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激情】说说泰卦(随笔)
几年前吧,有一段时间,时不时会看老友陈君的QQ空间,也时常会评论一番。由于是老朋友,所以玩笑甚至抬杠也就免不了。记得一次,他说了古人“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的话,那天刚好也有空,我就和他抬起了杠。抬杠么,主打的就是专门找对自己有利的话说。最后到底争论了一个什么结果,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就如同我现在都不记得他是主张“尊左”还是“尊右”。
而关于这个话题,有记录的应该是《道德经》,其中有这样的话:“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接着还有“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他的意思是要是平常的日子,左为贵;但在军队或者丧事时,右为贵。比如刘备是“左将军”,那说明他尽管也是将军,但不过是“偏将军”。但我们也在诗文中经常读到“左迁”,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表示的却是贬官。大概也由于这个原因,当时的我就很有底气和老友抬杠,因为无论他主张“尚左”还是“尚右”,我都可以很充分地和他理论。
那古人到底是“尚左”还是“尚右”呢?当然是“尚左”。尽管《道德经》有可能是战国时的作品,但也比汉朝人的记载早,而其中的“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也可以从《左传》的记载得到证明。那“左迁”又是怎么回事呢?“左迁”最早出现在《汉书·周昌传》里,唐人颜师古在注释时说:“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他的意思是在汉朝,人们尚右,所以贬官被称为“左迁”。现在想来,颜师古的注释应该是有问题的。老子说“君子居则贵左”,是说“君子”本人的“左”。而所谓的“左迁”是臣子自己的角度,也就是他们说这话时是站在“君子”对面的。面对面的君臣,君的左边就是臣的右边,对于臣来说的“朝左移”就是在君主角度的“朝右移”。周昌是臣子,所以对他来说“左迁”就是朝皇帝的右边移动了,也就是地位低了,贬官了。颜师古应该是没转过这个弯,所以他才说汉朝人“尚右”。
当然,老子又说了这事不是绝对的,“凶事”就“尚右”,比如他提到的战争,还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丧礼”,在古人应该也是把尊位设在右边的。古人这种对于不同场合的不同礼仪,往往会造成思维相对固化的后人的混乱。比如春联,上联贴在门右边,下联在左边。有些人会说这不是尚右吗?其实对联是给来的人看的,不是给门里的人看的,所以门的右边就是来人的左边。春联、喜联都这么贴,但挽联呢,当然刚好相反。不过,现实中,这么讲究的已经很少了,只是在古书中能看到类似的情况。再比如算卦时的三枚钱成卦法,正常情况下,我们都知道正面为阳,背面为阴。可在画卦时,三个正面却记为“老阴”,三个背面才记为“老阳”,这又是为什么呢?《说卦传》给出了解释:“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从过去到现在,也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是顺的,正面就是阳,背面就是阴;而要知道未来,未来是“逆”的,方向当然是相反的,也就是这种情况下,一切就该和正常相反。算卦当然是算未来,所以在《周易》系统中,要“逆”,也就是正面是阴,背面是阳。这理论基础和老子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一致的。以前的我不懂这个道理,现在知道,古人的观念其实很朴素,比如善恶,《周易·系词》里的“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因刘备改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非为”教育儿子而流行。正常情况下,事情做了总比不做好。但这只适用于善事、正常事;要是不正常的事、恶事呢?当然就不该做。这种不同情况下采用标准的不同,“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我们古代的哲人们却把它提炼出来,把它应用于生活中的所有场景。现在的我们要是掌握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古人,而要是不掌握那你理解的古人其实仅仅只是你以为的古人。
《周易》在好多地方都表现着这种“灵活性”。比如《说卦》中的“阳卦多阴,阴卦多阳”,规矩是这么定的,但它的适用性却仅限于“震、艮、离、坎、兑、巽”六卦,而不适用于“乾、坤”两卦,因为从来没人会以为乾卦是阴卦,坤卦是阳卦。这种看上去通用但只适用于其中的大多数的情况。也是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用现在话说就是“凡事都有例外”或者“凡事没有绝对”。理解了这种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好多说法。
