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红楼趣谈之黛玉喝茶(随笔)
一
说黛玉喝茶,得从《红楼梦》小说的第三回说起。这一回是小说的一个大关节:借林黛玉初入贾府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一方面再现荣国府泼天的富贵和政治上的实力,另一方面引出本小说的几个重要人物及宝黛的初次见面。
小说就林黛玉入贾府做了前情的铺垫:
这黛玉尝听得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这一段话很重要,是《红楼梦》第三回的一个重要信息,主要交待林黛玉进贾府总的心理特征。在林黛玉的母亲那里,她便知道贾府的与众不同:是一个非常讲规矩和礼仪的大家族。其次再看贾府的三等仆人,已经不俗,——通过其母亲的教导和自己的亲眼所见,“这必将给仅有七八岁还没出过远门的女孩子一种心理的恐慌和压迫感。所以在林黛玉的心里体会是:此时得处处小心、时时在意。”
尤其在林黛玉见过邢夫人和王夫人后,并从荣禧堂回到贾母后房,此时贾府里正摆桌吃饭的场景:
“饭毕,各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家教女以惜福养身,每饭后必过片时方吃茶,不伤脾胃;今黛玉见这里许多规矩,不似家中,也只得随和些,接了茶。又有人捧过漱盂来,黛玉也漱了口,又盥手毕。然后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年,我和一个同事陪公司领导去一个大酒店会见客户,宴未开席前,服务员端出比碗稍大的一瓷缸茶水来。可能因同事实在渴了,二话没说,就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然后抬头,见领导把手伸进茶水里,浸了浸,再用纸巾把手擦拭干净,那同事见状,羞愧得面红耳赤,慌称小便,就再没有回席。
但看林黛玉却没有这样冒失,小说首先在这里讲到茶的一道功用:惜福养身。茶有养身和养心的作用,借这一道茶,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家优良的家庭教育。所谓“惜福”,也就是要等饭食咀嚼完毕,完全下咽之后才可以饮茶,一方面体现了林家对食物的爱惜,另一方面黛玉能从小记住这样的规矩,说明林家的家教是很严格的,体现着一种深厚的家庭文化,所以这对林黛玉的影响极为深远。
说到喝茶养身,后面贾母去妙玉处,不喝六安茶,也是这个道理。《茶谱》上讲:“能止渴,能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可见茶的药用价值很高。
在这里林黛玉没有急着喝第一道茶,这不仅仅是因为养身的考虑,她在观察旁人,说明她的机警谨慎,冰雪聪明。从小说描写的场景我们也可以看出,不仅林黛玉在观察贾府里的众人,贾府里所有的人也在观察着她,——贾府里面的礼仪极其繁多,如果林黛玉不懂礼仪,很冒失地喝了第一道茶,在贾府众人眼里,一定会引为笑话,也一定会引起贾母的不悦,这自然就会影响她在贾府后面的处境。
所以第三回借黛玉饭后喝茶一事,作者用意是非常明显的。
二
第二十五回中,贾宝玉因贾环忌妒,用蜡油汤了脸,众人来探望贾宝玉时,王熙凤关于送茶给姐妹们的一个场景:
凤姐儿道:“前儿我打发人送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黛玉笑道:“我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可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很好。”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
这一段文字,既讲了茶的味道,又讲了喝茶的境界。凤姐送来的茶,是暹罗国(现在的泰国)进贡而来的。在当时,此种茶皇宫里面才有机会享受,可算一种稀罕之物,所以普通老百姓闻所未闻。
然而贾宝玉与薛宝钗及王熙凤皆说此茶并不算好,还不如日常所品尝的茶有趣儿。明渊在他注的《大观茶论》中有一段极有意思的话:……人生有一层一层的境界。你可能觉得霸气解渴就行了;那有的人觉得香气要丰富,口感要饱满;又有的人能看到结构和层次;还有的人不仅要口感还要五感互通;又有的人更想跨越天人之际,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那最高境界的结果是什么?”
