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岁月】祝立根诗歌《奢求》赏析(作品赏析)
奢求/祝立根
能不能让我再看一眼
落日的火焰,让我向天边的雪山
长久地致敬,直到头顶星空
盛放最无垢的野花,能不能让我多采集一点
火焰的花瓣和星空的灯盏
你知道的,生活的矿洞那么深
我得用它们照亮,我无望的劳作
以及身后的孩子,他的脸还那么稚嫩
祝立根,云南腾冲人。现居昆明。参加第三十二届“青青诗会”,第八届十月诗会及第八届青创会等,获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奖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昆明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六届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
徐一波赏评‖
在云南这片充满诗意与神秘的土地上,诗人祝立根是一位克制的抒情者和热情的叙述者。他的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却又始终怀揣希望的诗歌世界。他的诗作犹如从红土地深处生长出的奇异花朵,散发着浓郁的地域气息和深邃的精神内涵。他的情感深沉如海,每一行诗句都仿佛是从心灵深处流淌而出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一片悲悯的海洋。他关注着世间万物的悲欢离合,那些被生活遗忘的角落、被时光掩埋的故事,都在他的诗中得以重现。他的目光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繁华与喧嚣,更深入到人性的幽微之处,挖掘出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光芒。这种心怀悲悯的特质,使他的诗歌具有了一种温暖而又深沉的力量,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他的《奢求》一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窥探其诗学魅力的大门。
奢求,这个词仿佛是人性深处的一道阴影,它隐喻了许多我们内心深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和欲望。奢求,往往代表着对超出自身合理需求的过度渴望。它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更多、更好、更强的无尽追求。当我们奢求时,我们的目光不再聚焦于已拥有的幸福和满足,而是被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幻影所吸引。这隐喻了我们内心欲望的膨胀,无法正确评估自身的需要与实际的可能。
奢求隐喻了贪婪。就像那个不断索取金子的守财奴,即使堆满了满屋的财富,仍不满足,继续奢求更多。这种贪婪使我们失去了对现有生活的感恩之心,忽略了身边简单而真实的美好。我们在奢求中迷失,忘记了生活中的小确幸,忘记了温暖的阳光、亲人的陪伴和朋友的真诚。
奢求也隐喻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常常奢求那些根本无法实现或者极难实现的东西,比如永恒的青春、完美的爱情、无尽的财富。这些幻想让我们脱离现实,陷入一种虚无的期待中。在这种不切实际的奢求中,我们浪费了时间和精力,错过了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真实目标。
奢求还隐喻了内心的空虚。一个内心充实、满足的人,会珍惜当下,而不是过度奢求。相反,当我们内心空虚,缺乏真正的价值和信仰时,就会用奢求来填补。我们试图通过外在的物质或虚幻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却忽略了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富足。
然而,认识到奢求所隐喻的这些并非要我们完全摒弃欲望。适度的欲望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我们必须学会区分合理的追求和过度的奢求。
在生活的道路上,让我们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摒弃奢求的心态,以一颗平和、满足和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奢求》开篇便如一曲低沉的哀歌,将生活的苦涩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那质朴的语言并非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经过诗人精心打磨后的真诚倾诉。每一个“奢求”都是生活艰辛的写照,是现实无奈的嗟叹。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的身影,听到他们沉重的喘息,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疲惫与迷茫。然而,就在这看似无尽的黑暗中,祝立根巧妙地引入了希望之光。诗中的每一次“奢求”,既是对困境的承认,也是对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并非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中的坚定信念。正是在这种艰辛与希望的交织中,诗歌产生了强大的张力,让读者的心弦随之颤动。
从祝立根的诗学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用诗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希望的世界,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前行的动力。愿我们都能在他的诗歌中汲取力量,在生活的道路上,怀揣着“奢求”,坚定地走向未来。
诗歌文本具体分析如下:
诗的开始,“能不能让我再看一眼/落日的火焰,让我向天边的雪山/长久地致敬”,诗人以一种近乎祈求的口吻,表达出对落日与雪山这两种壮美自然景观的强烈渴望。落日的火焰象征着短暂而绚烂的美好,天边的雪山则代表着高远与圣洁,这种“看一眼”和“长久致敬”的诉求,实则是对生活中美好与崇高事物的热切向往。在繁忙而琐碎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丽,而诗人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稍纵即逝的光芒,将其视为心灵的慰藉。
“直到头顶星空/盛放最无垢的野花”,这里将视角从地面的落日和雪山转向头顶的星空,那盛放的无垢野花更是诗人心中至纯至美的象征。星空的浩瀚与野花的纯洁,共同营造出一个梦幻而纯净的世界。这里的星空和野花,不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内心深处对理想境界的憧憬,是在疲惫生活中渴望寻觅到的那一抹清新与宁静。
“能不能让我多采集一点/火焰的花瓣和星空的灯盏”,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奢求。火焰的花瓣和星空的灯盏,寓意着生活中那些珍贵而容易被忽视的事物,或许是真挚的情感,或许是一闪而过的灵感,亦或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成为诗人想要珍藏的珍宝。诗人深知生活的矿洞幽深黑暗,需要这些美好的象征来照亮无望的劳作。这种对光明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在艰难生活中的不屈与坚持,以及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
诗的结尾,“你知道的,生活的矿洞那么深/我得用它们照亮,我无望的劳作/以及身后的孩子,他的脸还那么稚嫩”,此句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和主旨所在。将视线从虚幻的美好拉回到残酷的现实。生活被比作深不见底的矿洞,充满了艰辛与未知。但诗人的责任感使他不能放弃,为了身后稚嫩的孩子,他必须勇敢地面对黑暗,用那来之不易的“火焰花瓣”和“星空灯盏”,为孩子照亮前行的道路。这种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和深沉的爱。
祝立根的这首诗,语言节制、凝练,富有张力。他宛如一位高超的工匠,精心雕琢着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不多一分冗余,不少一毫精准。以质朴的语言展现了生活的沉重与无奈,同时又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即使生活充满了艰难险阻,我们依然可以在其中寻找美好,怀揣梦想。那些看似奢求的愿望,正是我们在黑暗中前行的动力,是支撑我们走过漫长岁月的精神支柱。
整首诗以“奢求”为题,实则是对生活的深情呐喊,是在困境中对美好的不懈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诗意描绘,以及对生活困境的真实写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出这种“奢求”的珍贵与迫切。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重压与无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那份顽强的信念和深沉的爱。
祝立根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不仅仅在于他对生活苦难的揭示,更在于他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在现实的重压之下,诗人没有选择沉沦与抱怨,而是勇敢地抬起头,用诗歌去追寻生活中的光明。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赋予了他的诗歌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困境并非终点,而是磨砺我们意志的砥石。无论遭遇多少风雨,只要我们心中怀揣梦想,不断追求美好,就一定能够在黑暗中找到那一丝希望的曙光。《奢求》所传达的精神,正是每一个在生活中奋斗者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在感叹生活不易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勇往直前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