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柳岸·星】市里检查团来了(小说)

精品 【柳岸·星】市里检查团来了(小说)


作者:刘国胜 秀才,1695.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60发表时间:2024-11-19 22:35:20
摘要:乡村振兴扶贫


   刘援朝总算乐观得起来了。
   他刚到老城镇当镇长时,这里的百姓不说吃讲营养健康了,穿戴讲美观时髦了,就连温饱问题都没能解决。弄得刘援朝整天皱眉不展,怎么逗他也笑不出声来。
   经过他几年的不懈努力,老城镇一部分人开始植桑养蚕,一部分人种小辣椒卖钱,还有人在网箱里养起了胡子鲢,老城镇人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一大部分人,钱包鼓起来了,银行有存款多起来了。刘援朝不仅由镇长晋升为镇党委书记,而且这次晋升副处级干部考核也过了关,正在市报上公布与众。刘援朝可是不逗都笑,更加乐观,天天阳光满面。
   这天晚上,刘援朝看罢电视新闻联播,刚拿起镇文化中心主任报来的《老城镇民俗文化苑》规划方案看哩,党政办主任小赵突然慌慌张张跑进来,说:“刘书记,刚才接县委、政府两办通知,明天上午市里检查团,亲临咱镇检查上年退耕还林情况。并说这是县委钟书记亲自安排的。”
   听赵主任一说,刘援朝的脸一下子拉长了。抬眼看着赵主任,冷冷地问道:“全县二十多个乡镇,为啥非要来咱这儿检查,是不是你们上报的退耕还林数字过大了?”
   刘援朝一句话,问得赵主任有些支吾地说:“大、大是大了点,不过,这都是按照你那次在会上强调的,咱干工作要山上滚石头石打(踏)实(石),但在总结汇报时,也要适当加点水分。所以,上报的退耕还林数字是大了点。”
   赵主任的话,像一疙瘩不大不小不软不硬的棉花套子,一下子塞到刘援朝的喉管上,塞得刘援朝当下大张嘴说不出话来。
   刘援朝确实在一次镇政府扩大会议上这么说过。
   那时,刘援朝刚到老城镇任镇长,他一腔热血,实踏实地干工作,也实踏实地向上级汇报工作,他干的工作也多,向上级汇报的也实,但总是步人后尘,总是挨领导的屁股板子。
   起初,刘援朝还以为自己真是干的工作少,工作落后挨领导批评哩。后来通过走看和其他乡镇长交流,刘援朝才知道,不是自己干的工作少,落后挨批,而是因为其他乡镇汇报工作水分大,他回报工作没加水分,汇报的太实,而落后挨批。所以,吃一堑长一智,刘援朝在一次镇政府扩大会议上,要求大家往后工作要实踏实地干,而向上级汇报工作时,要适当带点水分。不然,咱干了工作,还步人后尘,还要挨领导的屁股板子。
   赵主任见刘书记被他一句话塞得大张嘴说不出话来,就缓和语气解释着说:“刘书记,其实咱也没夸大其词,虚报亩数。只是把石灰坡栽那两千亩树,和咱路边、河边、地边、山边栽的树也算亩数报了上去。”
   “唉!”刘援朝深沉地叹息了一声说,“我就是担心石灰坡上那两千多亩树啊!”
   赵主任说:“那不让检察团到石灰坡看,咱把河边那一千多亩桑树林指给他们看。”
   刘援朝一听,顿时瞪两眼一瞪,果断地说:“不,我们绝不能以桃代李,弄虚作假,咱怎么做就怎么说,也让他们如实地看!”
   赵主任忙解释着说:“其实咱不叫以桃代李、弄虚作假,那千把亩桑园里本来就栽有杨树嘛!”
   刘援朝抬手将桌子“啪”一拍,“胡说!你那还不叫以桃代李、弄虚作假?那都是几年前套栽的树,人家检查的是去年的退耕还林!”
   赵主任最了解刘书记了,听刘书记这话说得如此严肃认真,知道再解释的结果就是挨训。但作为一个镇党政办主任,就是领导的智囊。眼下领导有难处,自己怎能不顾呢?赵主任又不能明说,只有旁敲侧击提醒着,说:“唉,也不知钟书记是你当年初出茅庐的伯乐,还是他对咱老城镇有特殊感情。这不,自钟书记调回来至今,来咱镇里的次数最多,记得钟书记第一次来咱镇,那时钟书记还是钟县长吧?”
