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微型小说 >> 【晓荷·奖】二老蔫种菜(小说)

精品 【晓荷·奖】二老蔫种菜(小说)


作者:赵声仁 秀才,28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2发表时间:2024-10-28 12:14:06
摘要:一个叫二老蔫的老人,在种地的越来越少的村庄,坚守着他的三分菜地。他用本地菜种,用本地有机肥料。所种之菜,大部分分给村里人。他种的是一种信仰,一种怀念,一种对土地的热爱,还有对一个同是孤寡老人的关心。

他的大名叫赵作田,村里人给他起外号叫二老蔫。为啥叫二老蔫?一是他性格内敛,不见仙人不说话,走路长期耷拉着脑袋,地上有二分硬币,他总能看见;二是他脸颊黑粗,皱纹纵横,没有光泽,如同秋后被霜打了的茄子,蔫了吧唧。他光棍儿一人。据说,年轻的时候,他有个挺漂亮的媳妇,性格开朗,好说好笑,但结婚日子不多,就离他而去了。人家嫌他太蔫,蔫到入洞房那天,也没有和媳妇说句体贴的话,办好体贴的事。
   但他是个种菜能手。本地的各种蔬菜种子,在他的手里,没有不长得鲜亮水灵,好看好吃的。茄子黄瓜西红柿,韭菜大葱红辣椒,土豆豆角胡萝卜,冬瓜窝瓜大白菜,芹菜菠菜毛芥菜,就连苋菜这种野菜、根揪菜这些喂猪喂鸡的菜,他也种,而且比别人种得好。生产队那会儿,队长就把队里的菜园子交给他负责,让他带两个年轻人,专门种菜,分配给社员们吃。吃不了的,就到集上去卖,给队里的公积金增加几块。
   土地承包后,他分得一亩地,多一半种玉米小麦,少一半种蔬菜。这里的土地肥沃,井水充足,几分地的菜,长得滴里嘟噜,车载斗量。他一个人,哪里吃得完,就赶集上店去卖,换回衣服鞋帽、油盐酱醋的钱,他还要剩一部分,留作送人,谁都送。这条街上,几十户人家,都吃过他种的菜。村里人都说,别看他性子蔫,长相蔫,但种的菜,一点不蔫,水灵灵的受用。
   隔五家,有个叫老憨奶的老太太,比他小三岁,行动不便,也是孤身一人,长期吃他的菜,每隔二三天,他就给老憨奶送一次。村里早有热情人发现了秘密,给他们张罗,说搬到一块住就得了,相互有个照看。老憨奶没有说什么,他反而摇头,半天说出一句话:“我这人,就是爱种菜,别的都不会!”他每天泡在地里,好像看不够那些秧苗怎么生长、开花、结果。
   现在,他就剩下三分地了。京哈高速铁路,从他的地块上空穿过,巨大的水泥柱子,占去了他的七分地。国家虽说给了他足额的补贴,但他心里还是心疼那块地。他望着远去的高速火车,想,这块地,就永远不能种粮种菜了。
   他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在这三分地上。见缝插针,合理密植,种植的品种更多了。韭菜是修根的,他种了一畦。这是真正的本地紫根韭菜,又嫩又香,往畦边一站,喷香的韭菜味就出来了,让人马上生出吃饺子的欲望。盛夏,韭菜开花了,揪下来,放点盐捣好放在一个小瓶里,自制韭菜花,味道可美了。小葱不能不种。常言道,小葱醮酱,越吃越胖。老少喜欢。其实,小葱本身并不胖人,但用它醮酱,下饭,容易让人吃多。足见小葱的魅力。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将小葱的吃法纳入人性文化范畴,更是对小葱的特殊褒奖。初夏,头茬菠菜下来了,一割就往外渗出汁液,嫩得流水一般,用水一焯,三合油一拌,清香可口。如果和头茬韭菜放一起,用鸡蛋蒸大馅饺子,可吃出太阳的味道,土地的芳香。小白菜,更是人们的最爱,吃小白菜和菠菜一样,要放点盐,先焯水。小白菜绿得可爱,囟水豆腐白得透明,小白菜熬豆腐,白绿分明,养颜去毒。如果再放上几粒海米,味道鲜美至极。本地的紫心萝卜、青萝卜,和大白菜一样,可储存过冬。让人冬天可品尝到夏秋的味道。农谚说,秋吃根春吃顶,这不但说明萝卜吃的时间长,也说明萝卜营养水分的输送顺序。这是吃的文化,也是吃的技巧。生吃、虾油萝卜皮、糖醋萝卜,都是上好的下酒菜。平常吃,老少咸宜,来了贵客上桌子,蹬上大雅之堂,也不显土气。秋黄瓜,更是他种植的拿手菜。秋后留下黄瓜种,立秋种上,不到一个月,满架的黄瓜,胖嘟嘟,圆滚滚,咬上一口,清香充斥了整个菜园。白菜就不用说了,百菜不如白菜。有了大棚,换季蔬菜出现之前,大白菜是人们冬季的主要蔬菜,对保证乡亲们顺利过冬,功不可没……春夏秋,这三分地块,各种菜蔬,让二老蔫调理得红橙黄绿青蓝紫,左右高低呈英姿。
