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缘】被“逼”的快乐(随笔) ——与导演雄飞艺术人生交流笔记
雄飞:回复陈亚珍老师《渴望者之歌》
12月5日下午,跟郭老师一起为新戏遴选演员。甫一见面,郭老师:你为什么对陈老师的回信不做回应?你要学会交流,更要学会尊重别人!
我无言以对,想:有必要回复吗?我也不是这样的人啊。
晚上回家后一直反思,郭、陈二位老师的时间观念以及做事的认真态度强烈地刺激着我的神经,何况陈老师给我如此的肯定,我居然没有反馈。我算什么?竟敢这么自大?
其实我对陈老师的两次回应反复读了好几遍,真的读了好几遍,有回信的冲动,却没付诸实施。我意识到:这跟性格有关,我要改正!
12月1日23:44分,我微信发给郭凯敏老师,我阅读陈老师长篇小说《风语》后的感受。
12月2日06:46分,收到郭老师收到我的感受的回复(应该是起床看到后的第一时间)。
11:42分,收到郭老师转来的“与陈亚珍的聊天记录”,其中时间标注08:05分的
是陈老师看到我的阅读感受后,第一时间给予的回复,虽简单,但真切。
12月3日12:59分,收到郭老师转来陈亚珍老师的《渴望者之歌》,上升到了“启示”的高度。
12月4日07:21分,郭老师转来“华人头条”版《渴望者之歌》,时间显示12月3日21:30。
上边的时间轴线,实在是让我无地自容!再不改正坏毛病,真就有负二位老师的抬爱了。
陈老师在两次回应中对我的表扬,实在是过奖了,尤其是您用了“启示”这个词组,更是让我惶惶,不敢领受。这也是我读了好几遍,却不知该如何回复的原因之一。
现实生活中的我是个不擅长写作的人,还有些讷言,不仅从来没有写过书评,也没有对任何一部看过的书或文学、文艺作品做过评述,有任何看法也都是自我感受、自我消化,鲜少与人交流。而这次,也是因归还郭老师《风语》实体书时的几句对话而来。
郭老师:看完了?什么感受?
我玩笑似地回:挺好!回头给您写个感受,一千字!
郭老师认真地:好!什么时候给我?
我心想:坏了,给自己挖坑了。遂搪塞:今天有事,明天吧。
自己挖的坑得自己填。就这样,有了我平生第一次针对一本书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针对郭老师的认真态度做出的回应,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待人待事极其认真的人,我不交作业下次见面他还会问。
转天办完事,我认真地将我阅读《风语》后的感受写了下来。我原以为写起来会很困难,哪知写起来很快,没用多长时间就写完了。这应该是小说本身从心底触动了我,给了我要把内心感受写出来的欲望。有感而发当然就快了。
发给郭老师后,我以为这事就过去了,顶多我们见面时再聊一些有关它的话题,也就可以了。没想到郭老师转给了陈老师,陈老师还第一时间给了回应。
陈老师说,看到我的读后感惊讶,我看到陈老师的回应后不但有惊讶,更有惶恐。
惊讶的是没想到回应得这么快、这么真,而惶恐的是,回信中对我的称呼——“雄飞先生”。我怎能担起这样的称呼?这是我不敢接受的。好在《渴望者之歌》中做了修正,我心才平静下来,回归正常心跳。我岁数小,直呼我“雄飞”就好,本名。
《风语》给我的感触很深,在此就不多说了。这里说个心里的小变化吧。我以前对人对事一直抱着“做不到兼济天下,能做到独善其身就可以了”的态度,读了《风语》后,我从心底生发出了一点变化,要改变以前的观念,要尽己所能向外传扬“真实的真善美”!这也是郭老师一直坚持的信念!向郭老师学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我也能成为这星星之火中的一分子!
这也是《风语》的“引领”作用给我的启示。
对《渴望者之歌》一文中,陈老师对自我的评价,我有几点不同意见,不知当否。
1、文中写到“我已垂垂老矣,……”对此我不敢苟同。作家的创作生命力是愈老弥坚的!人生的经历是需要时间加持的,没有经历就没有阅历,没有阅历怎能写出上乘的作品、伟大的作品?
“我内心涨满了风声,带着无尽的语言,听到无数人的诉求,心中不安、恐慌、绝望。……”窃以为,这是陈老师保持创作热情的动力!现实中需要针砭时弊的声音!
2、“我们这一代人的灵魂很卑微,拿不出一点儿滋养精神的食粮。……”
那我问陈老师:《风语》是什么?