比如很早就知道的一个成语“否极泰来”,初开始在看到丕卦时我觉得很奇怪,按我当时的想法,丕卦的“象”不是很合理吗?该在上面的天,在上面;该在下面的地,在下面。这不是各安其位吗?怎么这卦反而不好呢?但“彖”给了我一个解释,说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确实该在上面的天在上面,该在下面的地在下面,可这结果就是上不知下,下不达上,也就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中央不知道民间的疾苦,民间的疾苦不能传导到中央,历史上,这种情况出现后就有了所谓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无邦”不是国家没有了,是由于战争而使国家不像国家。暗地里阴谋诡计,表面上正大光明,“内阴而外阳”;内部老百姓生活困苦,对外打肿脸充胖子,“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谁都懂,就不需要说明了。“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也是从卦象说的,阴爻在下位,有朝上发展的趋势;而阳爻在上位,属于逐渐消退的位置。从这个角度看,确实该卦不好,那它的反卦泰卦自然就是好的卦,“否极泰来”也就很自然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泰卦。
泰卦的“《彖》曰”就是把丕卦的卦辞反了一遍:“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看到这个卦辞,我想到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如何解卦的事。一个人因父亲病重去算卦,卦象就是泰卦。年轻的解卦人说:“你父亲的病会好起来,否极泰来么。”算卦人走了,老卦师对年轻的解卦人说,“你解这个卦有问题。他算的是病,怎么能象一般的事?卦辞说‘小往大来’,应该是病更加严重啊。更何况,泰卦卦象是什么呢?上坤,有土象;下乾,是天,也象一家之主。那人的父亲当然是他们的一家之主。主人在土内,这不是死象吗?”年轻的解卦人不服气,但不久就听说那人的父亲去世了。这当然是故事,真实性很难说。但可以说明解卦也和任何事一样,在我们民族传统看来能灵活应对才是智慧。下面我们来看看爻辞。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这是我的句读。“茅”,茅草,多年生植物。“茹”,熟悉的是成语“含辛茹苦”,“茹”的本义是“喂牛马”,“汇”的本义是盛东西的器具。按这些意思,这句应该是说拔草装在框里喂牛马。或许是古人觉得这样的意思不高雅,那个年轻的王弼给出了“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后来的学者承袭他的意思,把“茹”理解成茅草的根,这样整句的意思就成了:拔茅草拔出了它长长的根。这样也就有了成语“拔毛连茹”。尽管小时候割猪草,确实也曾碰上过一些野草,挖出它的根,朝外拔,会拔出好长的一堆,其中有细的,也有很粗很壮的;会牵扯到一大块地方。当然没有一次能拔出全部的,往往在中间就断了,有很多的汁液流出来。但就“茹”而言,在王弼之前是根本就没有“植物根”这个意思的,可他这么理解了,后人也这样相信并了,“植物根”的意思也就不得不有了。这也是文化的特色,就算明明是错的,只要流行开来,那也只能将错就错。回到这句的解释,我是觉得把它理解成“根”有些牵强,拔到草粗壮的根,有什么吉祥的呢?联系到它的“判词”,“征吉”,出征,吉。以及“象”的解释“拔茅征吉,志在外也”,志在外,就是有对外征伐的志向。我更倾向于认为它就是在说拔草喂牛马,牛马肥壮了,当然更适合出征。而拔到野草的根,和出征有什么关系呢?当然,非要解释成茅草粗壮的根,那就是根要是粗壮了,上面的草就能长得很茂盛,“根深叶茂”么。或者可以说成是你有了很好的基础,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内部足够强大了,再去攻打别人,才会有好结果;等等等等,似乎也能说得通。而这个世界,只要你想说,大风都能把井吹到墙外,更何况其它的呢。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这一句我自己理解起来困难,尤其是“包荒”,看了看解释,通行的说法是:包容八荒。总觉得有些牵强,要真是这样,和下句什么关系呢?“冯河”是不借助于工具、徒步过河,应该是没异义的。“遐”指远方,“陟遐自迩”是成语,想到远方就从近处开始。“不遐遗”,到远方也不会迷路。“朋亡”,一般解释说是失去了朋友,并把接下来的“得尚于中行”理解成:让中正的行为准则发扬光大。这样就有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人生启示:由于行得正,尽管失去了一些朋友,却让更多的人得到了好处。我生在平原,下大雨的时候,只要低的地方就会成为小溪流;但没有很深的沟,所以也就没有很深的河,雨水会在地面上随意地向低洼处流去。所以这句我的理解,“包”是“苞”,是草木覆盖的意思,“包荒”就是草木覆盖的空阔原野,其上有河流,但都不深,可以赤足过去,由于能看到目标,所以走再远也不会迷失。“朋亡”也不是失去朋友,而是没有了朋友的帮助;“得尚于中行”是由于开阔,所以目标就能看到。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这句很有意思,自从孔颖达解释成“是初始平者,必将有险陂也;初始往者,必将有反复也。无有平而不陂,无有往而不复者”后,基本上都理解成:不会有没有坡的平路,不会有去了不回来的人。前面一句似乎没问题,而后面一句其实是说不通的。人有旦夕祸福,去了回不来的应该也不少。所以我的理解是:没有平路就不会有陡坡,没有出去就不会有回来。而后面的“艰”,《说文》说是“土难治也”,那按照前面的逻辑,土既然难治,那就有容易的时候,所以只要坚持就会有好结果(贞无咎),具体结果就是“于食有福”,食物是能满足的。