   二老蔫种菜,有两大坚持:一是坚持使用本地菜种,他种的菜,能留种的,他都自己留下,优先使用。从他生下来,就吃本地的菜。本地的菜种,产量低些,品相差点,但质地好,味道美,口感纯正。他种出了感情,吃出了习惯。他从小就吃,就如同母亲的奶水。近二十年来,农科院年年有新的品种育出,耐旱涝,口感好,他不用;山东、东北等外地菜种,也推广过来,产量高,品相好,他不用。别人问他,他不说话,摇头,问八句,他烦了,嘟嚷着说:“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些瘪犊子,照咱们这儿的菜,天上地下。”
   他说的瘪犊子,就是他心目中认为的不好。犊子,是小牲口,瘪,就是发育不良,有缺陷。是这个地方不含恶意的骂人话。有小孩子背后喊他二老蔫了,他骂声瘪犊子;天上下了雹子,把他的菜砸了,他骂声瘪犊子;菜还没有长成,让人给偷了,他骂声瘪犊子。他骂瘪犊子的时候,有人看见,他要笑一下。是他想弱化一下瘪犊子这句骂人话的杀伤力,还是吐出瘪犊子这三个字时,嘴唇就自然显出笑的形状,没人研究过。总之,没有人在意他骂瘪犊子。人们吃他的菜太多了,难得听到他说句话,哪怕是骂人的瘪犊子。
   二是他要用本地肥。他不用化肥,也不用复合肥。他只用人粪尿、草木灰、牛羊鸡等牲口和家禽的粪便。他管这些叫本地肥。他分不清什么叫有机肥,什么叫无机肥。他只知道,用本地肥,虽不如用化肥长的秧子壮,果实大,但口感好,都是原始味道,纯正浓郁,没有杂掺。本地肥,经过十天半个月的发酵,和土搅拌一起,晒干捣碎,厚厚地施上底肥,用水浇透,那肥力,可顶一年,长出的蔬菜,连小孩都抢着吃。前几年来,他体力还壮,时常到市里卖菜,到小区,就让市里的大妈们抢了,然后问他什么时候再来。
   这样的粪从哪里弄来呢?都是吃他菜的人给他送。村里人,大都还用旱厕。粪缸满了,就主动掏出给他送到地里。也有几户养鸡养牛的人家,定期起粪,定期给他送到地里。呵呵,庄稼人,讲规则,礼尚往来,不能只吃二老蔫的菜呀。
   忘记从哪年开始,他又增加了种姜。他听说生姜对人身体特别好,能通神明,去污恶,是姜子牙给生姜起的名,据说生姜还救过汉祖刘邦的命。他原来没有种过生姜。为了头炮打红,他下外庄打听了好多人。秋后一看,果然长势不错。
   这年的雨水好,都临近了霜降,又下了两场雨,先是细雨霏霏,后是雨点如豆。收获后的土地,喝足了水,蓄养墒情了。一场秋雨一场凉,气温可就骤然下来了,最低温度降到了零下。白薯秧子被霜打黑了,入秋后拱出土的苦菜、蒲公英之类稚嫩的野菜,也都打蔫了。收秋进入了扫尾,晚熟的几种粮食蔬菜,也到了必须离开土地的时候了。大葱白菜萝卜还可以缓几天,但那几沟生姜必须要出了。霜降这天,他决定去出姜。天朦朦亮,他就从堂屋的门旮旯处拿把大镐,拎把镰刀,放在门口的一轱辘小车上,推着小车出了家门。这小车,他使用了有四十年,把手都磨细了。帮他拉了多少粪,给乡亲们送了多少菜。只有车轱辘记得。对门那棵一搂粗的大槐树,一下子跳入他的眼帘。他每次下地,都要路过这棵大树。生产队那会儿,这条街上是多少人啊?小孩子满街筒子跑,冬天零下四十来度,半大小子们还在街上弹玻璃球,小闺女们跳方;队长上工的钟一敲,一家家就走出二三个劳力,集中在这棵大槐树下,先听队长训话,后听队长安排活计。然后回家,扛上锹镐锄钯,又出来,奔向各宗土地。土地承包那会儿,槐树上的钟不响了,人们下地干活的点钟可以自由安排了,有的提前,有的靠后,但人没有减少,各个地块,总有人翻土、撒粪、浇水、除草。夏秋季节,一车一车地拉回收获。
   这里的土地,种什么长什么,种什么都好吃。可近十几年来,人们走了有一半,都在市里、县城买了房子,落户了。种地的越来越少,一天一天的,地里看不到几个人。他不理解,祖辈在这里靠土地生存、生活的村里老幼,怎么就这么随意地扔下土地搬走了呢?想那个时候,房前屋后,坡棱子地脚,大坑边上,树棵子里,到处开荒,人们舍不得荒了一点土地。眼下怎么好多放荒了呢?
   这就到了老憨奶家门口。老憨奶和他一样,没有走,也没处去。再过几年,这条街是不是只剩他和老憨奶了。这么想着,他就进了老憨奶家,蔫蔫地和老憨奶说:“等着,过会儿给你送姜来!”老憨奶笑着点下头,摆摆手,说你别累着,目送他出来了。
   和老憨奶一样,他也没地方可去,他压根也没想到别地方去。他觉得这里是他的根。除去种菜,他也没有想干别的事情。从出生那年算起,在这个村庄,他生活了七十八年了。他珍藏着一本家谱,家谱上说,明朝万历年间,山东枣林庄有哥两个逃荒至此,埋锅造饭建屋,就有了这个村庄。到他这辈儿,已经是第十八世孙了。这正是他心中的经纬纵横,始终绕不开的一个情结:这么一个古老的村庄,这么好的一片土地,人们怎么都往外跑,没有几个人种地了呢?
   蔫人主意正。别人越是往城里搬,越是不愿意种地,他越要把现有的三分地收拾好,这样才对得起这个村庄,对得起祖宗,对得起七十八岁的自己。
