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走进天台山国清寺(游记散文)
春意盎然的日子,在文友陪同下,坐车来到浙江天台山采风。沿着徐霞客古道行走,来到了闻名国内外的千年古寺国清寺。
文友当过导游,对国清寺比较了解,在他的介绍下,我对国清寺的佛教文化和悠远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国清寺建于隋朝,寺庙现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和祖庭。这里也是明代游圣徐霞客徒步游览考察天台山的重要地点之一。
据介绍,徐霞客曾三次来到国清寺,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一是1613年5月19日首次游览天台山,他登上华顶峰,观石梁飞瀑等景观后来到国清寺,第二次是在同月的5月23日,他再次前往国清寺。并写下了《游天台山日记》的游记开篇。三是在20年后的1932年4月16日至18日,他在天台山观赏华顶杜鹃花后再次访问了国清寺。写下了《游天台山日记(后)》。这说明了国清寺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底蕴,在徐霞客心中具有的重要位置,展示了他对国清寺的喜爱之情。
曾经读过徐霞客写的游记,他在《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中写道:“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这段话说的是徐霞客在傍晚时分进入国清寺,与寺中的云峰和尚相见,就像遇见了久别的知心故友。于是,徐霞客与接待他的云峰和尚商量探奇和游览的先后顺序。说明当时他的远游考察也受到了寺院方面的关心支持。徐霞客在游记中记录了国清寺的建筑和自然景观,通过他描述的国清寺建筑布局、历史遗迹以及周围的自然风光,知道了寺内的建筑如雨花殿、大雄宝殿等。写出了他在国清寺的深刻印象,一展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和重要地位。
在文友带领下,我们沿着潺潺小溪畔向北前行进入国清寺。这是一座座落在四面环山,五峰拥抱的“世外桃源”中。一路走过纪念佛教过去世纪中出世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七佛而建的七佛塔;走过纪念国清寺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而命名的飞檐翘角的“寒拾亭”:走过纪念唐代国清寺高僧丰干和尚而命名的单孔石拱“丰干桥”。以上的七佛塔也叫迎宾塔、迎客亭和迎宾桥。
丰干桥下的“双涧回澜”,发源于天台北山的北涧和灵芝峰黄泥山岗的西涧,由两涧水流汇合于丰干桥畔而为,然后向东流去。阳光下的涧水清澈见底,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使得前面的国清寺沉浸在诗情画意中。
前行就见寺院正壁,上书“陏代古刹”四个大字。粗看以为是“隋代古刹”。细看这个“隋”字是少了右上角中的一个“工”字。为何要将“隋”写成“陏”?原来,隋文帝立国称帝后,将隋朝的“隋”字改成“陏”。为记录国清寺建于隋代,照壁有意把“隋”字写成“陏”。而“陏”字的字义是指瓜类植物的果实。笔划之差的读法和解释完全不同,据说这是建壁时故意写成错别字的,有含有吸引游客注意力的因素。
东侧,就是紧连国清寺的正门“国清讲寺”。一般来说,寺院山门都是坐北朝南开的,而国清寺的山门却是朝东开而是非朝南开。墙壁的东头要转一个九十度的弯才是正山门。山门的门楣上方悬挂“国清讲寺”四个金色大字。至于国清寺山门为何朝东开,据说其寓意就是“紫气东来”,象征着吉祥的征兆。
“国清讲寺”中的“讲”字,就是在告诉天下佛教信者:天台宗注重经典研究和制定教规,强调智慧和戒律的修持,注重信仰观念的正确理解。其修行方式着重于经、论、行、戒、净五种学问。这种修行方式使得讲经说法成为天台宗的主要活动形式。而其他寺庙大多是以注重修禅。修禅主张通过静坐、打坐和禅定修行,直接与佛性相通,追求觉悟和悟性的体验。所以天台宗的讲经说法与其他佛教的讲经说法有着显著的区别。
山门两边的楹联用蓝字写着:“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二涧胜迹长新。”此长联概括了国清寺悠久的历史、清幽的环境和深远的影响。自从天台山拥有了国清寺后,成为了天台宗的祖庭,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文人墨客前来朝拜和游览,他们在此不仅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还能在国清寺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在游览中创作出了大量赞美天台山和国清寺美景等方面的诗词。
进入山门,朝东前行就是弥勒殿:这是寺庙正中轴线上的第一个寺院建筑。弥勒殿圆门上方有一幅石匾嵌于墙内,上书“国清寺”三字。在文友介绍下知道:“国清寺”的寓意就是“寺若成,国即清。”寓意是寺庙建成了,国家就会变得清明。殿内供奉有鎏金弥勒坐像。弥勒菩萨笑口常开,不仅是佛教教育的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传达了“笑口常开”和“大肚能容”的做人态度。弥勒佛的笑容还代表着慈悲与智慧。他的笑容中充满了慈悲心,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无论喜怒哀乐等,都在他的笑容中化为一片祥和。被誉为是佛像中的一盏灯。
