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意识流小说对其它艺术的借鉴(赏析)
(例析二十一)意识流小说与其它文艺的交融
卜奎老人(编著)
文学艺术同源异种,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代派的文艺就更是如此。小说虽然以语言文字为工具表现社会生活和思想感受,但它却可以借鉴运用音乐、绘画、造型等艺术品类的手法,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
伍尔芙的《到灯塔去》,从结构上看,很明显是借用音乐的多声部结构的方式。小说分三个部分,篇幅上是“长――短――长”的格式。而这恰是西方音乐“曲式学”的三部形式,结构是:“A――B――A”,即“A――第一主题;B――第二主题;A――第一主题的再现”。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很多地方写了声音。这种描写,不单符合人物困居病室的具体情势,也会使小说增加了虚幻、空灵的氛围。
作家的感觉是太敏锐了,真是付出全部的生命力去倾听。“声音越过潮湿凝重的空气变得暗哑”,“车轮的隆隆声在细雨中变得滞涩”,与其说是用耳去听,不如说是用心灵去听。
在伍尔芙的《到灯塔去》中,作者借用绘画的手法之处就更多了。绘画是讲求光线和色彩的,伍尔芙正是挥动了画笔,充分利用光线与色彩,使小说熠然生辉。
先看对光线的描写。小说中写光的地方很多,她写了日光、月光、星光、烛光、水光、火柴光、灯火光、特别是灯塔之光。小说中的光,是富有象征意义的。
本是普普通通的烛光,由于浸透了人物(也是作者)的浓烈感受,竟写得如此深邃,堪称匠心独运。
看来,伍尔夫笔下的光,是有象征意义的,它是作者关于生命的永恒、和谐、情感、记忆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
再看对色彩的描写。小说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表面上看,是没有色彩可言的。但是,这并不限制它对色彩的描写。伍尔夫手中的墨笔,恰似色彩斑斓的画笔,创造出一片五光十色的世界。
一个普普通通的果盘,竟写得如此五光十色,原因是作者要借它表现自己的心境。
在小说的第二部,作者写了低沉浓重的黑色。这一部,时间跨度是十年,此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姆齐夫人逝世了,普鲁难产而死,安得鲁在战争中牺牲,是漫长的黑色的日子。
本节参考文献
瞿世镜译:《到灯塔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冯伟:《生命中的那个美丽瞬间》[J],《国外文学》,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