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管窥诺奖(随笔)
金秋十月,又是一年文学“诺奖季”。此次是七零后韩国女作家韩江凭借小说《素食者》摘得桂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中国作家残雪又次失之交臂。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等代表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学界获得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的卡夫卡”。有的作品还被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文学教材所采用。她已连续6年入选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单,在近两年连续位居榜首。但在国内,她仍然是一个冷门作家,被主流文学漠视,她被认为孤僻、小众,甚至故作姿态。残雪性格敏感、倔强执拗,却敢说真话,直言不讳批评中国文学现状,臧否文学界重量级人物。她直言某知名老作家作品,用老于世故的圆融传统哲学来误导青年,宣扬的人生哲学,纯属为官学问。有的完全否认外国文学,否认文学的通约性,狭隘地将地域文化当文学,不承认有什么超越国界、人种的文学,也不承认有什么共同的文学标准,在封闭的空间里做着萧规曹随的延续。残雪极具透僻认知的批评,完全建立在对中西方文学有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是一个作家热爱文学的赤子之心。
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学大多被所谓的主流和权威垄断,不容许有独特的、有个性的、有悖常规的存在,鲜有百家争鸣的氛围,那就难有超一流的作家出现。一味排斥西方文学,盲目的优越感,固步自封,会让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理解世界的情感、升华世界的精神以及介入世界的方式与西方文学产生云泥之别。这种差别不是高低的差异,而是脱离了文学价值体系后的没落。有文学批评家评论现在中国文学像中国的“城乡结合部”,既没有国际大都市强烈的现代性、多样性、包容性和冲突性,没有现代文明的城市美学,也没有传统乡村的质朴自然,有的只是撕裂的生活和内心,有的只是对真正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不得其门,反而更趋浅表、粗糙、格式化。有些国家一级文学期刊,空洞的歌颂高大上、伟光正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有的一直躺在陈旧复古的文学审美里陶然自得,缺少跟整个世界相偕而行的思想性和先进性。愚民式的歌颂赞美苦难生活,将乏味庸常的生活诗意化,仿佛在告诉你,如果你觉得生活不幸福不如意,不是生活本身问题,而是你享受生活的姿态不对。既然文学业态如此,就很难有极强文学反思和震撼的作品。
生命、哲思、艺术是文学表现的主要因素。对生命内在价值的体恤和发掘,是诺奖最看重的核心点,契合的是现代文明被普遍认可的价值观,而中国作家受许多限制往往不敢深度触及。诺奖同时也注重作品恰到好处的哲思,没有哲思就归类于浅薄的文学审美游戏,哲思太深,文学趣味性又会被减弱。文学是一种用文字表达的语言艺术,用文字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现实的客观性和生活的深刻性,来准确表达思想感情,表现作家的心灵世界。如果表达太过粗糙就缺乏艺术性,也很难激发读者共鸣,促进情感交流。
诺奖的评选有一定的规则,获奖者也有时机和运气成分,其中也存在评委的主观性和偏好,甚至也不乏政治因素。中国文坛不乏文学天才,出现过很多文学巨匠,他们在文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诺奖也不是评判杰出作家和作品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