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葛公镇里葛公豆腐好(散文)

精品 【东篱】葛公镇里葛公豆腐好(散文)


作者:欣然花开 秀才,1517.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4发表时间:2024-11-28 06:05:15


   “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才子美食家袁枚如是说。这句话,真真妙极。
   豆腐色泽味香俱全,在老百姓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天两头总要买些豆腐回来,煮汤吃味道鲜美,煎着吃豆香浓郁,配青菜一清二白,配荤菜相得益彰,多吃也不长肉,味美价廉,无人不喜欢,无人不赞美。
   原以为,不管天南地北,菜市场、集市、超市,售卖的豆腐,做法相似,长相差不多,都是白白嫩嫩,方方正正,味道也应差不多。
   朋友知道我来到这里上班,第一句话竟然不是安慰我离家路远,而是略带欣慰地说:“你以后可以吃到好吃的豆腐啦。”看我一副无知的样子,拍拍我的肩膀:“你去了就知道,什么叫作葛公豆腐,周末别忘了带些回来给我尝尝。”朋友的表情告诉我,周末我不回来可以,豆腐一定要带回来的,我也迫不及待想尝尝葛公豆腐,到底有多么与众不同,难道是豆腐中的极品,是西施豆腐?
   于是,等我来到工作的地方,第一件事情不是关心住宿,而是关心豆腐。我从上街头一直走到下街尾,数了数,这里做豆腐的店竟然有七八家,且做豆腐的都是大伯大妈、爷爷奶奶级别的,是做豆腐的祖师爷,几十年的老手艺,每一家豆腐都有名,一般下午去买就已经卖完了,我想,把它叫作豆腐镇一点不为过。
   葛公的豆腐确实因味美而出名,且有着丰富的故事。
  
   二
   此地原为葛天乡,后更名为平原乡,1993年,撤销平原乡,设立葛公镇。地处东至县东部,东与石台县仙寓镇接壤,南与花园乡、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毗邻,西接尧渡镇,北与洋湖镇相邻,距离县城车程半个多小时,作为八百里皖江南岸的一个山区古镇,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
   “传得金丹术最佳,草药退尽见精华。旋转釜中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银盏浸来仙蟾影,金刀剖月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堪媲,瑶池碧树响飒飒。”相传这是葛洪留下有关豆腐的诗句。葛公镇的“葛公”二字指的就是葛洪。
   相传东晋道教仙人葛洪早年曾游历到东至县平原乡的一座山上,采摘草药,炼丹修道,行医治病。秋冬季节,留山遍地散落着株树籽粒,他常常从林间捡取株树籽粒做成食物充饥。一次,他无意中把炼丹用的石膏放入煮沸的株树籽粒羹中,冷却后,这种羹凝固成块,成胶冻状,颜色乌黑,口感清香微涩,储存时间很长也不腐坏,他自取名为乌株豆腐。和葛洪接触中,当地一些村民也学会了这种制作方法。在没有株树籽粒的季节里,村民尝试用当地黄豆代替株树籽粒加工制作出豆腐,这种黄豆做成的豆腐,颜色乳白,入口鲜香,比起乌株豆腐好了很多,很快,这种黄豆制作出的豆腐成为老百姓餐桌上一道佳肴。
   当地山民为了纪念葛洪,遂将他问道的山称为“留山”,葛洪发明的豆腐敬称为“葛公豆腐”。千百年来,一代代葛公人一直沿用传统制作工艺,用当地黄豆、山泉水、制作器具,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豆腐美食。直到现在,每到冬天,山里没什么蔬菜,豆腐就成了当地山民的副食主角,什么炖豆腐、鸡刨豆腐、溜豆腐、凉拌豆腐等都是家常菜。
   莫道豆腐平常菜,大厨烹成席上珍。在这片豆腐的天地,寻常豆腐被烹成了百种滋味、千般花样。正如诗中所言:“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
  
