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西藏博物馆抒怀(散文)
有人说,西藏是一生总要去一次的地方。我说,西藏是我一直想要去的地方,一直,一直。
今年夏天,终于实现了这个夙愿。
夏日的清晨,乘着盛夏的凉风,我们登上了飞往拉萨的飞机。三个多小时的航程不算难熬,看天空云朵的变幻,看机翼掠过厚厚的云层,像镰刀划过郁郁的草丛。耳边时不时传来熟人之间的家长里短是非恩怨,陌生人之间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寒暄。时间滑过琐碎的话语,了无痕迹。当地面的山川河流渐渐清晰,广播里传来熟悉的声音,飞机即将降落拉萨了。
本打算在拉萨机场拍照留念,但被空乘人员告知,拉萨机场禁止拍照和拍视频,可能涉及军事机密,违者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事关重大,想法只能搁浅。不过在空中俯瞰了雅鲁藏布江的局部,也算一种补偿。
拉萨机场不算大,但很空旷,没有熙攘的人群,也没有循环播放的吵闹喇叭声。在机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坐上了前往拉萨的大巴车。一路上蓝天白云、高山绿树,与其他城市一般无二。一个转弯,远远的布达拉宫就撞进了眼帘。像一张贴在城市右上空的邮票,邮戳上赫然印着两个字——“拉萨”。红白相衬的布达拉宫,便将拉萨与其他城市区分开来,就像故宫之于北京,东方明珠之于上海,中山陵之于南京,大雁塔之于西安……
预定的民宿离车站不远,我们决定步行前往,刚好可以趁机在拉萨的街头走走。
民宿是藏式建筑,红白相间,透过二楼玻璃的棚顶,可以望见白云蓝天。办理完入住,安顿好行李,民宿老板推荐了附近的两家饭馆——一家藏族餐厅,一家香辣牦牛面。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选择了香辣牦牛面。不得不说,老板这是良心推荐,牦牛面是真好吃,有点鸡捞面的感觉,牦牛肉也没有什么怪味。许是新鲜的缘故,肉质鲜嫩,并不像想象中那般难嚼。真没想到,在拉萨能吃到这么可口的面食,我以为到处是牛羊肉和手抓饭呢。
从面馆出来,开始落雨了。豆大的雨滴稀稀落落地敲打着,地面上有了颜色深深浅浅的雨痕。我疑惑地抬头,怎么一顿饭的功夫,老天就变脸了呢?不管了,我们还要马不停蹄地赶往西藏博物馆呢。大约二十分钟后,阴云散去,天空像是一个暴躁易怒的孩子,一通脾气过后,心情又恢复了平静。博物馆的上空,天空蓝得透亮,云朵在碧空中白得刺眼,影子躺在地上,阴阳分明。
西藏博物馆位于罗布林卡对面,面积不很大,里面游客也不多。终于可以悠闲地浏览,无需被人流裹挟着前行,无需走马观花。可以静静地伫立于一件展品前,慢慢观赏;也可以倒回去捡拾被自己忽略的文明碎片。
石器时代、游牧文明、藏历风俗、建筑艺术、民族服饰、历史掌故、宗教法器、农奴解放……这些图片和展品,为我们揭开了西藏神秘的一角。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浓缩,场馆中陈列的物品,为我们讲述着西藏的风俗民情、历史沿革、革命历程。
“明星藏品”阿里普兰孔雀服,刷新了我对服饰的认知。整套服饰重达25公斤,据说价值上百万。从头到脚都装饰有黄金、绿松石、玛瑙、珊瑚、蜜蜡、珍珠、田黄、天珠等名贵珠宝。在这些珠宝面前,黄金已黯然失色。整套服装看起来色彩华美、雍容华贵。这种极尽奢华的服饰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现今仅存7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非遗”。它是西藏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
关于孔雀服,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上千年前,古代普兰有一位诺桑王子,他拥有数百位嫔妃。在众多嫔妃之中,诺桑王子独宠一个名叫雍卓拉姆的王妃。这位善良美丽的王妃也因此招来其他嫔妃的嫉妒和迫害。雍卓拉姆因不堪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在一个月圆之夜,化作一只漂亮的孔雀,飞过茫茫雪山消失于夜空。为了纪念这位贤良的王妃,当地百姓模仿孔雀开屏制作了这套名贵的服饰,因此被称作“孔雀服饰”或“飞天服饰”。
精美绝伦的孔雀服令人赞叹不已。然而,当你走进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心情则会变得万分沉重。
那些用人皮人骨制成的宗教法器,似乎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嘶吼;各式各样的刑具和割耳挖目剁手剁脚抽筋等刑罚手段也在控诉着那段灭绝人性的旧时代。旧西藏封建农奴制时期,三等九级的人口制度,占人口百分之五的农奴主拥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七的土地和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同样为人,有的人命价千金不换,而有的人命价仅为草根一条。最底层的农奴朗生被称为“会说话的牲口”,农奴主对农奴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处置权。是共产党和解放军,把百万农奴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他们才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
站在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里,我们深切领悟了什么是人间炼狱。这里让人极度不适,也引人沉思。拂去历史的尘沙,我看到了旧西藏农奴生之不易,也看到了他们生之坚强。了解了那段不堪回首充满血腥的罪恶史,我们才能明白和平解放对于旧农奴的意义,才能看懂博物馆前百万农奴解放的雕塑,那高高举起的不止是砍断的锁链、砸碎的枷锁,还有来之不易的自由和生而为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