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十月一”遐思

编辑推荐 【春秋】“十月一”遐思


作者:水之影 布衣,20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5发表时间:2024-12-01 19:13:54

秋高露浓,又到了“十月一送寒衣”的时节。小区街道办,又一次公布了中心城区文明祭祀地点。届时工作人员将摆放焚烧冥币纸香的大方鼎,这给离家远,不能回家的人祭祀老先人提供了方便。虽然如此,但相当多的人,如果能挪出功夫,总想回家在坟头上跪拜祭祀。
   我在小时候也参与清明上坟,十月一送寒衣,过年时在家中设灵供奉祖先。据听说我们家族原来有个“影”,它上面有历代先人灵位,谁家殁了老人就移至谁家收藏,过年时大家都去他家聚会祭奠先祖,后来在文革前被大队没收了,用漆刷了,演节目开大会时挂上做了幕布。自我记事起,人们都是按小家庭,给自己故去的父母,爷爷奶奶,上坟烧几张纸钱。那时候,人没钱,也没有卖的冥币,就用印板用颜色精化水印几张,没有印板的也就烧几张纸,那有现在的人那么铺排。
   焚香烧纸钱是我们敬奉老先人的传统项目,自古至今未曾完全中断。只是记得我上小学时,破四旧,树新风,非常盛行,那时,我们国家推崇无神论,磕头燃香烧纸钱,被视着封建迷信,加之物力维艰,人都比较穷,不让烧不烧那就不烧了吧。大部分人清明、十月一都不上坟烧纸钱了。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了,人手里渐渐宽裕了,慢慢的上坟烧纸又盛行起来了。
   敬奉先人,焚香烧纸钱,是不是封建迷信,到底对不对,应该不应该坚持呢?可能难以有统一的答案。因为,首先人死去,到底有没有灵魂,是不是在另一个世界(所谓阴间)生活,没有实证,因而亡人需不需要火化的冥币也无法证明。所以说,缅怀先人,祭祀先人,只是活着的人对亡者思念之情的一种表达。
   其实,大部分人明白,焚烧纸钱,老先人是够不着的,这只是后人纪念先人的一种仪式而已。有的人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有的人觉得这样做给儿孙们看,是孝道的一个传承;也有人说是做给乡邻看的,让人知道某某家还有人给先人上坟里,后继有人里,不然会让人耻笑。
   纷繁杂乱的社会,让相当的人没了主见。记得曾经说破除,一声吆喝,千年文物损毁殆尽,说树立,一哄而上,寺庙古迹如春笋冒尖。就连新文化运动,破了又破的老篇章又回到了课堂。有些地方,把二十四孝(有的愚昧狭隘甚至失却人性)列入了传统文化,并新绘入文化长廊。非此即彼的走极端,绝对弊大于利,敬奉先祖,焚香烧纸,没有必要禁,也无须倡导,任其自然演化,最为妥当。人有时候,真拎不清。举个例子,比如秦修的万里长城,我们既可以以此为例来说秦的暴政,也可以此来说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绝不能因为观点正确问题,拆了建,建了拆瞎折腾。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归主题。人死如灯熄,谁见享珍馐,做更好的自己就是对先人最大的孝。人世上唯有父母希望孩子超越自己。上坟烧纸钱,毕竟是一种形式,不可过分拘泥。我的家乡流传一个俗语,说,“人才出于坟茔(阴宅)”,一是说茔地风水事关后代运势,(典型如汉韩信的故事),二是说父母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还在保祐自己的后代。因而人们为了趋吉避凶,自然还要仰仗父母祖先亡灵。我也非常认同“人才出于坟茔”的说法,但我却以为,一个家族出人才,不是人埋得地方好,也不是纸钱烧得多,而是因为老先人,一代一代的把优良家风传承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解释人才出于坟茔(老先人)才是最正确的解。
   心里有祖先,秉承先人的优良传统,摒弃陋习,博采众长,过好自的日子,培养好自己后代才是正事。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你认为它有用,它好,那你就继续。你认为它是累赘是个束缚,那就放弃它,就这么简单。人要有自己的主见,独立判断自己的行事,方可无愧于心

共 14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说的是祭奠先人的事。其实,这是活人对逝世的人纪念。烧纸钱先人是否可以享受,其实只是一种意向,是后人祭奠先人先人的做法。文章对烧纸钱提出了疑问,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都知道人死了是没有了任何作为的,所以烧纸钱,是对先人的怀念。文章写的深入,值得一读。【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水之影        2024-12-04 16:05:52
  感谢河杨老师鼓励支持!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2-16 06:42:31
  欣赏佳作!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