   三
   据当地人介绍,在制作葛公豆腐的过程中,用水也很讲究。离小镇不远处,有座“九天仙寓山”,制作豆腐主要使用山上的山泉水。每到雨季飞花溅玉,山上草木葱茏,幽深澄净,水质清冽甘甜。
   不是所有的水都叫山泉水,因为里面含有独特的矿物质,还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口感上更为清甜爽口。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也饮用山泉水,煮沸的山泉水泡出来的茶色更加清亮。用山泉做出的豆腐,味道自然非同一般。
   众人都说淮南豆腐天下闻名,殊不知,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御驾经过古徽道。行走在青石板上,穿行于峡谷林荫之中,这位皇帝被葛公的山水风光所陶醉,于是来了兴致,于当地一饭店小憩吃饭。乾隆在品尝“豆腐西施”烹调的豆腐菠菜后即兴赋诗曰:“青石白玉板,红嘴绿莺哥。”这在民间一时传为佳话。
   据记载,乾隆皇帝每餐至少要有十几道菜,其中包括荤菜、素菜、海鲜、糕点等各种美食。他最爱的除了宰相刘罗锅一直不想让他吃到的美食荔浦芋头,还有一道豆腐,每日必备,若膳桌上没有豆腐做的菜,他必亲自点,甚至自制豆腐菜单。他认为豆腐清淡可口,营养丰富,是养生佳品。他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看来豆腐还是一道美味长寿菜。
   梅尧臣做建德县县令时,留下上百篇诗作,至今为东至人传颂,他爱当地美食,其中尤爱葛公豆腐,曾写诗赞曰:“飨客为宜家常用,合家高会命相依。石膏化后浓如酪,水沫挑成皱成衣。剁作银条垂缕骨,划为玉段载脂肥。不须玉豆与金笾,味比佳肴尽可捐。逐臭有时入鲍肆,闻香无处辨龙涎。最是广大寒彻骨,连筐称罢御卧寒。才闻香气已先贪,白褚油封由小餐。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幽兰。”
   1963年,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到日本参加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许多日本从事豆制品业的头面人物也参加了。据说,他们之所以参加纪念活动,是为了感谢鉴真东渡时把葛洪豆腐的制法带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参加者手里都提着装满各种豆制品的布袋,布袋上还写着“唐传豆腐干,葛公制”字样。
   葛公豆腐,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名扬天下,其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料真工细高山水”是葛公豆腐味道独特的原因。优质的原料,传统的工艺,良好的水源,成就葛公豆腐“白嫩鲜香”的美食特色。
  
   四
   在葛公当地,人们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腐。这道美味的食物,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苦付出和技艺的传承。在民间有句老话,“世上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当清晨的第一缕晨曦洒向大地,幽静的巷子里,传来“吱呀吱呀”的声音,把酣睡的小镇唤醒。
   做豆腐很辛苦,早上三四点,每天雷达不动就要起来。头一晚就要泡好第二天要用的豆子,要想豆腐好,就要本地小黄豆,豆香更浓,然后一早汲取清冽的泉水,祖传的石磨磨豆子,柴火铁锅煮浆,纱布一遍遍地过滤,想要吃到豆腐,最少需要10余到工艺。听着做豆腐老人介绍,我想起了以前,那时候我家隔壁就是做豆腐的,每天要赶在早上五六点就要把豆腐做出来,挑着一担豆腐去村子里叫卖,以至于到晚年背都是驼的。
   如今做好豆腐不用再担出售卖,在门口支上一块简单的木板,摆上白嫩的豆腐,盖上干净的纱布,不用吆喝,自然就有人前来购买。你买三块,他买两块,不消两个小时,就销售一空。豆腐细腻柔软,掂在手上,总有微微颤感,像婴儿嫩滑的肌肤。小镇上做豆腐的铺子,十步就有一家,有的俩家相邻,或者门对门,大都沾亲带故,有的还是亲兄弟,大家的生意都格外的好。有时想买些带回家,早上忘记了,下午去已经没有了,豆腐的清香早就流淌进每家每户的菜篮里了。
   这时候,一般会剩下些豆腐干,退而求其次,买些吧,豆干和别处也是不同的。若是豆干也没了,还有豆腐乳。葛公的豆腐乳,裹着一层石磨辣椒,红红的,很是好看,用麻油浸泡,打开就能吃,也是令人回味悠长。
   在东至县城,也有很多卖豆腐的,然而葛公豆腐早就是俘获了当地人的胃,常常拎着菜篮子茫然无所获时,当看到那案板上那一溜白嫩嫩的豆腐,当天的食谱心中就有数了,那笑容里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当然还要轻轻叮嘱一句:要葛公的哦。
   朴实的葛公豆腐,让东至人庸常的小日子变得温暖而滋润。葛公乘鹤归去,从此仙踪难觅,葛公豆腐却一直流传下来,坊间灶上,有了它的加入,繁琐又寻常的日子,被调配得丰腴温润山高水长。
   去东至,你不能不品味一番经悠悠时光打磨而成的葛公豆腐,葛公豆腐已经成为东至县一处永恒的地域品牌。
  

