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久违的留言本
前几天,人称“梁老板”的老同学梁红光热情宴请我们,大家相聚在“张钵仕”土菜馆饕餮了一顿。席间,老梁的豪爽好客挥洒得淋漓尽致。我第一次见识了他的“闷倒驴”白酒,装在一个扁扁的金属壶里,据他说是63度!这玩意当场就把我吓得不轻。我还是在上大学时喝过“金门高粱”,65度,印象中是“如鲠在喉”,很难吞下去!几十年后的今天要喝这63度的酒,就是“吞吞吐吐”也勉为其难呀!但是老梁是不管那么多的,不喝就是“不给面子”。问题是我给了面子,恐怕就伤了里子呢。结果,“闷倒驴”是喝掉了,没人倒下,说起来也容易理解:我们都是人,可不是“驴”啊。
言归正传。我们同桌的都是熟人,只有一个似乎不怎么眼熟,我想不起来,对方也没搭讪。后来好兄弟“炳拐子”过来问我是不是认识,我只好老实说“不记得了”。“炳拐子”大为诧异:同班啊,怎么不认识?我搜索枯肠也没想起来,只能直接请教其尊姓大名。当对方说出“钟新民”三个字后,我的思绪立马回到了初中,他是我很要好的同学啊,他父亲教书,家在中县坪。整整52年没见面,难怪不记得了。半个多世纪的空白,不是一下子能填补的。毛主席写过“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分别还不止38年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漫长而疏远,突然一下子拉得很近很近。
更突然的惊喜来自钟新民竟然保存着我们班初中毕业的留言本!本来大家都有的,却因为时间的消逝而悄悄销声匿迹,不知下落了。这可是全班的一个孤本,堪称“文物”,应该好好珍藏。钟新民说,他是因为初中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无法谋面,心中念念不忘,只好不时拿出留言本翻翻,回忆一下同窗共读的美好时光。听着他娓娓道来,我的心痉挛了,这是多好的同学,多深的情谊,够让人刻骨铭心的了!
端详着面前这本留言本,我涌现出一股“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激昂情怀……
留言本里共有36位同学挥毫留言。他们是:周青云、欧阳治中、余重民、黄继承、周务林、孔领华、余发根、邓仁滔、梁红光、许君怀、周兴旦、李梯仁、颜映霞、余乐成、张映秋、张栋秋、孔一平、周建平、单琪芳、董焕远、董熙儒(希如)、余湘如、余细文、黄家兴、丁望成、李琪容、余纵娥、李炳秋、管权良、黄影薇、刘靖珍、余成若、刘刁雄、吴雄辉、邓永青以及钟新民自己。还有2位老师尹庆华、李焕农参加。张栋秋、孔领华各写了2篇留言,是看到钟新民的本子还剩下纸张不忍心闲置,还是要在他本子上练练书法?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张栋秋、李炳秋、余乐成则在留言本上秀了一下毛笔书法。李焕农老师录了一句毛主席名言和一段王杰日记共勉,尹庆华老师比较有意思,他不是称钟新民“同学”而是“同志”,这明显比其他同学提高了一个档次,而且写的不是祝愿的话,而是自我批评:“我的骄傲思想是比较严重的,但是我俩都有这样的缺点。让我们好好的学习毛主席著作,永记主席的教导:‘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这样完了。在自己认真进行自我批评的时候,还不忘捎带着把新民同学也批评了。当然,新民也只好“乐而受之”。最后一篇是钟新民自己写的“小结式”留言:“战友们:你们的革命的友谊、难舍的感情、革命的希望、诚恳的帮助,我永远永远忘不了。我一定听党的话,毛主席的话,不辜负党和人民及战友的期望。再见,祝战友们永远革命永远前进。战友们在北京再会吧!”我注意到,不止一位同学提到“在北京再会”,是说以后大家都要干出成绩,到北京的群英会上相聚吧——我猜测,但没把握。
留言本第一页赫然在目的是“欧阳治中”,这个家住低坪、常带玉米、花生来校的“治妈”已经早早离开了。还有黄继承、张栋秋、周务林,都先后去了另一个世界,让我们想起他们就心痛、怅然……大家都叫周务林“务李子”,我们也不知道有何深意,只知道在社会上较长时间他都不顺心,后来峰回路转,顺了,却不料身染沉疴,病病歪歪的。前年同学们初中毕业50周年相聚,他也未能参加。当时要我写个东西,我思来想去,写了《向天再借五十年》,希望同学们都能健康长寿、经常聚首。叵料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没多久他就走了。呜呼!想起他,《红楼梦》那首“秋风词”油然浮现脑海:“秋风秋雨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心里是何等无助,何等凄惶!
留言本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那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拉开帷幕的年代。我们这帮懵懂孩童猝不及防迎上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就要初中毕业了,大家上高中、读大学的美梦一瞬间被撞得支离破碎!心有不甘却只能逆来顺受,过早地终结了自己的读书生涯。同学们的毕业留言里无不写到“阶级、革命、斗争、前进”之类打有时代烙印的词语。梁老板说:“我们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为党工作一辈子,一辈子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辈子用毛泽东思想”;颜映霞说:“在这奔赴战斗岗位的前夕,我有几句革命留言:手不离毛主席的书,口不离毛主席的话,心不离毛主席思想,做不离毛主席指示。永远、永远地跟着毛主席,永远、永远地干革命,永不变质,永不褪色。”炳拐子则照抄了周总理学习雷锋的题词“借花献佛”;漂亮的女同学单琪芳以其娟秀的字迹,抓紧作了指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共青团是青年争取进步的一个组织,你,作为一个共青团员,应该在同学中以身作则,去掉个人的骄傲思想,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密切联系群众,为了党,为了革命,为了人民,奋斗终身。”而我,写下的是这么一段让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我们相处已是三年,我们的革命友谊牢不可破,我们同是革命事业接班人,我们要永远革命、永不变质、永远前进!让我们共勉吧!牢牢记住你的最亲密的战友熙儒(希如)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要钟新民牢牢记住我,可只过了52年,我就差点记不住钟新民了!要是再过52年,还不把他忘得一干二净?惭愧呀!对不住你了,老同学!