   二老蔫耷出了村庄。虽说是水泥路,但因村子人越来越少,道路有些失修,路面凹凸不平,小车轻轻跳跃着。顺着高速铁路的方向,他来到了他的三分地界。看着眼前这个巨型的水泥柱子,他想起来了,生产队时,这块地叫张家坟。一年里,有一半时间,队长要安排他到这块地干活。可现在,被高铁割成好几块了。他不由抬头望向头顶上的高铁。正有一辆高铁通过,发出嗖嗖的响声。眨眼间,就没了踪影。这真不可想象。他没有坐过高铁,他只坐过绿皮火车,还是那年去东北为生产队联系大豆种。他惊异高铁的神奇,几十米高的空中,一条铁轨横跨东西南北,那么一个犁铧形状的车头,带着十几节车厢,飞似地往前冲。哪来的这么大力量。难怪现在的年轻人都往外走,以前去镇里赶集,还要用去个把小时,现在去北京也比那省好多时间。但占了这么多地,终究是可惜。生产队时连片的土地,现在是七零八落了。修公路、铁路占去一部分,建工厂、仓库占去一部分,放荒了一部分。考学的,打工的,做买卖的,买辆小面包去市里拉脚的,买辆钩机、蹦蹦车干点工程的,四十岁以下的人,好像干点什么,也不修理这个地球了。实在没事干的,干脆泡在万饼条或桃片花中。他不知这到底为了什么。
   柔和的阳光从高速铁路特大水泥柱子的空隙,被秋风送到二老蔫的三分地上。他把小车放下,拿起镰刀,先割姜的茎叶,后拿起大镐刨姜。刨出一窝生姜,他就蹲身子,拿起扇子面一样的一块生姜,摩挲几下,抹去上面的泥土,轻轻放在地上。他特意挑出几块干净、硕大的生姜,准备送给老憨奶。不知怎地,他突然觉得以后这村里,这街上,就会只剩他和老憨奶守着这条街了。他突然又被自己的这个想法逗笑了——那又有什么。他就这样想想,刨刨,看看高处,望望远方。
   太阳升到高铁上空的时候,有人发现他躺在地里,左手抱着镐柄,左手攥着一块生姜。伸手在他鼻子前一拭,没有了呼吸。赶紧告诉大队。支书带着赤脚医生过来了。他的身体发凉,已经没有了任何生命体征。
   支书安排村里的白事大操专门处理二老蔫的后事。收拾二老蔫的遗物时,有人在他的枕头底下发现,有十几小包菜籽,放在一个塑料袋里。都不认识。这时,老憨奶进来了,她拆开小包,一个一个的告诉周围的人:黄的是白菜籽,黑的是葱籽,㳀绿带毛的是香菜籽,灰青色带三角刺的是菠菜籽,白色片状小点的是黄瓜籽,大点的是窝瓜籽,比窝瓜籽厚点的是冬瓜籽……这些,都是本地品种。老憨奶说着说着就流泪了。周边人也抽泣出了声。
   二老蔫,还准备在他的三分地上,给村里人种多少年菜呢?
   (2024.10.28)
  

共 45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充满乡土温情的小说中,赵作田——一个被村里人亲切称为“二老蔫”的种菜高手,用他的勤劳和执着在三分土地上耕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菜园。他的生活简朴而充实,每一颗蔬菜都凝聚着他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尽管现代化的浪潮带走了他的部分土地,但他依然坚守着传统的种植方式,用本地的种子和肥料,种出了充满原始风味的蔬菜。小说中,二老蔫的菜园不仅是他个人的舞台,更是他与村民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他慷慨地将蔬菜分享给村民,尤其是对行动不便的老憨奶,他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了土地,奔向城市,只有二老蔫和老憨奶还坚守在这条街上。他的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留下的菜种,却如同他的精神,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一篇语言流畅、主题鲜明的作品,赵作田,这个在土地上默默耕耘的“二老蔫”,用他的菜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传统农业的温馨图景。他的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撒种,都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小说通过他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农业文化的魅力,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当二老蔫在收获生姜时离世,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包包菜种,更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和传承。