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爱心】桥(微型小说)
张晓曼今天的心情特别好,天刚麻麻亮就起床了。简单的梳洗打扮一番,就进厨房为父母做早餐了。
说实话,张晓曼的举动让父母着实感动了一次。二十多年,还是第一次吃女儿做的早餐。好不好吃不要紧,要紧的是女儿做的。
张晓曼做的早餐比较简单,一碟凉拌黄瓜,一人一碗粥,还有热了母亲做好的馒头。早餐端上桌子的时候,父母已经早就在等候了。
“爸妈,吃早点。”张晓曼有点小紧张。
母亲最爱喝粥,端起碗,轻轻的抿了一口,砸吧砸吧嘴,嘴角一丝笑容掠过。父亲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黄瓜,巴咂巴砸的嚼着,很是惬意。张晓曼紧促的心情也平复了,拿起一个馒头赶紧吃了起来。张晓曼自己也夹了一块黄瓜塞进嘴里,瞬间就吐了出来,看了看父亲,背过身去,眼里有一串晶莹溢出,她给强咽了回去。
七点整,张晓曼收拾完餐具后,和父母告别,开着车往桥村的方向驶去。桥村不远,不到十里地,316国道就经过桥村。
今天对于张晓曼而言,是一个值得珍惜和记忆的日子,是人生的真正开始。
张晓曼不是学习最好的,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直都是中上游,高中毕业也没有考上双一流学校,但大学也不差,在本省还算得上是名牌,挂着一个985的称号。张晓曼有一点和别人不同的,就是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是学生干部,当过最小的小组长,也当过大学里学生会主席。
今天是她走向工作单位的第一天。可能是多年的学生干部养成的习惯,她在去桥村上任之前,就对桥村做过一些简单的了解。
桥村之所以叫桥村,那时因为这个村子里有一座桥,可以称作是石拱桥。整个桥体只有一个桥洞,洞宽四米,桥高两米,宽一米八,整个桥身都是用一米左右的石条堆砌而成。现在这座桥已经不在使用,在石桥的旁边架起了一座可以两辆车并排通行的现代式桥梁。
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下发了“7.23”训令,决定由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为中央代表,与肖克、王震三人组成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开始突围西征。红军的部队就在桥村做过短时间的休整,解放后,这个村子就更名为桥村。
桥村是当地红色文化的基地,是周边单位和学校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尤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桥村拥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发展要义。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精神支柱,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才会吸引更多外面的眼睛。
张晓曼就是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去担任桥村党支部书记的。
桥村的发展,按照县委政府的规划在有序进行,县委书记分管,恒镇党委书记为主抓领导,镇党委办公室主任为驻村干部,可见桥村的重要性,足以见证桥村的发展前景。从县委政府的规划中,要把桥村打造成本县最具有红色底蕴的旅游龙头。
桥村的一切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唯一无法改变的就是离桥村村委会向南200米的马四海家。
村民提起马四海,都在不断的摇头。
马四海人不错,也没有和村里的谁发生过口角。不知道什么原因,眼看着四十多了,还是一名光棍,父母相继离世后,就成了桥村名正言顺的老光棍。
马四海父母健在的时候,家里还算不错,有着一处三百多平米的四合院,主屋是四间砖混结构的平房,平房的左侧有三间小平房,两间做灶房,一间父母住。主屋的左侧和正对面都是红砖院墙,一副气派的大门旁挂着两盏没有亮过的红灯笼。大门前有一条水泥路,每天有许多车辆通过。水泥路下边有一条水沟,沟里的水不大,但也清澈。水沟的一边长满了翠绿的竹子,旺盛的生长着。村里谁家遭遇丧事,都会来砍几根搭灵堂。
四十五岁那年,从没有出过门的马四海出门了,一出门就是整整七年。七年后,马四海带着一位漂亮的姑娘回来了。马四海说,这是他媳妇。从那以后,马四海把家里收拾的整整齐齐,显得喜庆极了。
马四海如愿以偿,第二年媳妇就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那把马四海高兴的,对媳妇比对儿子还要上心。家里的大小事情从不让媳妇搭手,就连媳妇的小内内都是他精心手洗的,马四海宠媳妇的事就成了邻居们无聊时的趣谈了,许多娘们急红了眼。
男人过了五十五,不论是身体还是生理,都会急剧的走下坡路,马四海就正在下坡路上走着。
孩子渐渐大了,马四海也开始到城里去打工,由于年龄问题,只能在一家买煤的摊点上卸煤、分煤、送煤,挣的钱一家三口也是满河是水的。
马四海的宠媳妇,也就开启了一个家走下坡路的兆头。如今,儿子已经七岁了,在上学的年纪,满打满算,在学校里没有呆过二十天。成了政府、学校、家庭最大的隐患。
最开始,马四海的媳妇还隔三差五的做几顿饭,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媳妇啥也不干了,一天到晚就呆在床上玩手机,卫生不打扫,孩子不管,也不梳妆打扮,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成天大门不出小门不迈,一见到马四海不是抽鼻子就是瞪眼睛的,弄得马四海很是难看。想和媳妇说几句话,媳妇总是把脸严严实实的裹到被窝里,现在已经直接分床睡了。
从去年开始,政府、学校断断续续的不知道去了多少批人,都没有改变马四海家的现状。这也是县委政府最头疼的事情。因此,这个村的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事终究还是悬着。
张晓曼是在这次县上招聘村官考试中,以考试成绩位居第五、面试成绩排名第一的劣势进入录取榜尾的唯一的女生。上级领导通过了解,张晓曼在大学期间,有当过学生会委员一年、副主席一年、主席两年的经历,再加上年轻,是个女孩,想以此打开僵局。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张晓曼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马四海家。
张晓曼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镇上报道,也没有去村委露脸,是直接进了马四海的家。大门虚掩着,她轻轻的推开门,在院子里略作停留。一进主卧,那扑鼻的尿腥味呛得张晓曼差点吐了。
她轻轻的咬着牙,尽量表现的自然一点。
“姐姐,起床吃早餐了。”
没有人应答,很是尴尬的。
张晓曼没有气馁,目光扫视了一圈,发现在自己右墙脚处躺着一张小茶几,上面睡着一只烧水壶。于是拿起烧水壶去外面找到水龙头接了一壶水,在烧水的期间,她没有闲着,又出门找到拖把,把地上的尿渍拖干净,推开窗,让窗外清新的空气为这个家注入一缕鲜活。水开了,她拿起洗脸盆,倒上水,为孩子去洗脸。在这个过程中,她一直在观察着女主人的表情。
忙乎了近半个小时,没有得到一句回应。张晓曼临走的时候,看着女主人:“姐姐,起来吃早餐,凉了就不好吃了。”
“谢谢。”就在这一声谢谢中,她捕捉到了女主人正视她的眼神中有一丝清明,尽管是转瞬即逝。
张晓曼走出马四海的家,带上门,站在门口看着这一片茂盛的竹林,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来到镇上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十点。报道后,她向党委书记汇报了她的想法。党委书记笑了笑,没有表态,只是安排她先熟悉一下环境,等吃完中午饭后一起去桥村。
下午一点,桥村的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早早的在会议室等候镇党委书记召开会议。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身边的这位就是桥村新任的党支部书记张晓曼同志,从现在开始,桥村的一切工作必须坚决执行张书记的统筹决定。”
也就是在这一天,村里的人突然发现,有一缕炊烟从马四海家的厨房里冉冉升起。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