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林芝,赴一场落日盛宴(散文)
在稀稀落落的雨中,我们离开了拉萨。
汽车行驶在拉林高速,雨时落时停,忽大忽小,景色也时而清晰时而朦胧。连绵起伏的山、郁郁葱葱的树、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灿灿的油菜花,窗外的美景让人舍不得闭上眼睛。虽然昨夜睡得并不好,但也没有多少倦意,大概是怕错过眼前的风景吧。广阔的天地,自由的思绪随风飞,这一刻,我坚定的告诉自己:此行是值得的!来藏之前,我有过担心,想过退却,感谢自己最终选择了坚持。
有着“西藏小江南”之誉的林芝,海拔低,植被茂盛,绿树成荫,氧气充足,因而是很多人入藏后的首选之地。确实如此,在林芝见到了藏地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玉米,再也不是青稞和油菜独霸天下。这里与内地的村庄颇有几分相似,一切看起来都是熟悉的样子。如果不是路边随处可见的牛羊群,你大概会忘记此刻正行走在西藏的大地上。
(一)千年核桃王
千年核桃王,其实是村子里的一棵核桃树。当然,除了这棵核桃王,还有其他一些年龄不等的核桃树。有距今三百年的,也有距今六百年的。这里曾有个农家乐,可能是以村委的名义建造。面积大,设施也算齐全。亭子、回廊、篝火、雕塑,虽然而今已经废弃,但依稀能看到它刚落成时的繁华模样。千年核桃树就在院落的深处,沿着仅容两人并行的台阶,穿过三四道栅栏小门,一棵巨型的核桃树便赫然出现在眼前。
树身巨粗,嶙峋的枝干以斜倚之势伸向天空,似托云揽月之手。树身中间已空,但枝叶依然繁茂。阶旁竖着块“千年核桃王”的石碑,岁月冲蚀的石头已泛出斑驳的黄渍,风雨洗磨的大树却苍劲葱郁。
园子开了又关,游客来了又走,篝火燃了又灭,霓虹亮了又暗……只有这些树,扎根土壤,默默生长,春夏秋冬,笑傲风雪。它们繁盛时不张扬,落寞时不悲叹,在时间的磨砺中成长为最美的生命姿态。
(二)南迦巴瓦赴一场落日盛宴
太阳落山之前,我们要赶到南迦巴瓦峰去等一场盛大的日落。这场盛景有一个发光的名字——“日照金山”。
南迦巴瓦是一座常年积雪的山峰,当地人称之为神山(之一),当落日映在峰顶,山上的积雪便会将夕阳余晖反射出来,金光灿灿,那时的雪山便成了金山。想必“日照金山”便由此而来吧。
在奔赴这场盛宴途中,我们途径了佛掌沙丘和雅鲁藏布大峡谷。
据说佛掌沙丘是常年刮风而形成,形似佛掌。这个好像不用说也猜得出来,但原谅我眼拙,还是没有看出来。同行的伙伴还和我一起比划猜测,但佛的心思岂是我辈凡人所能揣度?最终也不知道是怎样的手势,大概佛掌也是变化多端的,如风力作用下的沙丘一样。近旁有个小伙子在玩无人机,大家都围上去想要找找“佛掌”的痕迹,亦未能如愿。
曾经怀疑这沙子是人工所为,不然怎么保证天天能刮出个佛掌的样子?但后来想想,应是自然力的结果,也许最初是佛掌形,因此得名。既然是自然形成,看不出佛掌也属正常。是不是佛掌有那么要紧吗?当然没有。在绿树青山环绕中,突然出现这么一片沙丘,着实神奇。一如鸣沙山与月牙泉,它们是如何相依相存互不侵犯的?我只有疑惑和赞叹!
