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意识流小说的感官印象(赏析)
现代派小说技巧例析(十二)(感官印象)
意识流小说的感官印象
卜奎老人(编著)
感官印象,并不是心理学的名词,而是人们总结意识流小说技巧时的新的概括。他的内涵是:人物在瞬间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感觉并随之产生相应的感受、情感、意识;甚至引起联想、回忆、想象。意识流小说家认为,人物的潜在意识、不自觉的下意识,最能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而瞬间的感官印象,也与此相类似。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觉只是人物对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浅层次的心理活动,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结果。意识流小说家偏爱这类描写,是与他们强调“非自觉”原则相关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作为小说表述者的“人”(小说家或小说人物),一方面他具有感知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他又有感知的历史积淀,是可以在瞬间的感官印象中,产生更进一步的感知的。其实,在这感官印象中,已有了知觉、情感、判断、理解的渗透和参与。这是外部物理结构、生理感受结构、社会情感结构,三者之间的契合。还应该指出,这种感官印象的产生,是瞬间的、快速的,又是丰富的、多彩的,而且是不自觉的、未加控制的。
从心理学科的角度,是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成不同层次的,如感觉、知觉、情感、联想、想象、判断、理解等等。但是,在具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各层次的心理活动相互渗透、交叉,是很难断然分割的。这正是感官印象看去浅近,实则丰厚、深远的原因。
斯蒂芬用的感官是听觉,靴子踩海藻和贝壳的声音,给了他强烈的印象。他联想到自己在命运的虚空中穿行,曲曲折折,起起落落,不胜慨叹。同样,后一段也是因听觉而起,那个旋律似是圣乐,这使得斯蒂芬感到宇宙、人生的浩广、绵长,而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与短暂。
这是因视觉而引起的感官印象,百叶窗在人物眼前,像似蜥蜴的眼皮,在眼皮阖拢的黑暗中,他似乎听到了人们对他的否定;接着,天竺葵叶片,又分割出两个境界,他自觉要进入那成功的境界。百叶窗、天竺葵,不过是普通的事物,一般人不会产生什么感觉;但在特定情势下的特定人物眼前,则会有特定的感官印象。这印象,又会引起他的更丰富、更深远的联想。
感官印象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感觉的超常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感觉是准确而客观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在意识流小说里,则常常会有不同。由于作者或人物的主观作用,使这种感觉产生差异:强化、弱化、夸大、缩小、变化、变换、神化、妖化,等等。在《到灯塔去》第二部中,写到:“苍蝇在充满阳光的房间里结成了一张网”。苍蝇是不能结网的,与其说是写屋子的状态,不如说是写人物的心态。
2,感觉的多变性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同样条件下的同一事物的感觉,应该是相同的,高山不因时间推移而失其高,太阳不因地域变化而失其暖。但是,在意识流小说中,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则因人物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写到这里,似乎应该把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感官印象这三个意识流小说的主要手法,放在一起研讨一下。这三者都是复杂的心理活动,相互渗透、交叉,很难截然分开。如果要搞清它们之间的相异与相联之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查:
从引起的因素看:感官印象是人物感官受到刺激而生;内心独白是人物自己要对自己说话(有声或无声);自由联想是因此事物想到彼事物。
从涉及内容看:感官印象是由小而大、由实而虚,内容零碎、片断;内心独白则多从人物自身出发,贴近他的遭遇;自由联想则是回忆与畅想的交织。
从表现方式看:感官印象直接阐发该印象蕴含的深意;内心独白是自言自语;自由联想则随意而行。
感官印象与潜意识又是什么关系呢?应该说,两者是相辅相生的。由于感官印象是瞬间快速产生的,它就不大受人物明确的意识的支配,而为人物的潜意识所驱使。这样,感官印象常常显示、暴露人物内心的隐秘。――这一点,正是意识流小说家所偏爱的。
本节参考文献
瞿世镜:《到灯塔去,译本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杨思敏:《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及流派》,西南师范大学(网络)。
何仲生:《欧美现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罗泽凤:《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网络)。
关于短篇作品。小说、散文、随笔、赏析等短篇作品,要独立成文,不得以同题连载的形式逐篇发表。如果是系列作品,不宜简单同题标注,仅以(一)(二)(三)等各类序号区分;应当有独立的标题,可以灵活使用副标题或内容简介栏标注系列作品的序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