弥勒殿之后便是雨花殿,此殿原名天王殿,殿中供奉着四大天王。雨花殿的特色在于它的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厚,这是国清寺建筑中最古老的殿。据说当年寺内的方丈天台宗祖师智顗大师,常在此讲《妙法莲花经》。一天他正在津津乐道地讲经,其精诚所至,感动了上天神灵,屋外竟然下起了漫天花雨,所以此殿就被叫做“雨花殿”。抬头,只见梁上画的彩绘美不胜收,形成了寺院古建特有的精工细作的彩画装饰。殿中除了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外。东厢房祥云轩中,还挂有创立天台宗的久居浙江天台山的智者大师的画像。智者大师画像的奇特之处在于,任谁站在画像的哪一个方位看他,都会发现大师的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谁。雨花殿的神奇成为了国清寺中有故事和诗意的名殿。
从雨花殿北走,就是大雄宝殿,这里是寺庙的核心区域,大雄宝殿总建筑面积达到797平方米,23米高的殿檐下高悬着一块竖写的“大雄宝殿”殿额,殿额不像其他寺庙是横写的,但同样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据介绍:这种写法也是当年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在进行对国清寺重修,由雍正皇帝亲自御批而为。所以这块匾额的竖写格式与北京故宫里的那块匾额格式相同,表明国清寺是一座享受类似于北京皇宫待遇的高规格的寺院。
大雄宝殿的殿前有一尊青铜大鼎和一对汉白玉狮子,十分引人注目。汉白玉石狮是在1973年重修国清寺时,专程从北京故宫请调过来的国家级文物珍品。铜鼎系双耳三足,高3.8米,重3.5吨,上铸“圣寿无疆”,表明大雄宝殿是至高无上的。铜鼎身饰有三狮戏球和法轮等图案的精美浮雕,相传这个鼎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其母亲祝寿时而造。石狮高大雄健,虽已年代久远,但仍然威武地守护着国清寺这座千年古刹。
大雄宝殿不仅是国清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天台山佛教文化的象征。宝殿中的莲花宝座上,供奉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坐像。像是用青铜铸成的,外贴真金,重达13吨。释迦牟尼佛铜像于明朝时所铸,法相庄严。四周还塑有十八罗汉像,以及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这些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具有的深厚底蕴。佛祖两旁站着的是他的两个弟子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特别是大殿两侧端坐着的十八罗汉,都来自北京雍和宫赠予。十八罗汉是元代时用金丝楠木雕刻而成,外贴真金,栩栩如生,十分珍贵。
大雄宝殿前,各地游人与信徒很有秩序地敬献鲜花,点燃香烛,摆放水果和糕点等,轻烟缭绕,以表达对佛祖的敬仰。
出大雄宝殿,就看见一个飞檐翅角的小亭,檐下挂有“梅亭”匾额。东侧有一株苍老遒劲冠盖丈余的梅树。墙上和墙边石碑上写有篆体“隋梅”两字。相传此梅树由国清寺开山祖师、隋代高僧章安所种,迄今和寺院外侧的隋塔同龄,已有1400多年历史,此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佛教文化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1964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的郭沫若先生在游览国清寺,在观赏到隋梅后欣然赋诗:“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诗中的“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描绘了国清寺的古塔在寂静的夜晚,钟声悠扬,月亮高悬山巅的景象。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国清寺的古老与庄严,还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流逝。“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则是对隋梅的描写。隋梅作为隋代的古梅,历经千年依然生机勃勃,仿佛在自得其乐地笑着。这种坚韧的生命力让作者感叹,即使历史如何变迁,生命依然顽强地存在,寻找自己的梦想并不愚蠢。整首诗通过描绘国清寺的景象和隋梅的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敬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说到隋梅,还有一段“死而复生”的传奇。据寺院一位僧人介绍:国清寺的隋梅曾在历史上经历过一段艰难时期。由于寺院曾遭天灾人祸变故,隋梅也经历了枝叶凋零没有生机的多重困境。解放后,在多方关心下,寺院经过多次重新修建后,隋梅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沉寂了多年后,于1977年的春天,几近枯死的隋梅居然抽出了新芽,又青春焕发地开出了繁花。这一奇迹般的现象让人们对其更加敬仰,隋梅被誉为“死而复生”的传奇。
望着苍劲铁骨般的隋梅,我想,国清寺的隋梅不仅是国内最古老的梅树之一,它与湖北沙市章华寺内的楚梅、湖北黄梅县江心古寺遗址处的晋梅、浙江余杭大明堂院内的唐梅、浙江超山极慈寺前的宋梅并称为我国五大古梅。不仅见证了中国国清寺的悠久历史,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灵感的源泉,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国清寺中的古建筑群的占地广阔,布局有序,分为五条纵轴线,拥有2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由50多个大小不同的院落组成,拥有6000多间殿堂和屋宇,体现了其独特的雄伟气势。就廊檐而言,几乎集中国廊檐建筑之大成。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建筑复杂而又和谐的整体,展示了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这种庞大的建筑规模在中国古寺中堪称一绝。
