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花开花又落,何处寻梁祝(散文)
一
当秋风轻柔地拂过宜兴的群山,大自然的神笔瞬间便勾勒出一幅绚丽的画卷。我漫步在宜兴的山间小道,心中满是心旷神怡的舒畅,仿佛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了这秋的怀抱之中。
远处的山峦在秋色的晕染下,好似一群身披五彩铠甲的巨人。那起伏的轮廓恰似大地的脊梁,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传奇。
宜兴的张公洞西侧不远处,有一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墓静静伫立。这里四周翠竹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恰似无数绿色的精灵在低吟着古老的爱情歌谣,那声音清脆悦耳,萦绕在耳畔,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凄美动人的爱情往事。
紫色的乌桕树如同梦幻的使者,那深浅不一的紫色叶子,有的如深邃神秘的紫宝石,有的则似淡雅娇羞的丁香花,散发着一种温婉柔和的气息。火红的枫叶宛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热烈而奔放,飘落的枫叶恰似一只只舞动的蝴蝶,轻盈地在空中打着旋儿,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绚丽的红毯,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片土地准备的华丽盛装。
一丛丛野菊在山间古道上绽放着笑脸,黄色的、白色的花朵,淡雅而清新。它们如同散落在山间的繁星,虽不似牡丹般娇艳夺目,也不若玫瑰般浓烈奔放,但却以自己独特的淡雅之美,为这秋日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宛如在这画卷上点染了几笔清新的色调。
墓旁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溪水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轻盈地穿梭于这片山林之间。溪水撞击在石头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那声音好似一串串灵动的音符,奏响着一曲美妙的乐章,仿佛在诉说着梁祝那永恒不变的爱情故事。
沿着溪边漫步,能看到溪边的石头上布满了青苔,那青苔鲜绿欲滴,像是给石头穿上了一层绒绒的绿衣,透着一股静谧的气息,仿佛这些石头也在这秋日的氛围中沉醉,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安然。溪边还生长着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它们随着水流轻轻摇曳,仿佛是一群身着绿裙的舞者,在为这流淌的溪水伴舞,身姿婀娜,轻盈曼妙。
偶尔,会有一两只蜻蜓轻盈地掠过水面,点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那瞬间的灵动,带着几分诗意与浪漫。再看那溪边的泥地上,还留有一些小动物的足迹,或许是野兔在清晨来此饮水时留下的,又或是松鼠在溪边嬉戏后匆匆跑过的脚印,这些小小的印记,仿佛是这片土地上的秘密符号,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故事,宛如一部无声的史书,记录着这里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
在宜兴的民间传说中,梁祝的爱情如同一朵盛开在山间的绝美花朵,芬芳而美丽。
二
传说祝英台女扮男装,化名祝九郎,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如同一只勇敢的飞鸟,踏上了前往宜兴张公洞的求学路。彼时的梁山伯,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听闻张公洞有贤师讲学,便也慕名而来。
他们初次相遇在张公洞外的那片竹林旁。当时,梁山伯正手持书卷,专注地诵读着,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一幅儒雅的剪影,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祝英台则身着男装,背着行囊,英姿飒爽地走来,步伐坚定而轻盈。两人目光交汇的瞬间,恰似两道明亮的闪电,在空气中碰撞出火花。就这样,他们结伴走进张公洞,开启了同窗生涯。
在洞中的日子里,他们在烛光下共读诗书,那微弱的烛光在洞壁上摇曳,映出他们认真的脸庞,照亮了彼此求知的道路。梁山伯才思敏捷,每每对书中的经典解读都能让祝英台心生敬佩;而祝英台心思细腻,总能从不同角度提出独到的见解,也让梁山伯刮目相看。他们常常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争论过后,又会相视一笑,友谊在这一来一往的探讨中愈发深厚。
山间的小溪边,更是留下了他们无数嬉戏玩耍的身影。梁山伯会调皮地用溪水溅祝英台,祝英台则笑着回击,一时间,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之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欢乐。有时,他们还会在溪边的石头上比赛打水漂,祝英台那看似柔弱的手臂,竟也能让石子在水面上跳跃好几下,惹得梁山伯连连称赞,那飞起的石子仿佛是一只只跳跃的小青蛙,在水面上欢快地蹦跶着。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祝英台被家人逼迫出嫁时,她心中的痛苦如同秋风中的落叶,飘零无依,宛如一只迷失在暴风雨中的小鸟,孤独而无助。那一日,祝英台得知家人已为她定下婚约,要将她许配给马家公子。她呆坐在自己的闺房里,望着窗外熟悉的庭院,回忆着与梁山伯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一颗颗滚落下来,打湿了她的衣衫。她想起在张公洞求学时,与梁山伯一起度过的那些快乐时光,想起他们在烛光下的认真模样,想起在溪边嬉戏的欢声笑语,如今这一切都将化为泡影,她怎能不心痛?那心痛的感觉仿佛是一把锐利的剑,直直地刺进她的心底,让她痛彻心扉。
