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又见红高粱(散文)

精品 【东篱】又见红高粱(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98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26发表时间:2024-11-22 05:59:31
摘要:十一回家跟父亲到沙坨地去收花生,路过狗尿河,又见一片红彤彤的高粱地。车子一过,惊起一群贪吃的麻雀,忽的从高粱穗上弹起来,飞落在电线上。好多年没见到有人种红高粱了,同样也好多年没吃过红高粱饭了,很多关于红高粱的记忆就像开闸的洪水,涌上心头。

十一回家跟父亲到沙坨地去收花生,路过狗尿河,又见一片红彤彤的高粱地。车子一过,惊起一群贪吃的麻雀,麻雀忽地从高粱穗上弹起来,飞落在电线上。好多年没见到有人种红高粱了,同样也好多年没吃过红高粱饭了,很多关于红高粱的记忆就像开闸的“红”水,涌上心头。
  
   一
   狗尿河发源于10里外五子山山下的荷花坑,流出不远就隐没在地下,潜行8里,又涌出地面,这就是滦州八景之一的“龙溪地桥”,也留下一个村庄叫“八里桥”。我们村子处于燕山山脉延展区,地形很丰富,有山地、水浇地、沙坨地,还有就是狗尿河边上的盐碱地。去沙坨地要躺过狗尿河,或者踩着石头蹦过去。文人眼里的“龙溪”到了我们这里,叫成了狗尿河,也是造化弄人。
   我小时候这片地是一茬小麦,一茬高粱倒茬种。春季,狗尿河刚刚开化,小麦就开始返青了。这时候,地里会出现一层白花花的盐碱,很多小麦会因盐分大而死亡,乡民们会在这个时候拉来沙坨地的沙子,薄薄地盖上一层,有助于小麦成活;红高粱属于杂交品种,穗紧不散,可以密植,耐盐碱,抗倒伏,涨势很好,很高产,到了秋季,这里就是一片红彤彤的海洋。
   麦收过后,高粱出苗了,幼苗还是会受一些盐碱的影响,出苗率不算高。这时候我就要跟随大人到地里补苗了。补苗不是下种,是移栽,从苗多的地方移栽过来。挖坑,浇水,把高粱苗长叶子拧掉大部分,放进去,培上土就行。拧掉叶子是要防止水分过分蒸发,提高成活率。移栽的高粱并不影响产量,这一点比玉米强,玉米移栽了往往也就结不出“大棒子”了。
   移栽选择半阴天为妙,水是父亲从狗尿河里担。那时候的我和母亲基本是干移苗栽苗的活儿。河水里这时候会有很多蝌蚪,也会被担回来,浇在苗坑里,水马上渗下去,蝌蚪无助地甩着大尾巴,瞪着眼睛,嘴巴一张一张的,好像是向我们求救。母亲心善,把蝌蚪捡起来,放回桶里,让父亲倒回河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我,家里养的各种动物我都非常爱护,没事儿给驴子填填草,梳梳毛,我带它出门都是缰绳搭在脖子上,它就跟着我哒哒哒地走;猪身上生了虱子,我都会亲手给它捉。那次赶上大人不在家,那头体型硕大的母猪产仔,我独自一人就可以给母猪接生。
   可能是盐碱的原因,这块地里杂草并不多,只有一种叫“锯大缸”的野草长得很旺盛,所以这块地除草并不费多大的劲。高粱长起来结穗后就要给高粱打叶子,这是为了透风。这里说的钻高粱地可不是一件羞答答的事,而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这时候正是三伏天,地里蚊虫多,叶子有细毛剌肉,干活儿需要浑身包裹严实,戴上草帽,那也难以避免浑身刺痒,一会儿就满身大汗,透不过气来。不过得到的高粱叶倒是驴子的嘴里的美食。钻出青纱帐,落得满脑袋高粱花子。多年后来到北京,也曾被人笑话“顶着一脑袋高粱花子”,我并觉得如何难为情,靠劳动吃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们这里收割高粱叫“钊高粱”,收购谷子叫“钊谷子”。我不知道用这个钊字对不对,钊在字典里解释为“磨损,消损”。革命先辈李大钊也是我们这里人,不知道他的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是不是也想到了“钊高粱”“钊谷子”,但他的确“钊”掉了一个旧时代。工具用的是巴掌大的“把穗”。把穗就是一个巴掌大没把的长条状刀片,一边开刃,一边用皮子包起来,有两个孔,穿过一条麻绳,用时套在中指上。钊高粱要从箭杆(高粱杆儿)的最低端钊下来,一手钊,一手拿着,多了以后交叉放堆,再打捆。
   地很少,产量自然不高,就不值得下场。高粱穗晾干以后,父亲把它收到屋里,利用空闲时间在放平的铁锹上,把高粱籽粒刮下来。拿到加工坊脱壳,磨成高粱米,就可以储存起来吃了。磨下的高粱糠是猪的好饲料,高粱壳可以放进枕头,母亲说,高粱壳可以安神。高粱米一度是我们这里的主食。开春忙的时候早上做出一大锅红彤彤的高粱米粥,吃一半,剩下一半盛在搪瓷盆里,放在炕头上,中午接着吃,正好不凉不热。粥也糗在一起,一盛一大块,父亲说,软软糯糯这比切糕还好吃。我们这里不产大米,母亲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换些大米吃,平时要吃干饭,也是用高粱米做,被村民戏称为“高粱干饭”。
