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忆】白云生处(散文)

精品 【宁静·忆】白云生处(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84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83发表时间:2024-10-30 22:01:20
摘要: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或在白云生处不懈努力,或是走出大山闯荡打拼。我坚信,在一个和谐共生的国度里,山里人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宁静·忆】白云生处(散文) 汽车沿着山脚向上盘行,左转,右拐,爬坡,过桥,驶过翠绿的竹林,驶过高耸的云杉,我就这样走进大山深处,领略山里人不一样的烟火气。
   我已年逾花甲,半生以来见过许多崇山峻岭。我在泰山之巅观日出,伫立黄山迎客松前赏白云,亦骑着高头大马雾里登上烟雨崀山,坐着笔直高耸的扶梯直抵莽山峭壁之上,甚至在新西兰徒步二十公里,翻越了汤加里罗活火山……照理说,我这也是走进了大山深处,不该在大山里有何感慨。但是,我曾经走进大山深处不过是观风景、赏山色,从没有见识过大山深处的人家,以及可以粗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金秋十月,我在观山赏景的过程中,无意间触碰到山里人生活一角,感悟油然而生。
   我这是第三次来到云南德宏州的盈江县,故地重游,已经没有多少新鲜感了。但是有一个名字叫做诗蜜娃底的地方,因为路途遥远前两次始终未能成行,这次我和妻子决定包车前往。在云南的县城里,都有一种农村公交车,私人经营,政府补贴,以改善村镇到县城的交通状况。统一的车型,七座小面包车,没有固定发车时间,坐满就走。我们与一位姓张的女司机商议四百元包半天她的车去诗蜜娃底,顺道参观傈僳族山寨下勐劈和龙门古镇。计划是中午十一点半来宾馆接我们,快到点时张师傅来电话说,有一个刚生小孩的女人和家人要坐车回家,是否可以同车同乘,包车费降为三百元。我心想,省下一百元钱,还能与人方便,何乐不为呢,便答应了。
   车来了,有三人已经在车上坐着了。一对看上去去不到二十岁的夫妻,女的抱着刚出生的婴孩。另一位也就二十出头的女人是夫妻俩的嫂子,显然她是来陪护的。车子开不多远,嫂子下车去菜市场买菜。我很疑惑,问张师傅,村里不是种菜吗?干嘛还要在县城里买菜?在我的印象里,农村应该是这样的,几间瓦房,屋前屋后种着青绿的蔬菜,院子一侧是猪圈。想吃肉了,就奔猪圈杀猪,想吃菜了,就去地里摘几棵。张师傅大笑,不是笑我没文化,大概率是笑我没见识,她说山里没有菜,什么东西都要来县城买。说话间,嫂子回来了,左一包右一包没少买,其中一包是花菜,足有五六棵,大概花菜更容易储存,可以多放两天。
   车子又一次启动,转个弯停在一家卖烤鸭的店前。张师傅隔着车窗喊着,老板来两只烤鸭。老板选鸭子剁成块放佐料,包好递过来。我坐副驾驶的位置,张师傅说放你的座前吧。这下可好,一路焦香扑鼻,令我垂涎欲滴。现在可以去我心心念念的诗蜜娃底了吧?没想到,五金店门口又一次停车,嫂子下车买了一把菜刀。我听说滇西人都是慢节奏,妻子也说过,九点上课,九点半人能来齐了就不错了,这回我算是长见识了,果然是慢条斯理的。
   车子终于驶出了县城,一座座山峦从车窗外闪过。盈江的秋天像一位过了知天命年龄的汉子,稳重而不张扬,来时不动声色,去时了无痕迹。中午时分,太阳高照,二十五、六度的气温让我觉得恍如夏日。我和妻子从内蒙古来到云南,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地山林正渲染着明媚的金黄色,不加掩饰地宣告秋天的到来。眼下的盈江,如果不是透过树林的缝隙瞥见已经枯黄的玉米秸,我会觉得这里依旧如春似夏。杉松、桤木、樟木、绿竹以及我叫不上名字的高大乔木耸立山坡,把一座座山染成墨绿色,间或一片片翠绿,那是一人多高的甘蔗林,密密实实,整齐划一。
   那对初为人父人母的小夫妻比较青涩,基本上一路无话,倒是那嫂子快人快语,而且普通话说的特别好。妻子说,你们是傈僳族,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也是傈僳族,她姓“早”。嫂子接茬说自己就姓早,还说傈僳族有姓曹、胡、熊等。妻子追问,是雄壮的雄吗?嫂子回答道,是狗熊的熊,惹得一车人笑个不停。其实,她不是说笑话,傈僳族生活在高原山区、丛山密林中,解放前以狩猎、采集为主,其姓氏多来自大自然中的植物与动物。比如,姓曹的源自草,姓胡的源自虎,姓余的源自鱼,所以姓熊的,真的是源自狗熊。
   汽车已经在山里左拐右拐地跑了很长时间了,我以为他们快要到家了。这时,妻子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指着林中大叶子的植物问道,这是什么植物?嫂子说,是草果,山里没有太多土地,除了种稻子、玉米,就是在林下种草果了。草果既可以作调味香料,也是一种中药材,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疏林中。嫂子说,我们一家人年收入有十万元左右,主要来源于种植草果的收入。那够用吗?妻子是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嫂子说,够不够用的,我们每年都要去广州打工,赚钱贴补家用。我暗自思忖,怪不得她说话利利索索,普通话说得也好,这是走出大山深处历练的结果,须知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傈僳族还处在游耕和狩猎的生产生活状态,贫穷与困顿笼罩在高山峻岭间。