共 31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豆腐,在我国餐饮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荤菜和蔬菜之间,豆腐像一个平衡菜肴的支点,是营养平衡的重要食材。作者到葛公上班,意外遭遇葛公豆腐,可谓口福不浅。葛公镇做豆腐的有七八家,且都是大伯大妈、爷爷奶奶级别。葛公镇,地处东至县东部,“葛公”二字指的就是葛洪。相传葛公豆腐就来自葛洪的发明。直到现在,每到冬天,豆腐就成了当地山民的副食主角,炖豆腐、鸡刨豆腐、溜豆腐、凉拌豆腐等都是家常菜。据当地人介绍,葛公豆腐的制作,用水很有讲究,必须使用山泉水。乾隆下江南时结识葛公豆腐后,每日餐食必备一道豆腐。梅尧臣做建德县县令时,留下上百篇诗作,但他尤爱葛公豆腐。据说,鉴真东渡时将葛公豆腐做法带到了日本。因此,葛公豆腐,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名扬天下,其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葛公当地,人们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腐。做豆腐辛苦,但豆腐不需要担出售卖,豆腐香不怕巷子深。在东至县,葛公豆腐名气很响,深入人心,若去东至,不能不品味一番经悠悠时光打磨而成的葛公豆腐,葛公豆腐已经成为东至县一处永恒的地域特色。作者用细腻灵动的文笔,描写了葛公豆腐的前世今生,豆腐美味,文字美心。力荐各位,一品为快。【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29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1-28 06:10:34
  在我国,豆腐文化遍布大江南北,但不同的地域,豆腐从制作到烹饪,都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这个特色能否写得出彩,是衡量一位作者功力的尺子。老师的文章,将葛公豆腐描绘得细致入微,个性鲜明,值得仔细品读。感谢对东篱的厚爱,顺祝生活工作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28 13:48:48
  深谢韩老师百忙中为小文编辑,按语贴切,文辞灼灼。葛公豆腐,确实味道跟不同,制豆腐技术,山泉水,一代代的传承,都让这道美食成为了葛公的代名词。问好老师,冬安笔丰,工作顺利!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8 07:53:51
  这篇散文,将葛公豆腐的文化一一道来,写得全面,有内涵,作者堪称豆腐黄。我第一次知道石膏点豆腐的办法是来自葛洪。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卤水点豆腐,也有石膏点豆腐的。这篇散文的代入感好,沿街看看豆腐摊,尤其是买豆腐要趁早的叙述,一直到最后的豆腐乳都不能挑剔,真的是佳品。看来,痴好豆腐一定要去东至了,因为那里的山泉好,别处的水那就做不出东至豆腐了。怀才抱器拜读,问候欣然老师冬祺,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28 14:07:26
  深谢怀才老师留墨鼓励,我也是来这边才知道,原来葛公豆腐味道好,是有原因的,也是一种地方特色吧,天天闻豆香就想写一篇文,感念豆腐的好。问好老师,冬安吉祥,日日安好!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1-28 08:11:26
  读罢欣然老师的葛公豆腐,直接让我去市场买了两块豆腐回来,虽不是葛公豆腐,那就以桃代李以解囗舌之欲。若一篇文章,能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那就是上乘文章。此文就是。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冬暖精彩纷呈!
回复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28 14:08:56