   高粱米发涩,吃着剌嗓子,后来随着玉米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地里慢慢地就没人种植高粱了,高粱饭也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玉米饭当了家。
   对农家而言,高粱全身都是宝。茬子可以生火起灶,秸秆儿可以用来夹寨子,架秧子,要说用处最大的还是箭杆儿。猫冬的时候父亲就会把脱了壳带穗子的箭杆儿找出来,用水浸了,刨各种用途的扫帚,炊厨。有扫炕用的,扫地用的,还有刷锅刷碗用的,各有各的精巧。父亲还会把做好的送给左邻右舍,大家都夸父亲的手艺好。过去的农村就是这种生活,你帮我,我帮你,相互支撑。
   箭杆儿还有一个大用,就是上厕所替代手纸用。现在的90后应该难以理解,过去的人大便完是没有手纸用的,都是随手掰下寨子上一节箭杆儿,用牙一劈两半,解手用。也曾留下一句俏皮话:滦县人拉屎——棍儿刮(谐音蛤蟆叫声)。
  
   二
   箭杆儿还可以穿成盖帘,盖饭盆饭碗,放饺子,放炸货用。现在,感觉饺子皮上面缺少了盖帘的印记,吃起来,都没那么香。另外过去农村家家都要串门帘子,把箭杆切成均匀的段,配上烟纸盒叠出来的图案,草珠子,手巧的妇女可以变换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见得最多的是“喜鹊登枝”图。
   有一年,县外贸来了订单,定做一定数量的门帘子出口。这个消息被母亲知道了,她和村里几个妇女和外贸签了合同,母亲要的是最多的份额,她说,赚钱的机会太难得了,不能错过。买来原材料后,她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操劳。为了保证每一短箭杆的齐整,父亲亲手为母亲做了一把带凹槽的小铡刀,用铡刀铡箭杆的活儿就落在了我身上。箭杆要挑好的,不能有杂色,更不能带虫眼,切口要齐整。
   出口的门帘倒是没有繁复的花色,就是简单的几个草珠子配一节箭杆儿,上面有些菱形,下面坠上几个花布穗子。正是寒冬腊月,外面北风呼啸,炉子里的半死不活的炉火没让屋里比外面暖和多少,昏暗的灯光下,母亲还在操劳。母亲拿针的手被冻出了一道道伤口,僵硬的手稍不留神,针尖还可能扎在手指上,冒出血珠,她就用橡皮膏裹一下,接着干。母亲时不时哈一口热气在手上,甩两下,抬头看到我们还没睡,就催着我们去钻被窝赶快睡,叮嘱明天还要上学。我把头埋在被窝,眼泪打湿了枕头。
   母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串好一条线总会拎起来让我们看看有没有歪的,不协调的。有时候父亲说,差不多得了,没人仔细看。母亲说,这可是出口的,要是让外国人挑出毛病来,那可是丢的咱中国人的脸,不好的一律拆了重来。母亲在那个年龄应该是没见过一个外国人,但她知道国家要强,老百姓也应该要强,不能给国家丢脸。这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几十年后,母亲见证了中国的强大。
  
   三
   其实高粱从没有远离我,它只是变换了一种身份,终日伴我左右,那就是酒。不管是贵为国酒的茅台、五粮液,还是亲民的二锅头,汾酒,它们酿造所需的最主要原料就是高粱。甚至有些地方的酒企直接以高粱酒命名。高粱由口感粗糙的高粱饭变身为琼浆玉液,让我脸红心跳,也壮我这怂人胆气,学人家“醉里挑灯看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爱红高粱,那是真爱,顿顿想着红高粱酒,每想便有了诗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惊世大作《红高粱》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都曾斩获大奖无数。也深深烙在观众、读者心中。高密东北乡糙汉子余占鳌和倔强九儿的故事,深深打动无数国人。
   我晚上遛弯回来,广场上一群大妈正跳着广场舞,曲调正是《红高粱》电视剧主题曲《九儿》:“身边的那片原野啊,手边的枣花香,高粱红了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我眼前又浮现出了一片红彤彤的红高粱!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
  