“勿恤其孚”,应该就是不要担心(勿恤),这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其孚)。前两句是给出了一个常识,后面根据这个常识推衍出了将来的事,现在“艰”,但“无福于食不艰”。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翩翩”,程颐给出的解释是“疾飞之貌”,朱熹简化了一下,成了“飞貌”,也就是飞行的样子。而《象》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也就是“翩翩”是言不符实的意思。在《诗经》中确实也有这种情况,象“缉缉翩翩,谋欲譖人”(《诗·小雅·巷伯》),有学者就认为这里的“翩翩即諞諞之假借”,而“谝”,最常见的当然是“谝闲传”,有言过其实、随便乱说的意思。这里我也觉得应该是“谝”的假借。说得好听,自己过不好是由于邻居,自己不遵守规矩是为了坚持信用(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这样的表达,是不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败家婆娘”是自己没本事的男人们的常用语吧?而贪官们的“看到我周围的朋友,水平不如我,但都比我有用钱,心里不平衡,所以就收了别人的钱。”熟悉吧?“不廉以其朋”,其原理不就是“不富以其邻”吗?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据说“帝乙”是殷纣王的父亲,“归妹”是把妹妹嫁出去。古人把女子出嫁称为“归”,意思是回到她自己本来的地方。现在仍旧在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意思是一致的。据说帝乙的妹妹嫁给了周文王的父亲,也就是周文王和殷纣王是姑表兄弟。“祉”古人的解释有说福的,也有说禄的,本意应该是“福”。娶了御妹么,当然就是得到了福,而且还是最大的好事(元吉),毕竟“中状元,成驸马”是所有传统读书人的梦。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城”现在大家的概念和古人是不一样的。古人的“城”多数是军事设施,一般指那道墙。古人的城墙一般也是就地取材,挖边上的土夯实成墙。城形成了,也就在城外边形成了一道深沟。这条沟要是没水就叫“隍”。这就是《说文》说的“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有水,我们现在熟悉的叫法是护城河。“城复于隍”就是城墙倒在了隍里面。防护设施毁了,当然不适合打仗(勿用师)。“邑”在《周易》时代,有国都的意思,也有“民人集中居住地方”的意思。“自邑告命”,来自京都的命令,他们也应该是告诉不要再进行无意义的抵抗了。“贞”,坚贞,仍旧相信自己,按自己的思路做事;“吝”,有小麻烦。这句“象”的解释很有意思,是“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大体上可以解释成:本该在上的被抛到了比众人还低,是命运乱了啊!是一种感慨,也应该是当时确实存在过的一些事情的实录。《周易》到底是啥时成书的,我不清楚,但比《左传》早,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左传》特别喜欢引用《周易》的卦辞来解释书中的一些事。而《左传》里,战争尤其是各诸侯国间的战争,没有战国及其后残忍,不存在随便占领土地和大规模的杀戮。我想,要是真实的历史确实是这样,这句卦辞应该相对好理解一些。城墙被攻破了,那么就不要再抵抗了;把情况报告给君主及国民。非要坚持抵抗,反倒有麻烦。
以上是我对泰卦爻辞的理解。当然在读该卦的过程中,我也看了看古今各类人对该卦爻辞的解释。其中九二爻的解释,我觉得传统的解释比较有意思。爻辞说是:包容广远,能徒步过河,不因遥远而有所遗失。没有朋党,中正行进受崇尚。这些意思是爻辞结合卦象而来的,第一句,包容广远,他们的解释是本爻为九二,是内卦的中位,有“天”象,天地当然就包容广远。尽管感觉有些牵强,但牵强的可爱。其实,不如就说九二尽管不在天上很高的位置,但在田野之上应该一点问题没有,“见龙在野”么。“徒步过河”的解释是非常具有启示性的。它从本爻开始往上数三位(九二、九三、六四),得到兑卦,“兑为泽”,有水象;抛开本爻朝上数(九三、六四、六五),成震卦,“震为足”。这样徒步过河就出来了。好多人读到这里得到的启示一定是原来可以这样解卦。我在多年前也是这种想法。现在我的启示是好多所谓的学问,尤其是所谓的人文学科的玩意,号称是经典什么的,说穿了不过就是这样组合出来的东西。回到本卦的解释,九二为阳爻,而六四开始是阴爻,对于阳爻来说,阴爻是朋友,但随着发展,本卦的阴爻在逐步消退,所以有“朋亡”之象。而“朋亡”表面上是说失去了朋友,其实际内涵却是不立朋党,大公无私。为什么呢?因为本爻会继续朝上发展,会到最高贵的五位,成为“九五之尊”,原因就是“得尚于中行”。
好多受过西方教育的人都说国人少有系统性的学问,其实读读传统甚至现在各种人解释的《周易》或者其它的什么经典,只要是多少能看的,每个里面都隐含着系统。现在的我尽管不太看重这些玩意,但只要那些人是真正付出了辛苦劳作的,我都尊重,一如我尊重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的著作。西崽或者遗老们或许会愤慨,但我却很真诚地提醒他们,无论说什么,无论面对谁,都请你先作为一个人站起来。要是在有些人(无论是活人还是死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前你只能跪着,那么请闭嘴。原因很简单,除了奴才,那个正常人会无聊到去注意奴才们说的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