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芽】成长路上的明灯(记叙文)
这是一篇仿写侯志明老师《灯如红豆》的文章。我,只是个未成年的小小初中生,自然没有那般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未曾经历过相同的时代与背景。然而,在大上海繁星般璀璨的万家灯火中,我能找到属于自家的那一盏灯,在青春迷茫之际,寻得正确的前行方向。
在我短短几年的时光里,经历了两个“年”,每一个“年”都有一盏专属的灯。
回忆童年,印象最深的是妈妈手机上那小小的补光灯。听起来普通,实则不然。那时我刚出生一两年,爷爷奶奶的药品、补品等费用已让家里捉襟见肘,妈妈既要照顾爷爷奶奶,又要照顾我。本应好好坐月子休息的妈妈,在阳台和两个卧室之间不停地奔波。爸爸为了维持生计打两份工,每天很晚才回家,睡四五个小时便又匆匆离去。老家的两层小屋常常因短路或电线断裂而停电,爸爸回来维修也需要些时间。我睡不着便哭闹起来,这时妈妈就会用手机照亮我的故事书,给我讲故事。那天也是如此,妈妈用手机照着绘本,一边给我讲故事、翻页、抚摸我的头,一边用指甲按压摆在桌上被我咬得像月球表面般、写着“福”字的金吊坠,试图将它压平,却总是徒劳。于是她放下手机,眼睛仍盯着绘本,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双手一起用力压吊坠。突然,吊坠上的金片划过指尖,一抹殷红的血渗了出来。她急忙下床,拿起碘伏喷了喷,再用创口贴贴上,然后继续讲故事。那一刻,妈妈手机的光照亮了我的书本,也照亮了我的整个世界。
这就是我的童年。
直至今日,那部手机虽已损坏,但在我心中,它一直闪耀着,照亮艰难的过去,照亮小康的今朝,照亮光明的未来。
后来,我们搬到了青浦城区的小窝。这里不再频繁停电跳闸,我也上了小学,我们一家三口都有了各自的灯,而对我少年时期最重要、不可或缺的那盏灯,是爸爸桌前那盏长长的台灯。爸爸的工作台在阳台边,他画出的图纸、设计图在打印机打印出来后,他会检查,若有稍许瑕疵便会扔在一边,这些就成了我的草稿纸。在爸爸眼中的废品,在我看来却精妙无比,我经常在这些图纸上发挥创意。他桌上那块正方体的紫铜也格外吸引我,我常拿在手里把玩,不过有时手滑,会把自己砸得鼻青脸肿。有几次爸爸带回几块电路板,我便和他一起在台灯下研究,结果我用锡丝在电路板上烫出各种纹样,烫得满手水泡。因为这两件事,爸爸没少被妈妈训斥。阳台自然要有阳台的功能,比如晾衣服,可晾衣服的设备经常坏,其他东西也一样,阳台上的晾衣架就经常被爸爸修理。我总是偷懒,懒得把晾衣架摇下来,总是一扯了事,所以衣架上的钢丝用起来不顺,我也因此没少被“修理”。再后来,我又长大了些,爸爸妈妈也愈发严厉。最近老家盖新房子,爸爸在公司忙完后回家迅速吃完饭,就坐在电脑前修改图纸。这一两个月,每天从七点画到将近凌晨,有时我夜里起来喝水,总能看到一个卧室亮着灯。爸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一早起来眼睛红红的就去上班了。这一两个月修修改改,画了40多张图,老家房子也打好了地基,爸爸终于可以休息几天了。
这盏正方体的灯,照亮了充实而美好的今天,也照亮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数年来,各式各样的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照亮了我那虽狭窄却又宽广的仍须前行的道路。
作者:上海青浦东方中学七年级潘峣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