共 31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亲情美文。文章从作者十一回家看到了红高粱为切入口,从而激起发起曾经生活的点滴,勾勒出了一幅生动且乡土气息浓厚生活画卷。文章分三部分展开,首先介绍了狗尿河的盐碱土质对庄稼所产生的影响,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田地生产管理的相当熟练,非亲身经历没有如此深的感触,让读者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接着讲述了母亲对做门帘子这一出口订单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塑造出了母亲自尊自强的精神与爱国情怀。文章越往后,越提升,从高粱酒转换到莫言的《红高粱》电影,更增添了红高粱的文化底蕴。结尾以广场上的《九儿》歌曲再次加深文章的主题思想,在文章正值高潮时结尾,让人意犹未尽,给人无尽的想象,让情感再次升温,主题再次拔高。文章语言质朴,原汁原味的地方俏皮话颇具风趣,充满乡土气息。总之,这是一篇集个人成长经历与家庭情感为一体,又有很强的文学艺术性、情感十分真挚的优秀散文,欢迎文友们品读。感谢老师对东篱的长期厚爱,希望精彩继续,祝老师冬日吉祥!【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23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1-22 06:30:53
  这是一篇文学艺术性强,情感真挚的亲情美文,内容丰富,语言幽默风趣,乡土气息浓。向老师学习,我很喜欢《红高粱》里面的歌曲,哪怕跑调,有时候还哼哼。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22 22:50:56
  谢谢老师的精彩按编和美评鼓励,那首歌荡气回肠,就四句话,曲调扣人心弦,我喜欢电视剧版本的,周迅演的九儿是非常成功的。老师在群里来两句唱一下,听听,饱饱耳福。祝老师冬安,文丰笔健!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1-22 07:39:21
  这篇散文以十一回家见红高粱切入,展现乡土生活画卷。从狗尿河土质到母亲做门帘,再到红高粱文化,情感逐步升华。语言质朴风趣,满是乡土气息。成长与家庭情感融合,文学艺术与真挚情感兼备,值得品读! 问候天方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22 22:53:03
  多谢龙主编一如既往的支持,小文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写得都是生活,有感而发。祝老师冬安吉祥,文丰笔健!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1-22 07:56:38
  文章带着浓郁的泥土的味道。在这真实的往事陈述与意味深长的话语中,不仅儿时的生活,家乡的情况,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而且溢渗着深挚的亲情,内含着一种深切的怀念。文章看似寻常平易,却别具内力,读来打动人心。好文!点赞!遥握问好,谨祝冬暖精彩纷呈!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22 22:55:08
  感谢老师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些都是生活,曾经的,忘不掉的生活,老师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祝老师冬安吉祥,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2 09:18:50
  看来,滦州的种植业和我们胶东差不多,但我们这里的地很少盐碱地,可能是地势较高,过去,队上和农家都种植高粱,如今也有少量的高粱种植,不是很多。很佩服天方老师对曾经农事的记忆,因为参与,所以就有了切实的感受。在我们这里,农村还有用来编盖子的,似乎包饺子不用高粱杆做的盖子放,饺子肚子不印上盖子的纹络,饺子的滋味就变差了。这篇散文,写得朴实纯情,显示了作者驾驭的功夫,不说乡愁,却是慢慢的乡愁味道,让人获得最美的享受。怀才抱器拜读,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22 22:58:48
  老师说的太多了,没有盖帘印出的纹路的饺子,似乎少了味道,高粱作为主粮,现在被玉米替代了,好在还有高粱酒常伴左右。祝老师万事顺意,创编快乐!
