作家尽管少,但见过;而精通本国语言并精通一门外语的翻译家我真很少碰到。
   语言尽管是人们用来交流而形成的,但任何语言,在经历过一段快速成长后,都会成型。而在语言成型后,新的“场景”会随着人们之间交流加快而越来越多,这些“场景”没有相应的词来表达,只能借用,而借用的结果就造成词义的混乱。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已发生过,比如《论语》,孔子说“仁”,不同场景,“仁”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说孔子灵活,但造成了不容易理解却也是不能改变的事实。还有《周易》的“易”,有解释“变易”的,有解释“不易”的,意思完全相反,但似乎都有道理。这些古人用的词,毕竟也还少,初开始要理解很难,但真正理解了也就习惯了。可在语言的漫长流传过程中,每种语言都沉淀了许多“潜在”的文化特色,像汉语中的成语、俗语、典故、意象等等。这些要是精通者当然都没问题,但要把它翻译成其它一种语言呢?或许是我不精通其它语言,所以觉得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比如我看过一些人把唐诗翻译成英语,能读懂,不是英语好,而是那些原诗我熟悉。要是一个完全在英语环境里长大,对汉语没任何了解的人,他真能像我一样读懂那些翻译过去的诗吗?不是贬低他们,我想他们最多也不过是明白了字面的意思,表现在唐诗背后那些由汉语历代沉淀而成的文化底蕴,没有表现出来但却支撑汉语的传统理念等等的一切,他肯定不能理解。因为翻译者要么由于自己就不知道,要么知道却觉得那不过是常识而不会在翻译时特别表现,结果当然是不会也或者不能在翻译中把它们表现出来。
   更何况在文化的流传过程中,不同语言的特长也有差别,有些语言善于理性表达,有些语言却善于表达感性。有些民族由于经常碰到某方面的问题,他们就在那方面比较擅长,也在那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概念;而其它民族要是没那方面的问题,他们的语言中就不可能有那方面的内容。像西方哲学中的康德、黑格尔,他们有好多专门的词,汉语没有(或许有,但翻译者不精通汉语,所以不知道;而精通汉语的却不懂德语,所以也不清楚),这样不同的翻译者就根据自己的汉语水平、德语水平以及对那些哲学家讨论问题的理解程度而翻译成不同的词。就算是这个人精通汉语、德语,也掌握被翻译者讨论的话题,他还要用汉语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也是整个翻译中最后的难题。前些年看到过几款翻译软件,支持它们的是主要语种最权威的词典,词汇量对它们而言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文中出现的词都能一一对应翻译出来。或许是那时的软件才出来,版本还比较低,好多文章的翻译中会出现各种不太像话的句子。所以好多翻译者只把它们当成辅助工具。最近升级的版本好多了,也看到有些所谓的翻译文章,其实就是软件翻译好的,所谓的翻译者只是把自己的名字加在了上面。或许他也想把软件当成辅助工具,只不过他本人的表达水平还不如那些软件。软件能读出他的缺点,而他看到“软件”翻译的只有完美。这样的翻译者翻译出来的文章,怎么可能让只能读汉语的读者掌握或者理解康德、黑格尔呢?当然,或许有一天,人工智能进化到精通了所有语言的表达方式,那时无论什么文章,想用哪种语言都可以轻松表达。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小说外,我几乎没有碰到过一本真正有水平的翻译文章,所以我一直怀疑真正的翻译在超强的人工智能出现前会出现。
   但要是追溯到从前,这就不是绝对的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史上就曾有人让翻译后的文本成为经典,做到这点的是鸠摩罗什和他的团队。他们翻译的《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等都已经成了我们文化的经典。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为了让他翻译好这些佛经,姚兴给他配了好多精通汉文化的弟子,其中有被后人称为“四圣八宿”的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以上亦称什门四圣)、道恒(常)、昙影、慧严、慧观。翻译的过程,据记载是鸠摩罗什先拿着佛经原典,读一句,用汉语解释这一句的意思;弟子们各抒己见,该怎么用汉语表达这个意思。然后有人记下大家都相对认可的表达。这样一句一句过上一遍后,他再一手拿原典,一手拿译稿,读一句原典,再次解释一下意思;再读汉语表达。看大家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这样一遍又一遍,直到大家都觉得译稿没什么地方需要修改后,才算定稿。所以在我们的古文水平有一定的造诣,能彻底读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以及它表达的意思后,再看这些“译稿”,会很自然地认为它们就是古汉语的正常表达。