   说到这儿,赵主任还怕刘书记不明其意,就故意又问了一句,“刘书记,你还记得钟书记头一次来咱镇是哪一年?我只记得是为了乡镇街道建设!”
   老话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刘援朝深知赵主任的话外音,是提醒他曾和钟书记顶撞过。
   刘援朝确实和钟书记顶过一次牛,虽然那事儿已过去十几年了,但刘援朝至今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二
   钟书记叫钟大明,那时钟大明刚从市里调回来,虽说他名誉上是县长,但是县长前边还加个代字。由于钟大明从市里调回来时,当年的县人代会已经开过。所以,他只有戴着帽子上任了。钟大明那时年轻,怀着一腔热血出政绩,初上任就猛烧了一把大火,上任仨月就在城区打通了两条断头街。同时城区拉动乡镇,钟大明在全县乡镇长会上,强调乡镇街道规划建设。
   也就是在那次会上,刘援朝和钟大明顶牛说:“钟县长,你强调乡镇街道规划建设固然重要、必要,但民以食为天,现在库区百姓连温饱都没解决,何谈乡镇街道规划建设?”
   钟大明顿觉意外、不解,刘援朝曾是他当年一手提拔起来的,钟大明调回来那天,第一个电话就是给他刘援朝打的,而且在电话里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刘援朝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支持他。钟大明本想这次乡镇街道规划建设,刘援朝会带头拥护他、支持他,没想到刘援朝竟然在会上,当面带头顶了他的牛。
   众人面前,钟大明这个刚上任不久的代县长,当众受到下属的顶撞,加上钟大明左右坐着常务副县长,主管城建的副县长,还有县人大、政协副主任、副主席和几个陪会的副县级干部,坐了一大排,刘援朝的顶撞,真比当众呸钟大明一脸唾沫还难堪。
   更让钟大明难堪的是,没等他肚子里憋的火发出来,台下与会的乡镇长,尤其库区周边几个乡镇长,纷纷赞同刘援朝的建议符合实际。那言外之意,就等于说他钟大明推行的乡镇街道建设规划不符合实际。不仅极大的挫伤了钟大明的自尊心,而且弄得钟大明一脸尴尬、难堪,简直使钟大明当下无法收场下不来台。
   但钟大明毕竟是从县政府办主任,干到市政府副秘书长,是个资深有修养的干部。他没有当场冲刘援朝指责批评,更没有拍桌子发火,只是端起面前的茶杯“咕咚咕咚”往肚里灌了几口,然后强笑着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着说:“好,既然大家对乡镇街道规划建设有不同意见,那就放一放再说,散会!”
   钟大明说罢就起身离席。
   “钟县长,你等等!”刘援朝喊着,紧跑几步撵上钟大明。
   钟大明满以为刘援朝喊着给他道歉认错哩,谁知,刘援朝没有给钟大明道歉认错,只对钟大明说了一句话:“钟县长,你若还记得当年是你发现的我,是你推荐提拔的我,还把我看作你领导下的一个镇长的话,那么,我恳请你现在跟我到老城镇看看!”
   不知是钟大明为了拿恶气换好气,还是他从刘援朝的脸上看到了什么,从刘援朝话里品味到了什么,钟大明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刘援朝的恳请。
   钟大明知道老城的丹阳曾是楚国的始都所在地,当年的秦楚之战,就发生在老城镇的岵山脚下,楚国八万将士曾在此浴血奋战为国捐躯,七十多位楚国高级将领在此被秦军所俘。楚国大夫、一代诗坛巨匠屈原,曾在此怀悼为国殉难将士,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句——《国殇》,满以为刘援朝恳请他去游丹江、登岵山、看丹阳,让他在观光游览中开心,以消当天的不愉快呢。可让钟大明咋也没有想到的是,刘援朝领他走进了丹江库区边的几个返迁户的家里。
   他们去的第一家,听说是1969年从湖北荆门回来的移民返迁户,虽说住在两间土墙瓦屋里,但那是丹阳村第三村民小组的旧队房,说是两间土墙瓦屋,其实两边山墙上的土坯,多处已遭雨淋消落垮豁,垮豁的墙上被几块破旧的塑料布搭着,房坡上不是盖的牛毛毡、塑料布,就是用麦草、芭茅遮着,看上去犹似破衣衫上的补丁块子。也许怕风吹起,遮掩的牛毛毡、塑料布上被木棍、石板压着,真可谓疮痍满目,摇摇欲坠。
   尤其是他们一走进屋里,一股浓烈潮湿霉烂地气味刺进鼻孔,刺得让人恶心发呕般难受。屋里又脏又乱,没个立站的地方。前墙角立一口烂了个大豁子的泥巴缸,后墙角搁一个老鼠啃了几个大窟窿用泥巴糊着的木箱子。另一间屋里,前半间是用泥巴糊的锅灶,棚上边的木檩上系着一根草绳带个木钩,木钩上挂着箩筐,筐里装着半筐红薯片。后半间搁了张用土块支起的木床,床上被一条没有梭角的烂席占领着,席上堆着一床补丁摞补丁的被子。刘援朝没有支声,只是沉沉地指指床上的破被子烂席,又指指屋里那烂缸破箱子。
   钟大明跟在后边看着,心情沉重地从里屋走到外屋,朝那口烂泥巴缸看看,缸底尽多装有二升苞谷粒。又走过去掀开那口烂木箱盖,将手伸进去摸摸,里边约有一升多小麦。一股苦涩味陡然涌上心头,钟大明指着站在门口发愣的那对老男女,问刘援朝说:“刘镇长,这老两口咋这样?”