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她不小心在溪边滑倒,差点跌入水中,梁山伯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她。那一刻,两人的手紧紧相握,祝英台的脸微微泛红,宛如一朵盛开在春日里的娇羞桃花,散发着淡淡的红晕。梁山伯也不禁有些心慌意乱,他的心仿佛是一只受惊的小鹿,在胸腔里慌乱地跳动着。他们四目相对,时间仿佛在那一刻静止,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彼此的眼神传递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那眼神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紧紧地系在一起。虽然他们当时并未明确这份情感究竟是什么,但那种微妙的感觉却深深地埋在了他们的心底,宛如一颗沉睡的种子,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发芽开花。
那一日,三年苦读,终于学业有成。她在张公洞前与他道别,多情的梁山伯竟然沿着弯弯山阴路,与她携手,十八里相送。她羞答答地告诉梁兄,她家里有个小九妹,等着梁兄来娶,暗暗许下终身。
可谁知,不等梁兄上门,爹爹却将她许配给了俗不可耐的邻村马公子。当祝英台得知家人要将她许配他人时,她曾在张公洞后的那片幽静竹林里暗自垂泪。月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在她身上,斑驳的光影如同她破碎的心,宛如一面破碎的镜子,再也无法映照出完整的世界。她望着洞的方向,回忆着与梁山伯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无奈与不舍,那感觉仿佛是被囚在笼中的鸟儿,望着外面自由的天空,却无法挣脱束缚。
而梁山伯,在得知祝英台即将嫁人后,更是茶饭不思,日渐憔悴,他仿佛是一棵失去了阳光雨露的枯树,渐渐枯萎,生命的活力在一点点消逝。他常常独自来到他们曾一起读书的山洞,坐在那熟悉的石凳上,仿佛还能看到祝英台的身影,听到她的欢声笑语,可如今,一切都将化为泡影,那份绝望,如同这山洞里的黑暗,深沉而无尽,恰似一个无底的黑洞,吞噬了他的灵魂。
她伤心地绕道来到曾经与梁山伯一起走过的地方,来到那座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张公洞前,默默祭奠。她身着素衣,神色哀伤,缓缓走进洞中,犹如一位孤独的行者,踏入了一片充满回忆却又无比凄凉的世界。洞里的一切依旧,只是少了梁山伯的身影,那空荡荡的感觉仿佛是一片荒芜的沙漠,让人感到无比的孤寂与失落。她在他们曾经共读诗书的地方停下脚步,轻轻抚摸着那熟悉的石凳,仿佛还能感受到梁山伯的温度,那石凳好似还留存着梁山伯的气息,是她在这孤寂世界里唯一的慰藉。她拿出准备好的祭品,摆在地上,眼中噙着泪水,默默诉说着心中的思念与不舍,那眼神仿佛是一湾深邃的湖水,蕴含着无尽的深情与哀怨。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阴沉下来,仿佛是上天也感受到了她的悲痛,要为她的哀伤而变色。狂风呼啸着卷过山谷,吹得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一群愤怒的野兽在咆哮,又仿佛是大自然在为她的悲伤而哀号。紧接着,风雨雷电大作,电闪雷鸣之间,梁兄的坟墓竟突然爆裂开来,一道奇异的光芒从坟中射出,那光芒宛如一道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神秘而诱人。祝英台望着那光芒,心中似有所感,她没有丝毫犹豫,翩然跃入坟中,如同一只义无反顾的飞蛾,扑向那神秘的光芒。随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坟内,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他们就像两朵挣脱了尘世束缚的彩云,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飘荡,用那轻盈的身姿续写着他们的爱情传奇。
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宜兴这片土地上永恒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痴情男女勇敢地追求真爱。每一次讲述这个故事,都仿佛能看到他们在这片山林间穿梭的身影,听到他们那饱含深情的话语,感受到他们爱情的炽热与无奈,就像每次聆听一首动人心弦的老歌,总能唤起内心深处那份对真爱的向往与感动。
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如同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那旋律宛如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流,穿越时空,润泽着每一个听闻者的心田。各地关于他们的传说和古迹,更是为这个美丽的故事增添了无数神秘的色彩,仿佛是为这幅爱情画卷上添上了一笔笔神秘而诱人的色彩。
