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走进沂蒙山老区(散文)

精品 【菊韵】走进沂蒙山老区(散文)


作者:修成国 秀才,105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6发表时间:2024-12-03 21:46:19

到山东沂蒙山地区,这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2008年9月,做为中国国土资源报大连记者站站长,我随报社记者采访团在报社社长蒋亚平和记者部毕小曼主任的带领下,去山东省采访,那次我们去了七个市八个县区,其中就包括革命老区临沂市。但那次只是在临沂市市区和郊区采访,没有到沂蒙山山区里去。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市市区及郊区的建设,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其它一些城市还要漂亮。因为临沂市城区因沂河而建,那条沂河被临沂人装饰的如同一条美丽的天河,使整个临沂城区鲜亮无比。而且临沂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生活,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次采访归来,我曾有感而发地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散文,题目叫《今日沂蒙山》,被中国国土资源报以《巍巍蒙山高,悠悠沂水长》为题在“社稷坛”副刊刊头条刊出。同时,还被中国监察部主办的《中国监察》杂志2009年第22期,以“祖国颂•纪念所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刊出,并荣获三等奖。虽然如此,我还是在心中遗憾着,因为我一直想到沂蒙山山区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我所以对山东对沂蒙山老区这么一往情深,还因为我的祖籍在山东省烟台地区,是祖辈在早些年闯关东时来到了东北的吉林省长春地区。
   这个愿望在这一次去山东时实现了。这一次去山东是参加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地矿局共同举办的“大地采风——走进山东地矿”活动,活动于2012年11月28日至30日举行。参加人员还有国土资源作协部分主席团成员陈廷一、刘扬正、陆德琮和副秘书长徐峙,及常务理事吴文峰、郭传义、秦锦丽、陈跃康及驻会作家梁守德等,山东省作协参加了6位作家,都是中国作协会员,还有山东省地矿局的相关领导和同志。
   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是三家人员举行的一个座谈交流会。会前,我们获得了一本书,即山东省地矿局局长郑金兰女士的厚达400多页有37万字的《地矿手记》。这使我们对这位女局长增加了一些敬佩之情,原来她不仅是一位领导干部,还是一位女才子。拿起书来,始知这本书是由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莫言一年之前为之作的序言。而且还知道,郑金兰局长之前还出版过《三农手记》《潍坊民间艺术史记》等著作。原来,郑金兰曾在莫言家乡山东潍坊市做过市委副书记,主管过农业,不仅是莫言同乡,还是他家乡的父母官。若干年后,这位郑女士因贪腐问题出事了,这是后话。
   座谈交流会之后,与会国土作协的十来个人分成两组到下面采访。第一组是去东线,到莱州蓬莱、刘公岛、青岛等地,采访五个新发现的金矿和海上钻井平台等。第二组是去南线,到泰安、曲阜、济宁、兖州等地,采访铁矿、金矿、石膏矿、水文地质等,我被安排在第二组。可当我看到莫言给郑金兰《地矿手记》中写的序言中,列出的13个专家和模范人物,个个事迹都很动人,尤其是那个被郑金兰局长称为“找水大王”的程秀明,为沂蒙山区乡亲们打井找水的事迹,令我激动不已。于是,我决定不参加去泰安、曲阜、济宁、兖州等地第二组的活动,我要单独去沂蒙山区沂水县,采访“找水大王”程秀明的事迹,也顺便了却一下我想去沂蒙山区看一看的愿望。我的想法得到了会议组织者及郑金兰局长的支持,在中午的饭桌上,郑局长当即决定由“找水大王”程秀明所在的山东省地矿局801王牌找水队的纪检委书记兼工会主席朱瑞法和当事人程秀明一起陪同我前往。同时一起前去的还有山东省《大众日报》社的张先新主任。
   为什么扯到《大众日报》社,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渊源和佳话。原来,在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有一座砖石结构的平房,那房墙上挂着“大众日报社创刊地印刷所旧址”的牌子。那是1939年1月,作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的《大众日报》,在夏蔚镇云头峪村创刊。当年,是房东老乡让出了自己的婚房。《大众日报》的创办,为宣传党的指示,传递最新消息,团结民众抗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之后漫长的艰苦危难的岁月里,报社先后有了300多人英勇牺牲,有160多位乡亲为了保护报社人员和器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众日报》现在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多年来,《大众日报》社的领导和员工,一直在想着为那里的乡亲们做点事情。在解决这里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上,他们和山东省地矿局想到了一块儿,于是,两家一拍即合,决定联手来做这件事情。
