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再游千山记(散文)
千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闻名遐迩,被誉为“东北名珠”。
千山宗教历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的北魏时期,千山便有佛教的踪迹,隋唐时开始兴建庙宇,到辽金已发展成远震辽左的著名佛教胜地。“祖越”“龙泉”“香岩”“中会”“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有清一代道教进入千山,使千山的庙宇发展到七寺、十二观、九宫、十庵。古老而宏伟的寺庙,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美而雅致的画面。
前几天,侄儿小虎说:“好多年都没去千山了,也不知什么样了。”
记得还是他十二岁的时候,我带他去游过千山,他那时兴趣正广,对什么都好奇。从千山下来后,我带他回到他立山的家——深沟寺。他虽是鞍山人,但并未在鞍山长大,他妈妈在他六岁的时候,便出了国而一去未归。他一直随我父母在偏僻的小镇生活,虽然大家对他关爱有加,可总觉得他没在自己的父母身边长大,总算是一大缺憾。小虎在深沟寺的家呆过的日子不多,可他记得他家附近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有小鱼和蝌蚪。那天他兴致勃勃,拿着小渔网,在水里捞鱼摸虾,玩得不亦乐乎。看他天真活泼的样子,想想父母为他暗自流泪的情形,我也伤心不已。
如今,小虎已大学毕业了,时光过得真快,我也快到不惑之年了。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古人说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滋味了。
记得我十岁那年,父亲带我和妹妹到千山,我们俩从未出过远门,自然是兴高采烈。我们游览了龙泉寺,合了一张影,那是父亲和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父亲一生节俭,舍不得把钱花在旅行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事业和家庭上。如今,父母已去世多年,往事依稀,思之伤怀……
后来,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组织职工到千山旅游。时值五一,春和景明,梨花漫山,我和爱人走在清幽的山路上,只见莺啼燕舞,曲径深幽;看清泉溪水,谈美好人生,那份轻松,那份自在,那份无虑,只能属于青春的年纪。
其后为了生存,四处奔波,耗去了青春,再到千山,已近白首,古人说“白首为功名”,而我是功名未得,却近白首,现在再品味“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诗句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先见之明。
昨天的一场秋雨让我多少有些忐忑,担心爬山时会突降大雨。
不过第二天一早,阳光明媚,虽然秋风有些清凉,不过也算是天公作美了。
到了鞍山市区,坐上公交车,顺着千山路,半个小时便到了千山。
从正门进去,踩着木栈道,一路向西,地势越来越高;南边是溪谷,这时节水少,不少地方已断流,水尽石出,一阵秋风袭来,落叶缤纷,真是叶落知秋;往上走到无量观时,溪水淙淙,清澈见底,小鱼游来游去,有小孩子拿着小渔网在水里捞来捞去;再往上去,不远处便是一处处的水潭,明潭、怡潭、静潭、龙潭、云潭,潭虽不大,可是四周绿树环绕,山石奇异,浮云朵朵,金鱼游弋,古刹古塔,鸟鸣婉转,真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到了龙泉寺,往北上,可到天外天景区;往西去,可到五佛顶景区,爱人说五佛顶路远难登,我说那就去龙泉寺吧。
龙泉寺入口前,有一棵大榆树粗壮高大,几入云宵,爱人好趣,让我和她合抱,一试勉强抱过来,一看树龄,吓了一跳,足有四百年,看来山中自有千年树并非虚言。
大榆树前有一块巨石,似馒头状,孤零零地似乎是寺庙的侍者,人们称之为迎客石。
龙泉寺的山门有万历皇帝的御笔“敕造龙泉”四个大字显得古朴典雅。
顺着花岗岩的石阶缓缓而上,石墙青瓦,苍石林立,古寺深深,香烟缭绕,真是佛门静地。
一处绝岩石壁下,有一座观音石像,石像右上边有一处滴水穿凿的石沟,滴水顺着石沟而下,最后在石像下汇聚成一个小池,真可谓是偶然天成。
从石壁往上,便可到达天外天景区。石阶陡峭,很多路段都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而上。我只好爬爬停停,这才三四百的山就如此费力,真难想象红军怎么能翻越那么多的雪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想到这些我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了。
爱人背着包还走得很快,我说她,“你可以当挑山工了”。
好不容易到了山顶,已累得两腿酸软,汗流浃背了。
站在山顶,向山下望去,群山如簇,绿色葱葱,云雾缭绕,山风浩荡,一只不知名的鸟“啊、啊”的叫声在山间回荡,游人纷纷回应,可谓是人鸟互答。
从山顶下来,有两块巨石相对,中间仅有一肩宽的空隙,只能容一人穿过,走在其间,抬头看天,仅是一条线而已,所以人们称之为一线天。
越往下走,腿筋越疼,不敢着硬,一瘸一拐地艰难下行,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
爱人和小虎早不见了踪影,等到了无量观,他们已等我多时了。
爱人说:“就你这速度,要是爬五佛顶,天黑前你能下来就算不错了。”
无量观的一处绝壁上有一棵一米多高的松树,已有五百多年了,没有土壤的滋养,仅靠吸收天然雨水的养分,便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虽然人们称之为可怜松,但我觉得应叫天露松为好。
出了千山,已是饥肠辘辘,爱人说感觉这一天都在饥饿中度过的,于是便找了一家小面馆,吃了碗面,略为充饥而已。
到温泉旅店小住一夜,泡了一阵温泉浴,多少缓解了疼痛。
第二天一早,阳光灿烂,我们便结束了千山之旅,匆匆而返,虽觉很累,但总算了结了一桩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