“是亡国。”
这里面既说人的境界不一样,对喝茶的要求自然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看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茶的基本作用是解渴,所以刘姥姥在接过贾母喝了一口的茶汤后说:“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刘姥姥喝茶是没有境界可言的,她喝的是生活,是烟火,是一种生理的需求。
而宝钗说“味倒轻”,这里的“轻”正是对上品茶的一种品鉴,也就是说茶味淡而清,没有厚重感,少了烟火味。从茶文化讲,宝钗应该非常懂茶的,她既说到茶的味道,也说到茶的颜色,——这与产茶和制茶的工艺密切相关。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上讲: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袪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茶要生长在山川灵秀、阴阳平衡之地,即“崖必阳,圃必阴”才算好茶。茶与衣食之物不一样,衣食之物是必需品,茶却不是。所以这里讲真正的品茶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茶既有现实的功用,也有精神世界的享受——一种平淡、悠闲的境界。但是老百姓可以这样享受,当皇帝万不可这样,皇帝沉湎于诗书品茶之中,荒废了国家大事,最后的结局就只有亡国了,这可是极大的讽刺!
但林黛玉却对这款进贡的茶有不一样的认识:
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道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凤姐道:“你真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人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叫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我来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的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从人听了,都一齐笑起来。
黛玉并没有说茶味轻,而仅是说好,这个“好”在哪里呢?黛玉自入贾府,就带一种病,所吃之药为“人参养荣丸”。从她的病状和饮食来看,黛玉失眠而多梦,正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黛玉的脾胃一定是虚弱的,所以他喝的茶,就更喜欢清淡了。
不仅仅如此,在这一场说茶的情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对林黛玉的态度:她是非常喜欢林黛玉的,她借茶反问林黛玉的话:“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很有意思。
茶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礼俗。许多民族中,是“以茶为媒”的,意指茶可代表婚姻关系。
明代郎英的《七修类稿》中有“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礼者,见其‘从一’之意也。”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说明了茶与婚姻结下了不解之缘。清代福格《听雨丛谈》里也记录着清代流行以茶作为聘礼的习俗:“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皆然……”因茶种后,不容易移栽,所以婚礼之中的茶礼,既表示爱情的纯洁,也寄希望于婚姻二人始终如一。所以作者借凤姐的话,明着说茶事,却表露出她支持宝黛二人的爱情和婚姻。
小说三十回,宝黛因清虚观道士提亲一事,二人闹了矛盾,引得贾母十分不快,顺口说了句“不是冤家不聚头”,打开了两人的心结。贾母担心二人,故命王熙凤来劝解:
到了贾母跟前,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去说合?”
这段话可以看出王熙凤对宝黛二人情感的深浅心知肚明。她的语言虽诙谐可笑,不过意在逗贾母开心外,却从她的语言和行动中表达了对宝黛二人爱情的支持。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王熙凤从宝钗的随分从时;做人的周到,以及宝钗表现的才能看,她内心深处不希望宝钗嫁给贾宝玉成为贾府未来的当家人——她看到了一种威胁。
然而贾宝玉的婚姻,王熙凤作不了主,最终的决策者是贾母和王夫人,所以这一场谈茶的趣事之中,也预示着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人人都看好的爱情,为何终成了泡影?
三
《红楼梦》中,写黛玉喝茶的场景很多,如宝玉生日时,袭人送来两杯茶,一杯给了宝玉,一杯宝钗接了,她说只是漱口,剩下的黛玉接着喝了,袭人说再去倒一杯来,而黛玉却借自己的身体不好,半杯就已经够了的话来婉拒了袭人。
在这里面,表面看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关系变得亲密,其中却隐藏着她们对于贾宝玉情感的一种竞争。在对贾宝玉的爱情方面,薛宝钗与林黛玉是不可调和的,所以贾宝玉不愿意相信她们二人会和谐相处,说了“孟光接了梁鸿案”的典故,表示自己的怀疑。
从贾宝玉的怀疑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对自己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坚信不疑的,所以小说正是借这一出一出的茶事,一方面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宝黛爱情的纯洁、自由与不离不弃。尽管小说以他们爱情的大悲剧收场,但我们读者仍然可以从小说的情节里看到那一场场令人向往的人间真情,看到为追求自由恋爱的悲情和不舍。
2024年11月13日保利时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