   前些天刷朋友圈,看到我的老朋友聂君在朋友圈亮出了他的成绩,说他多少次恭抄《心经》毕。发朋友圈说明了他的自豪,我也为他自豪。这个世界上能坚持做事的人都值得自豪。当然就《心经》来说,我尽管没有抄写过他那么多遍,但也抄写过好多次。只不过他是毛笔,并且由于他信奉,所以在抄写时有恭敬心。我是无聊,在看书或者工作累了,需要“换换脑袋”,想写写字时就抄。用笔用纸也很随意,碰到什么就用什么。更主要的当然是它短,三百多字,每次都能抄完,不会有抄到哪需要记的麻烦。当然,抄写的次数多,文本就很熟,意思倒不一定能理解得更深。毕竟它是纲领性的东西,这种东西除非你是绝世天才,否则想仅靠它弄明白一门“学问”,几乎就是痴人说梦。我当然知道自己不是那种天才,我也尊重一门流行那么多代,由那么多智力非常的人,经过多年深思才形成的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独特世界观。当然更尊重能把这种世界观简化成几百字的人,尽管我不知道这文章是谁写的。至于我读到的汉语译本,以前我只知道译者是玄奘,现在才知道它真正的译者是鸠摩罗什团队,玄奘只不过把他们译文中添加进去的内容删除了而已。下面我们就拿《心经》做个“实例”来看看翻译中的一些问题。
   《心经》据说有十一个译本,最早的说是三国时支谦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但该版本没有流传下来。我是很怀疑曾有过这个版本的,总觉得它是阿Q精神最早的作品,是鸠摩罗什译本出现后,南朝文人臆想的产物。当然,我这想法由于没有研究做依据,也只能算臆想。现存译本中流传下来最早的就是鸠摩罗什团队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这个版本也被称为《心经》的略本。为什么是“略本”呢?正规的佛经,按照道安法师的说法应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用现在大家都熟悉的会议记录来做比说明一下:
   序分就是会议记录中前面的几项。比如其中的时间,会议记录是:2024年9月31日星期八;而佛经一般说:一时;地点,公司130会议室;佛经是:王舍大城灵鹫山中(《心经》);参会人员:毛总、胡总、风总及公司各部门正副值、各单位技术骨干;佛经是:佛、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心经》)。会议议题:风总关于新质生产力与公司发展前景展望;佛经是:观自在菩萨般若波罗蜜多心精要。正宗分就是报告的正文。流通分相当于最高领导的总结。公司会议就相当于公司一把手对该报告的批示,他要求各部门认真学习,并尽快普及到全公司员工;而佛经也一样,佛总结说持颂本经的好处,并嘱咐弟子们不但要持颂本经,更要广为流传,依教奉行。
   鸠摩罗什的译本只有“正宗分”,没有其余两部分,所以称为“略本”。那鸠摩罗什为什么不翻译全呢?我的猜想是:这经本身很短,比如唐法成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全本约690字(含标点符号);而通行的玄奘译本(也是略本)才310字左右(含标点符号),也就是正文部分不到全文的一半;而鸠摩罗什的译本也不过370字左右,占比略高,也不过刚刚超过一半一点。鸠摩罗什只翻译正文而忽略其余两部分,应该是考虑全本都翻译会让人分不清主次吧?后来所谓的玄奘译本也继承了这点,另外的略本据说还有义净译《佛说波罗蜜多心经》,我没在网上找到该文本。其余留存的译本都是全本。
   现在我们就鸠摩罗什译本和其它(主要是玄奘译本,其余的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就是抄写了玄奘译本)译本做个对照分析。玄奘版本是现在流行的版本,我把鸠摩罗什团队译本抄录来,指出它与玄奘译本的不同,并说说我的看法。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首先说文本方面的差异:第一句,玄奘译本是“观自在菩萨”,这里是“观世音菩萨”;接下来的一句,玄奘本把“时”改成了“多时”;“五阴空”,玄奘译本是“五蕴皆空”;“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这一句,玄奘本没有;“非色异空,非空异色”,玄奘本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亦如是”玄奘本是“亦复如是”;
   “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玄奘本没有;“离颠倒梦想苦恼”,玄奘译本是“远离颠倒梦想”;“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玄奘译本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最后的咒语是音译,字不同但读音相同,是无所谓不同的。