   车子继续沿着山路爬升,车道两边除了茂密的绿色植被,没有村寨房屋,如果不是偶见路边停放的摩托车,和一位背着砍刀的汉子走在路上,我难以相信这里会有人类活动的气息。张师傅说,那几辆摩托是寨子里的人们骑着来山里干活的。这说明寨子应该在不远处了,说是不远,车子仍然蜿蜒地开出二十多分钟后,我们终于见到了寨子,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写着两个大字“大寨”。
   张师傅一边把车停在一家食杂店门前,一边对我说,我就是这个寨子的人。然后,她亮开嗓门用方言喊着一位在晾晒稻子的女人,女人撂下农具走过来,从张师傅手中接过那两包烤鸭。两只烤鸭翻山越岭辗转几十公里,终于有了一个归宿,而我闹腾一路的馋虫也就此消停了。我下车,到晾晒稻子的场地看看,四块大塑料篷布上摊开一片褐黄色的稻子,米粒长而饱满,几位农人正忙着翻晒。场地的一角晾晒的则是红红的果实,有点像大枣,我猜想这一定就是草果了。看来除了稻子就是草果,再就是甘蔗,这里的确没有蔬菜,难怪嫂子要买那么多花菜,这也就不奇怪两只烤鸭要行“万里路”了。
   我以为嫂子等人已经到家了,谁知道当我上车后,发现他们还坐在车里。我悄声问张师傅,他们家还很远吗?张师傅说,不远了,就在前边。车子启动,轮子发出异样的声音,我这才注意到,路面是用水泥块插花式铺成的。张师傅说,我们这里不下雪,但有霜,这样铺路结实还防滑。我也拿出“砂锅打破”的模式追问,这路修了多长时间了?张师傅说有十年了,不怎么说话的“小爸爸”开口说,没有那么长,二〇〇六年修建的。
   在一个岔路口,张师傅把车拐向左边的路,下坡,七扭八拐。我估计很快就要见到村子了,便四下张望,然而除了迎面扑来的山体,我连一个屋檐翘角都没看见。我忍不住问道:“你们家还有多远?”
   嫂子说:“从岔路口算起,有十多公里。”
   见我惊讶的样子,她接着说:“我们这不算最远的,前边山里有个村到大路要二十多公里呢。”
   略微停顿了一下,她又说道:“现在好多了,都是水泥路了,以前是非常难走的泥巴路,泥巴路你走过吗?”
   这最后一问,简直是拷问灵魂之问。我这半生,不能说没有走过泥巴路,但走十公里的泥巴路,而且是一种生活常态,我断然没有这样的经历。我在“江山文学网”上经常会读到文友的散文,他们在文中讲述如何克服困难、走出大山的经历。我能理解他们的不易,却没有想到走出大山的路,竟然如此遥远。我仿佛听到南宋谢灵运的吟诵:“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登上戍石鼓山》)
   行车这么长的时间,加上路途颠簸,我忽然有了尿意,便随口问道有厕所吗?嫂子笑着说,要么忍着,到我们村里方便,要么就感受一下山里的“野厕”。我还是选择忍耐,转过一个山脚,迎面是一座石牌坊,上书“楂子林”,他们终于到家了,那个在县城里出生的宝宝也别无选择地回到大山深处。
   一处山洼里,白墙蓝瓦的屋子错落其间。房子都是统一的样式,崭新明亮,显然是政府规划修建的,过去的茅草房、垛木房早已无影无踪了。目测一下,估计有几十户人家。其实,“楂子林”不是村的建制,应该是村民小组一类的,这片藏匿于群山之中的洼地隶属于盈江县勐弄乡勐典村。我们随着他们走进院子里,为的是用下他们家的厕所,免去“野厕”的尴尬。几间房子是兄弟两家与父母一同生活的地方,一个光着屁股的小男孩从屋子里跑出来。这个小孩是嫂子的儿子,只有两岁,扑闪一对大眼睛很可爱,可能是因为妈妈没在家,爸爸不够上心,整得像个小泥人似的。他们一家人团圆了,我们也就告辞了,今夜山里会传出一阵阵新生儿的啼哭,注定要打破山野的空寂。
   张师傅说,从现在开始就是你俩游山玩水的时间了。可是,我们还有许多问题要问,比如山里孩子如何接受教育,山里能不能收到快件,会不会整体搬迁到县城里……张师傅一一回答,孩子们上学离家比较远,需要住校,快件只能送到“大寨”那里,送不到村里,至于搬迁,上千年的传统习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想想也是,我在瑞丽市勐秀山深处的户瓦山寨里,曾经问过一对老年夫妇,怎么不到县城里儿女家住?他们说,喜欢住在山上。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依照适者生存的说法,可能我们觉得住在城市里生活方便舒适,而山里人更喜欢深山的自在和云端上的日子。
   回放历史,傈僳族几乎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里,隐匿于深山峡谷中,鲜为人知,与世隔绝。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昔日贫穷、落后的傈僳族人民开启了新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山色景致常在,却换了天地。
   汽车从“渣子林”驶出,走的是另一条路,一路爬坡。抬头看见大团大团的云朵浮动在山巅,白云依恋着大山,大山凝望着白云。忽然想起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过去我一直理解这首诗,体现着空灵和唯美的意境,甚至幻想自己能在白云生处过着神仙般的日子。现在看,我完全误读了这首诗。
   白云生处的人家,不单单是唯美的意境,还有千百年来的艰辛困顿、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现实。每一个人都无法选择出生在繁华都市,还是白云生处,就像那个刚刚出生的宝宝一样。但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或在白云生处不懈努力,或是走出大山闯荡打拼。我坚信,在一个和谐共生的国度里,山里人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张师傅说,诗蜜娃底到了。远望,眼前竟恍如仙境。
  