雅鲁藏布江原来就是一路相随的那条大江,但雅鲁藏布大峡谷却没有想象中那般震撼。它更像是一大片水域或湿地,由于落差太小,水流平和缓慢,缺乏峡谷的气势。也许是我们没有找到最佳观赏位置的缘故。
于是,我们站在观景台上等待日落,等待盛大的“日照金山”。当天空的云层将夕阳反投在绿色的山头,山坡上绘出了黄、绿、橙色的斑斓,一块亮一块暗。随着日光的移动,光影也不断的挪移变幻。倚着栏杆,我一边欣赏着山坡的草色和云影,一边等待着雪峰被映成灿灿的金山。像一个贪食者,一边吃着免费的小菜零食,一边等待着丰盛的正餐。
眼睛都不敢轻易挪开,就那么死死地盯着南迦巴瓦峰的山头。云层如一条纱带,一会儿罩在峰顶,一会儿又缠在山腰。一会儿如薄纱般丝丝缕缕地扯开,一会儿又聚集增厚半掩住山体。等待的人们恨不得都张开嘴把云层吹开,奈何它远在天边,我们的法力不够啊。南迦巴瓦就这样时而缥缈时而清晰。随着云的漂浮变幻,恍惚间感觉山都开始移动了。然而,等到日落,等到夜幕降临,也终未见到金光四溢的灿灿的“日照金山”。虽然今天的天气晴好,虽然我们虔诚地等待了许久,但不是每一场等待都会如愿。
十人九不遇的“日照金山”的确很难一见。听说有人进藏十多次,南迦巴瓦雪山的真容都难得瞥见,更不要说“日照金山”了。否则也不会有“看见南伽巴瓦峰日照金山的人,能够幸运一整年”的传言了。如此说来,能看到犹抱琵琶的南迦巴瓦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太阳落山了,天很快就暗了下来。我们只好带着些微遗憾离开。遗憾,也许是给重逢一个正当的理由。
(三)夜宿索松村
索松村是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内的一个村落,据说也是观赏南迦巴瓦峰的最佳地点。
村子看起来并不大,司机纪师傅说晚上还有夜市,很热闹,我信了。说来奇怪,平日里对夜市并无什么兴趣的我,对这里的夜市却充满了期待。
进入索松村已是黄昏时分。灯火通明处,音响震得整个村子都听得到,仿佛那声音是借着灯光扩散开的,又比灯光传得更远。循声望去,门牌上赫然挑着“黑店”两个大字。这是位于村口的一家烧烤店,“黑店”便是它的店名。据说是一家网红店,很多人慕名而来。
驶过一段坑坑洼洼的村道,我们就来到了住宿地。初看住宿之处,心里直犯嘀咕。想着出来玩就是这样,吃住自然是不好的,也就释然了。民宿老板大概看出了大家的犹豫,坚持让大家进去看看再做决定。不曾想,外面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房间,里面倒是挺宽敞。虽然简陋,但基本设施也都齐全,看着也干净舒适。第二天清晨拿着行李准备离开时,发现房间门口竟然摆放着三束小花,别有情致的。大概是昨天天色太暗,饥肠辘辘而又疲惫,忽略了老板的美意。
匆匆吃完晚饭,便到了逛夜市的时间了。原以为夜市会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却不料是零零落落门可罗雀。不过这倒是甚合我意,就喜欢这种灯火阑珊的冷清感。
村口的那家“黑店”,一如刚才那般热闹。黑压压的人群围着篝火蹦迪狂舞,火苗窜动,人头也攒动。网红店像是一块巨大的磁铁,将夜市的人如碎铁屑一般全都聚拢了过来。不得不感叹,网络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觑呀!
相较之下,其他的几家酒吧就显得冷清许多。空荡荡的院子里坐着零零星星的几个游客,歌手弹拨吉他的手指都多了几分迟疑,不够卖力的嗓音中平添了几多苍凉。转角处的牦牛肉饼飘着诱人的香味,锅盖揭开,腾腾的热气在灯光下慢慢地散开。就是这点烟火气,使得游人的心熨帖起来。
错落的酒吧,透着灯光的便利店。站在路口,恍惚间像是又一次到了涠洲岛。也是这么个小小的村落,沿街几家小酒吧和便利店。只是那里有海,绕过弯弯曲曲的小道,会走到海边。路旁有几处可以冲脚的小水池,可以冲掉从海边带走的沙子。到了晚上,村子里也是这般,除了酒吧、便利店和客栈,其他地方都黑黢黢的。人很少,车更少。车灯打出的强光也会在不远处被浓墨的夜色吞噬。
再次回到村口时,“黑店”已经打烊了。想必是夜深了,怕声音太吵影响了村民和游客休息吧。这么看来,村子的管理还挺规范的,村民和商贩也有规则意识。难怪吃晚饭时民宿的门都可以敞开,老板说“放心吧,没事的”。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一处村落,几家灯火。可独享宁静,亦可融入喧嚣。无论是传统生活还是现代文明,我们只需穿行其中,慢慢观,细细品,人间烟火色,最抚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