   现在说说这些差异到底谁好谁坏来。首先第一句是菩萨名,就如同你把土豆叫成洋芋,关系本来不大。玄奘这么翻译,应该是避“李世民”讳。接下来的一句,玄奘把“时”改成了“多时”,有点苦修者的意味,他想强调那个努力的过程;而“时”表达得比较平淡,只是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比如这么一句情话:“看花时就想到你”,和“看花多时就想到你”,意思差别其实还挺大的。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后,国手王楚钦的比赛用拍被人踩断了,网上有人说他暴怒。我当时是觉得奇怪,不是有备用拍么,有什么要紧呢?听了担任解说的前日本国手水谷隼的评论,他说:“没有完全一样的拍子,就算两个拍子差零点几毫克,对于高手来说差别还是很大的。”王楚钦果然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输了。我这才明白,真正的高手是对涉及到胜负的任何细节都敏感的人,因为那个一般人根本想不到的细节能决定比赛的胜负。“时”和“多时”差别在那里呢?就《心经》来说,“深般若波罗蜜”其实是一种境界,观世音菩萨已经达到了那种境界,那个境界里的一切他都清楚,只要进入那种境界就能知道。所以只要“行”就能“见”,也就是“时”更准确,而“多时”却让我感觉这菩萨是个新手,不熟练,所以还需要练习。“五蕴”和“五阴”,应该是佛教在国内发展后概念的变化。“空”前加了个“皆”,我们举例来说吧,“五个瓶子空”和“五个瓶子都空”,有差别吗?有差别。“都空”有一种强调的意味,而仅仅用“空”就是在陈述一件事,这件事很普通,是很正常的。如果和境界论联系起来,我觉得只用“空”更好,达到观世音菩萨的境界,照见无阴空,是很普通的;而“皆空”好像刚达到那个境界,有些告诉别人说我已经达到了那种境界的意味。

共 734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翻译,无论是两种语言间的,还是一种语言,像古汉语与现代汉语间的,在我们的认识中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我们日常说到翻译,潜意识仅仅是指两种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本文作者通过对《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里内容翻译的例举总结出,不同语言的特长也有差别,有些语言善于理性表达,有些语言却善于表达感性。不同的翻译者就根据自己的汉语水平、德语水平以及对那些哲学家讨论问题的理解程度而翻译成不同的词。文章涉及面广泛,文字表达也细腻详实,推荐文友共赏!【编辑:梦中楼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0020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4-10-12 10:46:09
  欣赏老师佳作!感谢分享!
2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4-10-12 10:47:02
  遥问秋安!欢迎继续分享精彩!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4-10-12 15:36:27
  谢谢点评,辛苦!
3 楼        文友:老百        2024-10-14 11:38:31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3 楼        文友:风之丐        2024-10-18 11:33:37
  谢谢,辛苦!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0-19 14:34:20
  恭祝老师佳作连连,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花明”社团,展示您的风采!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5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3-15 02:14:04
  周末向优秀的老师祝安!愿老师幸福快乐,创作丰盈。仔细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说说翻译》优秀作品,顿然间被文章的优美优秀和细致细腻所吸引,文字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愉悦之美,更是一种源自生活的幸福之光,表达情愫,展现缱绻,唯文字方能企及。感谢老师精彩创作分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