在国清寺内,只要有空间的地方,抬起头来就能远远看见建在寺外屹立着的由隋朝时建的隋塔。此塔建于1400年前的隋朝,是隋开皇十八年隋炀帝杨广为报答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命名的塔。也叫做“报恩塔”。千年隋塔系砖木结构,塔身黄褐色,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砖砌塔壁,内为空心,此塔雄伟却没有塔顶。人站在塔内可直接仰望蓝天,这也是别出心裁的设计建造。隋塔是浙江省现存最高的佛塔。虽遭数不清的台风侵袭和暴雨侵蚀,塔体变得斑驳有点偏斜,但依然坚固。成为中国山寺中的一道充满人文历史的风景。
那么此塔为何要建在寺院外的祥云峰麓处?原来这个位置地势高峻,古人经过探测,认为祥云峰麓的岩层坚硬,为隋塔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为有利于塔建造后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所以它的位置选择在国清寺外。在隋塔上可以居高临下,可以鸟瞰四方,包括寺院等尽收眼底。隋塔是国清寺的标志性建筑,既能够凸显其重要地位,又能够使其与国清寺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风景线。隋塔塔形与杭州六和塔相似。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精品和珍贵的佛教艺术宝库。
所以在国清寺,隋梅、隋代殿宇建筑群、隋塔,被列为国清寺的三大珍宝。成为了游客们必看和拍照、制作抖音等获取画面的最美地方。
国清寺内到处都有国宝级的文物,级别和观赏性更高,绝非一般的景点。除此之外,寺内还有日本和韩国佛教协会到天台山认佛祖的经幢和纪念堂。
早在唐玄宗李隆基时,鉴真和尚在东渡日本时就曾专程朝拜国清寺。之后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佛教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最澄大师率领弟子义真等渡海来天台山国清寺,认真学习天台宗教义,次年携佛教经论200余部回国,在京都比睿山兴建沿历寺,开创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所以日本佛教尊中国天台国清寺为天台宗祖庭。为了表达对天台宗祖庭的敬仰和感恩之情,日本的天台宗信徒于1985年通过捐立经幢的方式,用录岩制作成塔式四方经幢,捐立在国清寺中。经幢塔高约3米,顶为黄铜宝顶,紫铜瓦盖成。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碑名。成为了连接中日两国文化和宗教交流的纽带,体现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除了日本佛教天台宗外,还有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这是一处离日本佛教界捐的经幢塔相邻的地方,是在1995年建成的。据史载,早在11世纪,高丽僧人就慕名来到国清寺求法,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堂内供奉的国清寺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和韩国天台宗大觉国师、上月祖师的金像,使游客了解和感受到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在日、韩和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
国清寺的三贤殿,旧名三贤院。三贤堂始建于1015年,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莲花宝座上,中间的是唐代国清寺的高僧丰干,身穿袈裟,右手拄着一根木棒,左手与拾得打招呼,笑口大开。拾得居左,穿袈裟,双手握扫帚,边扫边与寒山说话,大笑。据说拾得是一名弃婴名,是丰干当年从路边拾来的,从小接爱佛门熏陶长大成才。身后背着一个竹筒的名叫寒山。据说寒山原是一位行者,常来国清寺乞食,与寺中的帮厨僧人拾得一见如故,两人结为莫逆之交。寒山因其性情古怪,常衣食不济。然拾得心善,将每日的残羹剩菜偷偷送给寒山,寒山和拾得还在唐代诗歌的影响下,他们在佛学和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因此都学会了读诗写诗。他俩常常喜欢一起吟诗作对,成为了一对好朋友。当时的丰干禅师见他们如此要好,就让寒山留下一同进寺帮厨。拾得和寒山都是唐贞观年间人,后来一直隐居在国清寺,两人在丰于带领下佛法高超,诗才横溢,被誉为佛门诗僧,他们在文学上的才华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这些作品后来被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这三位禅师的友情故事,不仅是国清寺的宝贵文化遗产,还成为了国清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佳话。相传他们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转世而为。三贤倡导和平、和睦、和美的“以和合为本”的人生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