   沂蒙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1939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年会上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的指示。此后,我党我军在那里创建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都在那里战斗和生活过。在沂水县通往夏蔚镇的路边,一座“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纪念碑”,就高高地耸立在路边广场上。当年打淮海战役时,只有一百万人口的沂蒙山区,有二十万人积极参军,有四十万人积极支前,有十万人牺牲在战场上。可建国60多年来,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虽然地区经济,人民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山里乡亲们的吃水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人们世世代代吃溪水和雨水,遇到大旱,要到几十里的地方去取水。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日报》和山东地矿局才下决心为老区人民打井找水,解决他们的生活之苦和燃眉之急。
   程秀明和他所在的801队,就是克服重重困难,在别的钻井队打出一系列干眼找不到水的情况下,帮助那里的乡亲找到了甘泉,打出了清泉水,《大众日报》出资为家家按上自来水设备,让山里的乡亲们吃上了甘冽清甜的自来水。
   11月29日,我们来到了沂水县采访,当天晚上我们就住在了沂水县。那两天,我在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和长岭村进行了采访,我所到的那些农家,我与之交谈的那些乡亲们,在谈到山东地矿局和《大众日报》社为他们解决用水的问题时,满腹的感谢和感激,满脸的欢乐和幸福。村民们在听到我们要去采访,尤其是得知“找水大王”的程秀明要到村里来时,打扫好院子,沏好了热茶,等在街口,热情地请我们去喝茶。此时,我想起了京剧《谢瑶环》中谢瑶环唱的一句台词:“为官一点爱民意,百姓送我三春晖”。是啊!多么可爱的老区人民啊!多么可爱的中国百姓啊!
   我在与村干部和村民们边走边谈的过程中,就听到好几个人讲到乡亲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拥军支前的故事,有的人家把自己的儿子饿死了,保住了八路军的后代;有的人家冒着杀头和灭族危险,保护八路军解放军的伤员……真的令人感动已。乡亲们还告诉我说,在沂蒙山区,到处都有“红嫂”的故事。我当时就想,真的应该组织一批作家,深入到那里的村村寨寨去采访,把那些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挖掘出来,报道出来。否则,再过些年月,了解或经历那些事情的老人们都过世了,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就会淹没在历史的时光里,再也无法知道了。
   从沂蒙山回来,我写了一篇1.3万字的题为《清清泉水慰英魂——大地采风走进革命老区沂蒙山区》的报告文学,把我采访到的情况都写了进去。这篇报告文学被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地文学》2013年第一期刊用。这次活动中,国土资源作协参与的作家都不负期待,每个人都奉献出了自己的佳作,《大地文学》陆续予以刊载。
   在沂水县山区采访时,我和有的乡亲们合了影,也给他们单独拍了一些照片。有些县、乡干部听说我出版了文学作品,向我索要,我当时答应给他们寄去。回到大连后,我把书和洗出来的相片,全都按我的许诺给寄了过去。虽然我算不得什么名人,我的书也不是什么名著,但我,我觉得起码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答应老区乡亲们的事,就一定会做到,不能让老区的乡亲们失望。
  

共 30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沂蒙山老区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那里曾涌现出许多拥军支援前线的感人事迹,那里“红嫂”的故事家喻户晓。作者是军人出身,又是记者,随行采访的任务多,因对沂蒙山有很深的感情,两次去沂蒙山,这次去沂蒙山采访了“找水大王”程秀明。通过多方走访,听到那些感人人肺腑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作者感触颇多,还写了一篇1.3万字的报告文学,发表于2013年《大地文学》。可见作者为人诚实,干事认真,且博学多才文采斐然。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0400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4-12-03 22:27:12
  沂蒙山老区是革命老区,那里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拥军支援前线的故事深深感动者每一个人。这些平凡而朴实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时代的赞歌。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2-04 10:24:07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2-11 08:25:21
  恭喜佳作摘精!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