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诗文的“庶几有补于国”(随笔)
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话:“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初,苏轼被下放到地方做官,看到有很多不关心和体恤老百姓的事情,但因为官小职微,初来乍到,不敢提出不同意见,但也不敢熟视无睹,于是就通过用写诗的办法,来劝告和警示那些官员,以此希望有益于国事和地方政务的治理,有利于老百姓的生活。
“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在苏轼的墓志铭里并不占主要地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其意义却是非常深远的。这句话,是对苏轼文风的初步概括,也是苏轼关于诗词意义的一般结论。也可以说是苏轼诗词创作的指导思想。即使是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苏轼生活于北宋建立将近百年的时候。相对来说,北宋的这一百年,算是一段以太平为主的岁月,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有长足的发展。比其前朝的五代十国,宋朝的臣民,特别是中产的士大夫们,享受了更多社会稳定繁荣带来的红利。社会承平日久,一些当时的社会精英们,便开始了歌舞升平、风花雪月的生活,似乎这繁荣便是永久的繁荣,这天下便是永久的天下。一大部分吃瓜的士子们蜂拥而上,竭尽能事,为皇家粉饰太平,为百姓灌输皇恩。其实,危机已经开始逼近,只不过这些精英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只愿意讨好官家,不愿意正视危机,依旧一味地吹牛拍马,推波助澜,使得皇帝老儿也感到国家繁荣昌盛,皇权世代永固。后来的情况令人深思不已,这样的生活又过了没多久,大宋朝就被小金朝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到临安偏安一偶去了,北宋从此灭亡。
当初北宋安定下来之后,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反映在文学上,则表现为文学的侈靡浮艳和脱离社会现实,典型的代表是西昆派带来的影响。西昆派是宋朝初期的一个诗歌流派,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以杨亿为首,成员都是朝廷的馆阁文臣,相当于现在在编的,由国帑供奉的中国作协、美协、书协会员一类。在艺术上,这一派以挖掘和光大“古典艺术价值”为切入点,追求完美的具有艺术性的形式主义,写出的诗词音调响亮、辞藻华丽、声律顿挫、对仗规整,极具艺术功底。但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不但缺少对社会的警示、建设作用,也缺少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反而对冷漠、虚无、浮艳、颓废的社会风气有着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因这文学艺术界的虚无奢靡,所以被历代文学界的有识之士所诟病,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都是文学史上被批评的对象。不过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西昆派的文学价值,出现了不少赞扬的声音,这大概和共和国也已承平百年的经历有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国家一天比一天强盛,北面也没有北宋当年虎视眈眈的金军、辽军、蒙古军的觊觎,文学上自然要风情万种,雪月情怀,诗以言恩,歌以咏德,文学的殿堂将被粉饰的庄重而华丽,那也是可以载入文学史册的艺术成就。
脱离社会实际的文学作品,从欧阳修开始就竭力反对,欧阳修倡导和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革的就是辞藻华丽、内容虚浮的新。欧阳修之后,苏轼接过了革新的大旗,终于使这种现象得到了较好的矫正,苏轼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
文学应有的社会责任在苏轼哪里体现得很是充分,这也是近千年来人们广泛推崇苏轼的原因之一,这和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创作思想的指导之下,苏轼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百姓疾苦、谴责贪官污吏、关心国家发展前途的作品。比如《荔枝叹》,就是对唐玄宗、杨贵妃以及“争新买宠”的当朝权贵李林甫等人的血泪控诉。在那样的朝代,控诉前朝皇帝、贵妃和大臣,当然有警示当今皇帝、大臣的作用。在《许州西湖》中,他谴责当地官员不顾连年饥馑,百姓苦难,为了满足自己春游需要,逼迫百姓开凿人工湖的行为。在《赠王庆源》一诗中,他写道:“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深情地赞扬这个为百姓做出了实事的县令所保持的百姓本色。在《东坡》《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和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等诗里都表现了他对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关心。“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华夷两尊合,醉笑一欢同”“缺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这些诗词的字里行间,无一不是诗人可贵的思想感情的反映。正因如此,苏轼的诗词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王安石和苏轼是同时代人,二人政见不合,各持“变法”和“反变法”的立场,整整斗争了一辈子。但是,二人关于文学的见解却是惊人的相同。王安石不但强调,而且同样担负着文学的社会责任,几乎每一篇诗文都具有社会属性和意义。王安石的《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视商鞅为楷模,借商鞅变法,来明王安石变法的志向。王安石的《兼并》更让人看了惊而可敬,比岳飞的悲忿而无奈的《满江红》要勇敢得多:“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老百姓代代都是皇家的子孙,家中于公于私没有额外的财产。皇帝独操权柄,就像北极星手里攥着北斗星一样。国家收支全由皇帝决定,土地兼并就成了奸回不轨的行为。如果把奸回不轨之徒依法消灭掉,土地兼并这种罪恶也就不会自己产生了……用诗来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中国历史上不止王安石一人,但敢于如此直白地痛诉,能有王安石如此胆量的就不多了,连苏轼都差一筹。诗的社会责任在王安石这里显示的再充分不过了。
诗文辞藻华丽不是毛病,而且还是文人的资本和基本功。但是,华丽不能是前人华丽文辞的翻版,而应有华丽的情趣和意境,要有华丽的社会责任感。这大概是苏轼“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吧。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