   刘援朝闻听吓了一跳,慌忙将手往钟大明嘴上一掩,一把将他拉到一边,压低声音说:“人家是母子俩!”
   “是母子俩?”钟大明说着,满屋环顾了一遍,简直不敢相信,“就一张床,他们母子俩整天就睡在这一张床上?”
   刘援朝没再说话,只是沉沉地点点头,停了好一会儿,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那男的叫李石头,那女的是他娘,在1983年那场洪水中,由于丹江水库超水位蓄水3米多,冲垮了沿岸挡水的围堤,淹没了李石头家的窝棚,挨边的生产队长见李石头一家没个藏头处,就让他们暂时住在一间队房里。谁知,就在他们搬进队房的第二天晚上,由于丹江支流滔河上游山洪暴发,一下子冲毁了几个村庄,李石头的父亲和老婆孩子,也在那场洪水中遇了难。致使李石头大病一场,落下了痴呆的后遗症,从此他母子俩就相依为命。”
   当钟大明再次把目光转向那对老男女时,那老太太已用手捂着脸扭在一边。映入钟大明眼帘的只剩那张布满皱纹的男人脸,还瞪着一双痴呆的眼睛望着他一动不动。男人上身着一件补丁撂补丁的女人带大襟衣裳,下身着一条已变成灰色,油污不堪,烂得如花心箩网似的黄军裤。
   钟大明走上前冲那痴呆的男人问道,“老乡,这黄军裤是谁给你的?”
   “嘿嘿……”那男人呆愣愣地笑着,支吾着说,“这、这……”
   “哦,这是搬迁到荆门那年,政府救济的……”一边的老太太接过话茬说着,禁不住呜咽着跑进了里屋。
   钟大明的眼泪“呼”一下涌上了眼眶。一件二十多年前的救济品!它那条条布丝的夹缝里,连同那男人脸上的道道皱纹里,无不渗透着返迁移民的辛酸和贫苦呵!
   刘援朝领着钟大明走进的第二家,也是两间土墙瓦屋。一边的山墙已歪歪扭扭,另一边已没了土墙,从篱笆里露出五根高低不等的黑褐色木柱,土屋摇摇欲坠地样子很吓人。
   刘援朝见钟大明要进去,忙摆手喊着说:“哎,是危房不能进!”
   “是危房?这村民天天都住在里边,我咋不能进?”钟大明说着,一头扎进屋里。刚好见一个男娃端着碗吃饭从里屋出来,男娃见来了生人,一边机械地噙着碗边喝着糊糊,一边呆呆地瞪着一双杏核眼睛,怯生生地望着刘援朝和钟大明。
   钟大明看着眼前这个蓬头垢面的男娃,像刚从灰堆里钻出来似的,脸脖和衣衫脏得像几十年没沾过水似的。
   接着从里屋又走出来一个同样脏兮兮的男人,冲那男娃熊着说:“你愣着干啥?还不快进屋去给客人搬墩!”