他的生命虽然画上了句号,但他的精神和对土地的爱,将随着那些菜种,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激励着我们去珍惜和传承那些即将消逝的传统。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30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10-28 12:16:31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赵作田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通过他与土地的深情对话,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背影和个体的坚韧。二老蔫的形象成为了农村变迁的缩影,他的故事是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深刻反思。好文,拜读学习!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10-28 12:18:28
  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塑造了赵作田这一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温度。故事情感真挚,细节丰富,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捕捉。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赵声仁        2024-10-28 13:41:19
  感谢芹芹森老师编审和美评。我是时常被现在还坚守在农村并用传统办法耕耘在土地上的农民所感动的。现代的进步要歌颂,传统的精神不可丢!
4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28 16:40:42
  这篇文章讲述了“二老蔫”赵作田的故事。他性格内敛,却擅长种菜。在不同时期,他都用心经营着自己的菜地,坚持使用本地菜种和本地肥,种出的菜深受村民喜爱。他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不理解人们为何纷纷离开村庄、放弃种地。他与老憨奶相互照应,最终在地里离世,留下了本地菜籽,令人感动和惋惜。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朴实勤劳、热爱土地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乡村的变迁和对传统农耕生活的怀念。
5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0-28 20:43:08
  二老蔫种菜的执着令人感动!
   二老蔫的突然去世让人遗憾。
   拜读佳作!问好老师
6 楼        文友:水中天        2024-10-31 08:21:5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7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4-11-03 16:25:01
  这篇小说以细腻的文笔勾勒了赵作田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以深刻的洞察力,成功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大赞。
8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1-03 21:29:50
  恭喜老师佳作摘精!祝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9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1-05 21:33:10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