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情在不言中(随笔)
人是感情动物,对人对物都会产生感情。每人,有的感情得到表达,有的未曾表达,估计更多的是后者。那就是情不在言中。这让人不易感觉却也是分外宝贵的。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在家中休息。突然手机铃声响起,看那号码,是本地虚拟网短号,不熟悉。莫非是推销房子的、介绍贷款的?管它呢,反正不要话费,接一下无妨。
铃声未停,我接通了电话:“喂,你好,哪位呀。”
“柴老师吗,您好。”
叫我柴老师,这可不像现在普遍对人的诸如“先生”“师傅”类的“尊称”。于是瞬间把我的思维拉回到四十三年前,当时还不到二十岁的我,曾在老家公社中心学校代过课。估计对方曾当过“学生”听过我的“课”——不好意思,那可能是误人子弟呢——自己虽不到半桶水,却也用心用情履责,所以叫我老师。“你是哪里人呀?”我要确定一下是否老家那边人。
“我是百石人,你教过我呢。”
“噢,那你叫什么呀?”
“我是百石村靠近……”他不知怎地,竟不报大名,只说他家住在百石村哪个方位。
他不说名字,我也就不再问。“那你有什么事吗?”
“我现在在你老家屋子底下清理平整道路(林区道路),听说你的房子要维修,是否把屋下面这个路(从屋前到林区道路这段)把你顺便整理一下。”
“噢,是这样啊,谢谢你,那房子我不准备修了,你的心意我领了。”
“那好吧,如果要修房子的话,我本想就顺便把这路整理一下。”
“谢谢,谢谢,你这么有情谊……”又聊了几句家常话,通话结束。
放下手机,我不禁感慨,代课还不到两个学期,竟还有这么有情有谊的“学生”。于是凭他的电话号码,通过老家人查明了他的姓名和职业。他就是百石村一普通但又能干的村民。
这样一通电话,他并不是求我办什么事,却是想为我办一点小事。而这背后,他作为外村人,还知道我的老家在这个地方,这座房子是我的,还打听过,我曾想修缮这个房子,还不知从哪里问到我的电话。这真不是一个普通的电话呀。它反映的是一种曾经的“师生情”呀。这种情过去了四十多年,依然还在这个“学生”心中。如果,没有这个机会,他永远不会让我知道这份情,而显然它却是始终存在的。这是多么朴实、真实又美好的情!同时让我觉得人生的每个阶段,不论长短都有其意义。
由他及我,我不也把一些感情藏于心中、不在言中吗?
上文说到的这座泥墙屋,它孤丁丁地立在这大山深处(其他人的房屋都已下山脱贫后拆除),名义上是我的。那是四十多年前,我当代课老师途中参军后,父母、兄长们起早贪黑、勒紧裤腰带造起来,最后归于我这个老幺所有,虽然我退役后在外面生活没回来正式居住过,但父母、兄长们为造房子而付出的辛劳,我怎能不知,怎能没有感激之情,可我始终没有表达过,觉得一切都在不言中。而对这座房子,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实在没有了花钱花力修缮的必要了,或许过不了多少年,它就会倒塌回归自然,但于我终究有一种负疚之情在心间,却也只能无以言表。
如此这般的有情未表,一生经历下来有多少呀。不是吗?对老师、同学,对首长、战友,对领导、同事,对家人、亲戚……有多少值得回味、珍惜的情。但毕竟表达过的少,未言表过的多。当然,这不等同于无情,而是尽在不言中。
由己及人,世间芸芸众生,恐怕都大概如此吧。人们就这样在情中,在表达、未表达间享受、度过宝贵的人生。而情所指向方,虽未必感知,却是被情所萦绕,想想也觉奇妙。
情不在言中,人之间常有。而放开视野,又何止人类这样处理“情”呢?如此看来,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和谐相处是极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