   熊得男娃随即将碗往破木桌上一搁,回头进里屋给客人搬墩去了。由于男人叫娃搬墩的声音大了些,震得房顶上的一絮黢灰落在了钟大明的白衫衣上,男人一见,急得慌忙伸手去拍,虽然拍掉了灰尘,却又在钟大明衬衣上,留下了一个黑灰色的手印。
   钟大明没顾这些,只把目光从进屋搬墩的男娃身上,移到搁在木桌上的饭碗里,钟大明的心顿时像被麻丝狠狠地勒了一下。原来碗里盛的竟是野菜伴着清汤寡水的玉米糊糊。男人本来熊娃去搬墩,是怕来人看见娃碗里饭丢脸。谁知娃小不知情,偏把碗搁到桌上。见来人往碗里看,男人就慌忙去端桌子上的碗……
   钟大明向刘援朝问道:“他们这日子咋过得这样?”
   “他姓王,叫……”
   刘援朝刚说出一个王字,那男人就一边端桌上的饭碗,一边抢着说:“俺叫王女子,只因俺娘生我前,一连生了五个男娃都不成,人家算命的说俺娘天生没养娃的命,俺是老六,生下来就给俺起名叫女子。”
   刘援朝这才接上说:“哦,对对对,他叫王女子,听说他爹娘死得早,单身独个搬迁到荆门,眼看三十五六了还说不来人,无奈,经人说合,他到一个蛮子家里当了上门女婿。因春秋战国时称楚国人为蛮夷,所以咱移民称当地人为蛮子。
   由于1969年移民和当地人因砍伐当地树木、柴草,引起过一场恶性动乱,时称荆门移民事件。就在那场恶性动乱暴发的第二天夜里,王女子怕住在蛮子家里出事,就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偷跑回来,由于孩子路上伤风感冒,高烧几天,烧聋了耳朵。从此,就落下了聋哑后遗症。由于他们返迁回来没处住,就在这丹江岸边挖个土洞,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两年前才入队住到这两间破队房里。一家两个男人,没个女人收拾,再加上王女子因常年住土洞,患下关节炎病,做不了重活,儿子聋哑,又不会种植养畜,地又少,粮食又贱,上不起肥料打不下粮,不说交提留款了,连吃饭都是个问题。”

共 10587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市里检查团来了》讲述了一位基层干部——刘援朝,在老城镇任镇长期间发生的故事。刘援朝是个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在他任职期间,体恤民情,在他上任初期,为了让当地农民吃饱饭,他号召农民在秃秃的灰石山上,炸坑填土植树造林,把路边、河边、地边、山边荒废的地都种上了树,这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给农民带来了收益,可当听说市里的检查团要来镇上检查退耕还林情况,刘援朝心里犯了嘀咕,他想起当初和县长钟大明顶撞过的一次经历。那时刚上任的县长钟大明在全县乡镇长会上,强调乡镇街道规划建设重要性,而出席会议的刘援朝公开和他顶牛,让他先解决库区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还带着他来到老城镇,亲自深入几户移民返迁户家中,查看了他们贫穷的家庭状况,这些移民返迁户凄惨的生活状况给了钟县长强烈的震撼,面对着这些贫穷的人们,他落泪了,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认识了自我,从此转变了工作方向,把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不但解决了淅川人民的温饱,而且由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大道。钟大明在此一干就是十三个年头,光在县长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年。钟县长眼看要提升副厅长位置了,刘援朝担心因如果镇里的退耕还林虚报事件,影响了钟书记副厅级的晋升。可他还是多虑了,因为钟书记执意要来,而且来了还表扬了他,赞叹他“不是退耕还林,胜似退耕还林。这不仅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的好想法、好做法,而且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好想法、好做法!”小说通过讲述一个镇长迎接检查团前后的故事,塑造出刘援朝,钟达明等干部为百姓着想,为民办事感人事迹,这样的干部才是党的好干部,百姓的好带头人。小说语言朴实,人物形象鲜活血肉,情节生动,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21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11-19 22:36:15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11-19 22:36:46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1-20 09:14:38
  恭喜佳作连连,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花明”社团,展示您的风采!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4 楼        文友:老百        2024-11-20 13:24:21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5 楼        文友:江亲莲        2024-11-22 12:59:05
  其实,人生的这条路,更像是坐公交车。在不同的站点,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在这条渐行渐远的交通路上,有的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可过了这段路,你又会在紧挨着的站点遇见新的人和新的环境,没有人可以一直陪着你。回望这一路,当你真正能够挺过孤独的日子,就说明内心又接受了一次崭新的洗礼,至少已经从深渊中走出来了。向写作老师学习,致敬辛勤写作的老师,佳文欣赏。感恩遇见!精品学习。
君子立世当刚毅坚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与道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