   原创首发,2024年10月30日写于云南德宏陇川县,题图拍摄于“楂子林”村。

共 40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意蕴深厚的散文。初看到文题,不由得脑海中浮现出那首著名的唐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确,作者用“白云生处”作为题目,就是在文中渲染出一份诗意的氛围。不仅于此,作者更是将“白云生处”的喻意做了进一步的情感升华。作者采用游记的写作方式,用所见所闻作为铺垫,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一份山里人的坚韧、豁达和阳光的性情和品格。就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视野,走进云南德宏州盈江县的群山之中,感受那里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和傈僳族山民的热情与淳朴。在文章开篇,作者通过与县城客运一位姓张的女司机商议租车去诗蜜娃底游玩,从而拉开了这次旅行的序幕。本来以为这次只有作者夫妻和司机三个人的旅程,却因为加入了一个刚生小孩的女人和她的家人而让旅途充满欢乐和趣味。那位嫂子是个开朗活泼的傈僳族妇女,一路上为作者夫妇介绍了许多沿途风光和具有当地特色的草果等植物。当车子到达嫂子一家所在的“渣子岭”村,还请作者走进自家院子小憩休息。这座隐匿于深山峡谷中的小山村,也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里房子都是统一的样式,显示出崭新明亮的新农村风貌,而且村里孩子们也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正因为有了政府的关怀,再加上傈僳族人民的勤劳拼搏,他们的生活已经改天换地。白云生处的人家早已摆脱了昔日贫穷和落后,并且还在向更加富裕的生活昂首迈进。见此情景,作者心生感慨之情,由衷抒发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或在白云生处不懈努力,或是走出大山闯荡打拼。我坚信,在一个和谐共生的国度里,山里人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心语,既鲜明揭示了文章主题,也表达了对大山之中傈僳族人民如今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入今,白云生处,已经不只有如诗如画的美景,还有过上富裕生活的山里人家。这篇散文情感丰富,结构完整,运笔自然,笔锋淳朴,既有山川景致的细腻描写,又有人物语言的生动刻画,再加上古诗文的巧妙借用,有力提升了散文的韵味性和艺术性。文尾的抒情,更是突出了主题,深深打动读者,并唤起情感的共鸣。拜读学习散文佳作,倾情推荐文友共赏,感谢作者赐稿,期待更多佳作继续精彩呈现!【编辑:蓝天之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01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10-30 22:07:39
  欣赏拜读小猪她爸老师优美的散文佳作。本文情感真挚、意蕴深厚、富有共鸣,非常值得细细品读。问好秋安文琪,期待佳作继续呈现!遥祝老师文思泉涌,创编快乐,继续在宁静社团展现您的风采!
回复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0-31 09:23:22
  谢谢蓝天之下老师鼓励,祝好。
2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10-31 08:36:28
  这篇游记与老师以往的文章大为不同,主要写人而非景。巧妙的借用杜牧的诗,白云生处有人家,为读者展现了现代的山村和山里人的新面貌,并寄予了美好的希望。本文选材新颖,引人入胜,立意更高,以情感人。行旅见闻,感染读者,好文佳作,欣赏学习。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回复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0-31 09:26:40
  非常高兴北方雪飘飘老师到访,对小文给予鼓励和支持。路途遇见的小事,但当时真的令我惊讶,怎么还能住在这样的大山深处?真的是白云生处有人家,现在电脑版上的照片就是渣子岭的真实照片,我拍摄的。有感而发,遂成一篇小文。祝好。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0-31 09:22:32
  非常感谢蓝天之下老师精心编按,老师辛苦了。老师的编按对小文解读到位、评价很高,使小文大为增色。谢谢。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1-02 21:16:26
  恭喜佳作摘精!祝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1-03 09:37:41
  谢谢纪昀清老师到访留墨点评,祝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