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1-22 10:50:42
  红高粱是一道难得乡土风景,语言活泼灵动,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祝冬祺!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22 23:01:07
  我们老家的这几块地基本被我写完了,放在不同的文章里,这些都是儿时的记忆,不能磨灭。谢谢老师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鼓励,祝老师冬安吉祥,万事如意!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1-22 11:04:53
  文章的名字就极富诗意,美感像一片红高粱汹涌而来。老师的高粱生活经历我深有感触,读来无比亲切。高梁米剌嗓子,配上炝土豆丝,好吃,但吃完往往胃胀胃痛,记忆不可谓不深刻。箭杆做的盖帘,很好,环保卫生,我考虑到网上去买一只。写母亲对待门帘的认真精神,引发中国强大的感慨,非常不错。拜读学习老师佳作,冬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22 23:04:35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的大豆高粱。高粱作为主粮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就连莫言的家乡也很少见到高粱了。为了拍电影,特意种的。偶尔买来吃,也还不错。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祝万事顺意,文丰笔健!
7 楼        文友:佳华        2024-11-22 14:08:10
  红高粱,很有意境。并不是因为莫言的红高粱,而是红红的高粱地自带意境。有一句俗语:我们都是顶着高粱花子长大的。在曾经的农村,高粱也是生活的希望。前不久在一个景区见过高粱,只是新品种矮化了很多,没有那种感觉了。据说高密西北乡搞了个与莫言有关的景区,遍地红高粱。可惜我是冬天去的,无缘得见。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22 23:07:53
  莫言的家乡也是为了拍电影,造景区特意种植的。高粱作为曾经的主粮,已经退出了主流,被玉米取代了。老师说的对,钻高粱地,顶一脑袋高粱花子,城里人曾经这样笑话农村人,应该加到文章里面。祝老师冬安吉祥,万事如意!
8 楼        文友:枫桦        2024-11-23 09:51:06
  文章中关于红高粱的解读是很有说服力的,民俗文化的传扬在文章里的体现,让文字更具特色!还有那首荡气回肠的歌声,无疑是经典的,读文的时候,已经在耳边响起!好文拜读!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23 20:29:56
  我正有此意,不断挖掘名俗文化的东西,不经意间放进某个段落里,我深信只有地方的,才具有活力,我的文字不是不是以华丽取胜,多是以讲故事见长。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祝冬暖安顺,文丰笔健!
9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23 21:11:52
  深情好文,迟来拜读,恭贺天方老师,佳作摘精。红高粱,是家乡特有的景色,蕴含了家人的淳朴善良,内涵丰富,情感饱满。问好老师,冬安吉祥,佳作频频!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23 22:11:51
  红高粱是一种乡愁啊,曾经在生产生活着有着重要的地位,慢慢的淡出了视野。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一颗红高梁,在贫瘠的盐碱地倔强的生长。遥祝冬安,祝文丰笔健,万事如意!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