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巍巍潼关(散文)

精品 【晓荷·奖】巍巍潼关(散文)


作者:深深山人 童生,59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1发表时间:2024-12-04 10:12:48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这是念初中时对潼关的印象。
   那时潼关就在心中印下了巍巍的烙印。后来读过关于潼关的好多诗,杜甫说: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陆游说:黄河衮衮抱潼关,苍翠中华接华山;谭嗣同说: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这些诗,无不将个人命运与国势兴衰相系,让我隐约觉得潼关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再后来,我还知道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历史悠久,闻名遐尔。与许多历史文化相伴: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我知道潼关是一种深深的情怀。于是在这种长久情感的酵化下,在这天气微凉的九月,我踏上了潼关的土地。
   我是带着历史的敬重与诗意的思慕走来的,但站在潼关这土地上,我却没有看到心中巍巍的潼关,心由激情走向失落,再走向宁静与理性。
   站在潼关的女娲山上,脚下是厚厚的黄土,眼前是阔大的黄河以及黄河对岸在天幕下没有边际的晋、豫原野。我向一位潼关本地老人追寻潼关的踪影。老人告诉我,现在的潼关只是一个地名,关楼早就没有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修三门峡水电站,潼关古城属拆迁区,关楼被要求拆除。老人谈到此,古铜色的表情显得很凝重与黯然,他指着不远处新修的“潼关城楼”说:那是近两年才修的,潼关要发展经济,旅游是一张重要的牌,但用水泥、钢筋、油漆、弄成的城楼,没啥意思。我在想,在拆除时,潼关的每一块砖石是在哭泣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咸苦的。从老人口中我听到了深深的失望。是的,那“潼关城楼”虽然比历史中潼关要挺拔,但是却没有潼关的灵魂和潼关的厚重。我是千里而来寻潼关的,我的失望比老人更甚……
   但面对一去不复返的黄河水,身后只残存着潼关的印记,我换个角度去思考潼关的存留心又释然了!
   事物的产生和消亡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在历史上,潼关发挥了山河锁钥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今天它在军事上只能作为一个历史文物而存在了。当初三门峡水电站的修建,它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定当比一座旧时的关隘还要重要,在文化与发展发生冲突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只能权其重。在立水库与废关隘的权衡中,我感受到了潼关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已植根于我们民族的自信之中。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如果没有当时近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军事胜利: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反动政权,让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强国坐在三八线的谈判桌上无奈的签字,我们的民族一定还生活在惶惶之中,哪有心思修三门峡水电站,建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水库。一定还抱残着一个据河岳之险的传统思维。敌人远去了,关隘自然失去了她的价值,于是此时更重的是民生。
   潼关在冷兵器时代,它对国家的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前据黄河阔大的天堑之险,后倚华山险峻之利,负京城长安安危之重责,潼关无恙则长安无恙。潼关破则国都无险可依,危在旦夕,山河瞬息破碎,哭号声与呻吟声将会让历史走向苦涩。历代作为潼关的镇守者,时刻肩负着家国兴亡的重责。汉、唐历代潼关上的军卒,无论是皓月当空的良宵,还是阴风怒号的寒夜,他们在城楼上的身影依然清晰,他们胄甲清辉不会在现实的霓红中模糊。
   站在女娲山上鸟瞰潼关古城,此时它只是陕西农村的一个小小村庄,无处不在的黄土是它的本质,肤色深黄的村民无处不在。从村庄的东头穿越到西头不足一支烟的功夫。你不仅要问,这就是一代雄关的足迹么?此时我站在女娲山上,对潼关人充满着敬畏。潼关作为军事要塞存在的时,为战争作出贡献和牺牲的首先还是潼关的百姓,无论是物资的征用还是兵员的补充,无不最先落在潼关人身上,潼关人对天下安定的付出是何其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行走到中国何处,都可以拍着自己的胸口说:我是潼关人。
   站在女娲山上,看到前面浩浩的黄河,以及远处山西景内的凤陵渡,思绪在黄河上漫溯,是的,潼关在黄河岸边形同一颗纽扣。而站在这山上的人,又是什么呢,用王羲之的话来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是能在此感受黄河的阔大,潼关的深沉,心是多么的激越……
   听,空中仿佛传来杜子美的《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共 16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饱含深情与思考的文章中,作者以自己对潼关认知的变化为线索,将历史、现实与个人情感交织,生动展现了潼关这座千古名关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沧桑变化,引发读者对历史传承、文化价值与时代发展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宛如奏响了一曲跨越时空的深沉乐章。文章开篇通过回忆初中时所学诗词,引出潼关在心中留下的巍巍烙印,随后又列举诸多诗人笔下与潼关相关的诗句,让潼关从一种地理概念升华为精神象征,承载着个人命运与国势兴衰的紧密联系,进而使其成为一种深深的情怀,促使作者踏上探寻潼关的旅途。踏上潼关土地后,现实与心中期待产生了落差,作者站在女娲山上,听着本地老人讲述潼关关楼因修建三门峡水电站而拆除的过往,目睹新修的 “潼关城楼” 虽外观挺拔却缺失灵魂与厚重,那份失落之情溢于言表。然而,作者并未沉浸于失望之中,而是换个角度思考潼关的存废问题,展现出深刻的理性思辨。认识到事物的产生与消亡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潼关在历史上虽曾是山河锁钥,发挥着重要军事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在民生与文化发展的权衡中,它以另一种形式 —— 文化精神,植根于民族自信之中,这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回顾潼关在冷兵器时代的重要地位,它凭借黄河与华山的天险,肩负着护卫京城长安的重任,关乎国家的稳定安危,历代镇守潼关的军卒坚守职责的身影仿佛历历在目,凸显出潼关在历史长河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而当目光聚焦到当下的潼关古城,它如今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虽已没了往昔雄关的恢宏气势,但作者却从中看到了潼关人的付出与奉献,无论是战时物资、兵员的补给,还是和平年代对这片土地的坚守,潼关人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让作者对潼关人充满敬畏,也进一步丰富了潼关这座名关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最后,站在女娲山上,望着黄河、凤陵渡,思绪漫溯,作者感慨虽俯仰之间皆成陈迹,但能在此感受黄河的阔大与潼关的深沉,内心依旧激越,仿佛能听到杜甫《潼关吏》的吟诵声在空中回响,给文章增添了一抹悠远的历史韵味和诗意色彩。整篇文章情感真挚,既有对潼关历史辉煌的追思,又有对现实变迁的感慨,更有对其蕴含文化精神的深刻领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复杂情感一一呈现,使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经历了这场探寻潼关之旅,感受着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交融。感谢作者用如此精彩的文字记录下这段关于潼关的独特感悟,佳作推荐共赏!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以及时代变迁的力量,进而珍视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瑰宝。【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05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04 10:13:29
  此文情感细腻,思考深刻!通过作者探寻潼关的所见所感,巧妙融合历史、现实、文化等元素,深入探讨潼关的多重意义,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对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04 10:13:52
  哇,从诗词中的潼关印象,到实地探寻的失落与释然,再到对潼关历史地位和潼关人的感悟,这篇文章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关于潼关这座千古名关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思考的大门,好一篇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3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06 20:25:1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