一看到我当年这个名字“熙儒”,好几个同学马上犀利地指出:你现在可不是这个名字呀!什么时候改的?怎么改的?为什么要改?面对大家质疑,我在这里必须认真解释一次:我原来的名字确实是“熙儒”,虽然没有高人指点,是父母亲随口叫出来的,却也说得过去——熙是光明,儒是读书人,还有那么点意思。我从没想改名字。那是七几年吧,我在老家教民办,正好搞评法批儒,公社文办主任吴运辉在一次老师会上,作评法批儒的报告,讲到儒家,突然灵光闪现,突如其来地宣布“我们公社也有儒家的影响,董熙儒老师的名字就有一个‘儒’字,这就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嘛!”我当时实在控制不住,脱口而出,大声抗议:“吴校长,你这是牵强附会,怎么拿我的名字做阶级斗争的文章?我的名字是父母取的,不过是一个记号,跟评法批儒有什么关系?!好,我现在就把名字改了,改成希望的‘希’,如果的‘如’。我倒要看看今后我们还用不用这个‘儒’字,我们公社、学区还有没有儒家的流毒?!”我在会场犯上作乱,弄得吴主任尴尬万分,只好不了了之、草草收兵。从此我的名字就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话又说回来,钟新民同学这个珍藏版的初中毕业留言本,记录了我们这帮十五六岁的毛头小伙、青涩少女的纯真年代,“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激荡着我们无悔的青春。虽然下一步大家要怎么走,去哪里,干什么?——一切都茫然无知,但大家都认了。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埋三怨四,没有牢骚满腹、怪话连篇。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脚步蹒跚,跌跌撞撞,悲欢离合,茹苦含辛,逐步成长,终于造就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痕迹、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特殊群体“老三届”——“我们这一辈”!
我们这一辈——不容易!我们这一辈——要珍惜!我们都是年过七十的人了,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隔地近,隔天远,虽然都喜欢说“夕阳无限好”,可它下一句是“只是近黄昏”,颇有些无奈和惘然。我真希望我亲爱的同学们“向天再借五十年”,都能健康长寿,欢度晚年!
别了,早逝的青春;拥抱,幸福的晚年!
且行且珍惜,一路多保重,宝贵的明天!
附:打油诗一首
《向天再借五十年》
——写在初中毕业50周年之际
白云苍狗,韶华飞逝,
50年回眸,弹指一挥间,
今日再欢聚,
永别了青春,苍老了容颜。
曾记否?我们肩挑行李,踏进初中校园,
揭开了“背井离乡”、求知若渴的人生新篇,
在寝室打闹、在土砖教室读书、在程家大屋厅堂吃饭,
行迹匆匆,奔走在三者之间。
曾记否?我们晚自习四人小组,
搬桌、打煤油、擦灯盏,
分工明确,秩序井然,
围绕着那洁净的灯、如豆的光,是开心的脸。
曾记否?宛如昨天,我们享受相同的待遇,
每人一个陶钵,用石灰水写着自己的名字,
吃同样的菜,盛三两米饭;
用热水:洗脸一勺,洗脚两勺,洗澡四勺,习以为然。
男孩子总是免不了调皮一点,
你有没有去石膏矿偷过石膏,
晚自习时舞刀弄锯,心无旁骛制造“手枪”,
直到被值日老师突然袭击、人赃俱获、抓获归案?
曾记否?我们挥汗如雨,挑泥担沙,
建礼堂,修操场,平跑道;
书声琅琅,弦歌阵阵,总是你追我赶,
告别了顽习,攻上了书山。
那时的老师,心系学生,殚精竭虑,
不搞有偿补课,
认真教学,耐心辅导,
陪伴我们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健全。
那时的校园,和风习习,杨柳依依,
艳阳高照,笑语喧喧,
到处鸟语花香,和谐自然,
好一派春光无限。
那时的我们,青春年少,
心怀憧憬,向往明天,
读普高,上师范,努力登攀,
想象着前程似锦,风顺一帆……
没想到,风云突变,顿生狂澜,
文革运动,地覆天翻,
切断了我们的求学之路,
打碎了我们的青春梦圆。
没有举行毕业典礼,
没有照过毕业照片,
没有领到毕业证书,
同学们心情沉重走出校门,没说“再见”。
从此我们迫于生计,地北天南,
含辛茹苦,受尽熬煎,壮志未酬,棱角磨圆。
没有音信,只有梦引魂牵。
等到苦尽甘来,重新聚首,已是整整50年。
往事悠悠。50年后,有的老师已经驾鹤西去,
同学中也因“故”缺席了好几员。
我们痛感青春难再,
叹息兄弟们未能坚持到今天。
亲爱的同学们,
让我们举起杯,情满怀,
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缅怀我们逝去的美好时光,
珍藏各自走过的艰难五十年!
别忘了,我们是同学,
经历弥足珍贵,感情历久弥坚。
千万记得:
没事多联系,常回家看看!
让我们:一路多珍重,
向天再借五十年!
(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