在山东嘉祥县,有祝英台墓。清代乾嘉时著名经学家焦循曾经亲眼见到祝英台墓的碣石拓片,那古老的拓片仿佛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宛如一本古老的史书,让人能触摸到那段遥远的爱情;仿佛是透过历史的迷雾,窥探到了那个时代的爱情模样。焦循在《剧说》中说:“乾隆乙卯(1795年),余在山左,学使阮公(即阮元)修山左《金石志》,州县各以碑本来。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那片墓地上,墓的轮廓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显得既庄重又神秘,仿佛是一座被时光加冕的神秘殿堂,静静地矗立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一种令人敬畏的气息。
河北林镇的梁祝墓葬,见于南宋遗民刘一清所撰《钱塘遗事》,这是一部历史笔记。可见梁祝故事其来久远,虽只是在古籍中惊鸿一瞥的记载,但却为梁祝的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那里或许有着古老的城墙,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仿佛是一位沧桑的守望者,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揭开那段神秘爱情的面纱。想象着在那古老的城墙下,曾经是否有梁祝的身影悄然走过,他们的爱情是否也曾在这里留下过一丝痕迹。
河北林镇周边的村落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妇人,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路过那片疑似梁祝墓葬的地方。她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那笛声仿佛从地底下传来,婉转哀怨,如泣如诉,宛如一位孤独的歌者在黑暗中倾诉着心中的悲苦。老妇人吓得不敢动弹,等回过神来,那笛声已经消失了。从那以后,每当有人提起梁祝的故事,她就会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段奇特的经历,让这个地方关于梁祝的故事更加神秘莫测,仿佛是在原本就神秘的故事上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愈发好奇那背后隐藏的真相。
扬州的高土,民间亦呼为祝英台坟,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隋炀帝墓。历史的迷雾笼罩着这片土地,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那高土所在之处,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似乎在争论着这片土地究竟属于谁。是祝英台那凄美爱情的安息之所,还是隋炀帝曾经辉煌却又饱受争议的葬身之地呢?那树木仿佛是一群好奇的旁观者,在一旁议论纷纷,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神秘而热闹的氛围。清代著名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上说:“今吴中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
扬州当地有个传说,曾经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在一个雨夜路过那高土附近。他看到一个身着白衣的女子,在雨中独自徘徊,神情哀伤,宛如一位迷失在尘世中的幽灵,孤独而无助。书生心生怜悯,便上前询问,那女子却只是默默流泪,并不答话。当书生再想追问时,一道闪电划过,女子竟消失不见了。书生惊恐万分,后来才听说那高土可能是祝英台坟,他不禁猜测,自己那晚遇到的女子,会不会就是祝英台的冤魂?这个传说在扬州城不胫而走,使得那高土的神秘色彩愈发浓重,仿佛是在那原本就神秘的高土上又笼罩上了一层更浓的迷雾,让人愈发难以看清其真实面貌。
浙江宁波也有梁祝墓。嘉庆元年(1796年)焦循到宁波,“闻其地亦有祝英台墓,载于志书者,详者事云:‘梁山伯、祝英台墓,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后,旧称义妇冢’”。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个地方除有梁祝墓之外,还有梁山伯庙。鄞县乡间还流传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里到一到”的俗语,庙中香火还很盛。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了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宁波的传说中,梁山伯是晋县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
宁波的百姓们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每年的七夕之夜,会有许多年轻的情侣来到梁祝墓前,他们手牵手,在墓前许下爱情的誓言。据说,在那个夜晚,若是心诚,便能看到两只蝴蝶在墓的上空翩翩起舞,那蝴蝶的翅膀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仿佛是梁祝的灵魂在为这些情侣们祝福,宛如两位来自天界的天使,为人间的爱情洒下祝福的光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宁波当地关于梁祝的独特景观,也为这段爱情故事增添了一抹浪漫而美好的氛围。
读二哥的文,能长不少知识,学习了!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