  哈哈,我也是,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买块葛公豆腐吧,煎着吃,煮汤吃,清香,光吃豆腐不吃饭,吃完浑身暖和。问好老师,冬暖笔丰。
4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1-28 08:31:59
  葛公豆腐,地位非凡。其源自葛洪发明,用水讲究,风味独特。在东至深入人心,是山民副食主角。乾隆、梅尧臣皆爱。传鉴真东渡将其带至日本,今成省级非遗。作者文笔细腻,展现其前世今生,美味美心,值得品味。 问候欣然美女老师,祝你工作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28 14:10:05
  深谢龙主编留墨鼓励,老师每次点评都是那么全面,鼓励满满,就像美味的葛公豆腐,吃完浑身温暖。问好老师,冬安笔丰,佳作频频!
5 楼        文友:辽宁玉儿        2024-11-28 09:51:28
  豆腐是家常菜,被作者描绘的垂涎三尺,再加上故事,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学习了。
回复5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28 14:18:58
  葛公豆腐已经成为一个招牌了,天天闻豆香,写一篇文算是对美味的回馈。感谢老师喜欢,问好!
6 楼        文友:佳华        2024-11-28 10:56:14
  读着老师的文章,就有止不住想吃的欲望,文字和豆腐一样诱人。豆腐,普及度真的挺高,做法不尽相同。但关于豆腐的吃法,却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这里有一种吃法,将刚出锅的热豆腐放在一个木片上,浇上辣椒酱等佐料,啜着吃,谓之“热豆腐”,感觉挺好。不知道老师那里有什么独特吃法。
回复6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28 19:28:47
  豆腐我们喜欢突火锅,冬天,肉烧豆腐在火锅里翻滚,下面炉火红红,吃得热气腾腾。老师说的热豆腐,也是热辣滚烫,适合冬天吃吧。问好老师,冬安笔丰!
7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11-28 11:03:21
  一道寻常之肴竟有如此出处,让人大长见识。欣然老师用细腻笔触,描绘出有关葛公豆腐的前世今生,令人叹为观止,食欲顿生。我平时也爱吃豆腐,自认为是一道健康佳馔。欣赏老师佳作,如享一席盛宴!遥祝冬安吉祥。
回复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28 19:30:56
  深谢郑老师留墨鼓励,天冷了,对豆腐更是青睐,热热的,吃完全身暖和。特别是晚上或者周末,配个小酒,慢慢喝,快乐的小日子。问好老师,生意兴隆,冬安笔丰!
8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1-28 11:43:52
  在作者细腻生动的描述下,展示了葛公豆腐的前世今生,增加了豆腐的蕴味,刺激了读者的味蕾,又一道没吃过的美味记下了,拜读美文,祝老师冬安,开心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1-28 19:33:12
  深谢石叶老师留墨鼓励,今日太忙了,回复迟了,包含哈。在小镇上,天天闻豆腐香,周末经常买些带回去。问好老师,冬安笔丰!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2-03 22:10:31
  我的父亲就做了十多年的豆腐,直到2008年村庄整体拆迁上楼。做豆腐的程序我最是懂得,也懂得做豆腐卖豆腐的苦,我曾写过一篇《卖豆腐的父亲》。老师讲的葛公豆腐应该更具风味,食物有了历史和典故,吃起来回味就多了几分。老师的文章越发精炼,拜读来迟,遥祝冬暖!
回复9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2-13 14:09:33
  做豆腐很辛苦,做豆腐的人一定勤劳又憨厚,让人敬佩,老师的文一定深情动人。葛公豆腐味道因为特殊的技术和清甜的山泉水,味道与众不同,所以想写出来跟大家分享。问好郑老师,冬暖笔丰,佳作频频!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