抱歉,说这话,我是不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我知道您还在续写后边的《风诫》《风赋》,乃至“风之系列”,希望能早日拜读大作!
另,我发现《渴望者之歌》中几处错字,应该是笔误或者输入法的联想词库导致的。
1、“仅让我一次次泪目,……”中,“仅”字应该是“竟”字吧;
2、“虽然我也在寻找,也在叩门,也在努力丰富自己,……”中,“门”字应该是“问”字吧;
2、“布施礼为求“荣”被弃了亲情、爱情,……”中,“被”字应该是“背”字吧;
东拉西扯,也没个重点,见谅!
看了新锐导演雄飞对《渴望者之歌》的回复,我笑了好几次,一是年轻人的可爱,快节奏生活,往往一忙就把想做的事溜过去了。我也常有这样的问题。二是把郭凯敏老师的样子几笔就构画了出来,那种紧锣密鼓,穷追不舍,睁着贼亮贼亮的眼睛咄咄逼人,让人无处躲藏,只好服从。和郭老师在一起工作,有被关照的舒服,也有逼你做事的不自由。对于我这种经常懒活的人,他训导“一诺千金”!咒语似的控制了我。但能改正我的习性,重新建立心灵秩序。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但郭凯敏先生确实是个好老师。我从郭老师身上获得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益处,一点一点改变自己。雄飞也正在被郭老师影响,人文的传承是人自身的品质,如水墨画一样慢慢扩大。艺术是交流出来的,思想是碰撞出来的。自从我和郭老师交流,我更勤于思考,不思考就会僵化,枯竭,无话可说。
这个时候,郭老师提出:好人文化,美学根脉。我觉得他有底气,也有资格。因为他自身生命强化了这种文化。正如托尔斯泰说:“除了善良,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品质更高尚。”
开始我不大认同,因为我已绝望,我被世俗打败了。慢慢地,我觉得郭老师的心性就是一叶火苗,他一再点燃我,我内心的火焰被燃着了。我进来,雄飞进来,大家慢慢倡导好人就成了火炬。如果说,宇宙是意识组成的,我们渴望善良,成为善良,坏风气不就慢慢转好了吗?我们一定要被外境牵着鼻子走失自己吗?庄子说“艺近乎道”。那我们从事艺术的人就是上天的拣选,何不用手中的工具去近道、悟道、得道、布道呢?我正是发现郭老师踩着技,架着艺,入于道,才彻底融入在一起,共同擎起文化引领的旗帜,文化是渗透的过程。无关乎成败,活着就做这件事。做一点是一点,哪怕是一缕幽光也是好的。
雄飞这么向往诚实,正直,善良的人文气氛,他让有一种紧迫感,言行不敢轻浮,写作高度警惕。年轻一代在恶劣的环境生存,我们这一代人不该扪心自问吗?我常常忏悔,常常独自垂泪,我们是有机会建立人文结构的,却被金钱淹没了,文化成了沙漠,批判早已苍白。批判是在邪恶压正之时的呐喊。现在好人遍体鳞伤,坏人兴风作浪,邪风已成普遍,做坏事天经地义。
雄飞说:“我以前对人对事一直抱着“做不到兼济天下,能做到独善其身就可以了”的态度,读了《风语》后,我从心底生发出了一点变化,要改变以前的观念,要尽己所能向外传扬“真实的真善美”!这也是郭老师一直坚持的信念!向郭老师学习!
雄飞从《风语》中获得志向的变化,我再次对文学产生肃穆!我曾认为,古人那么好的经典,人们都弃之不学,我写这些又算什么呢?浪费纸张,浪费精力,也给家庭没有多少创收。我曾一再叩问写作的价值与意义,终局是归零。但是《风语》相遇郭老师我站了起来重新起步;遇到雄飞的“变化”我决定非常神圣庄严地走正步。这是雄飞对我的重大启示!雄飞让我找到了方向,找到了自信!也许这就是小众作品的妙处,足够慰藉了!其实任何作品都是给有缘人看的。艺术没有辈分,也无年龄之分,但有鉴赏水平高低之分,有见解就值得尊重。导演雄飞刺激了我下部《风赋》的诞生。我要把“灵魂诊所”搬到人间。
雄飞的三点不同看法,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我的心,他说:“作家的创作生命力是愈老弥坚的!人生的经历是需要时间加持的,没有经历就没有阅历,没有阅历怎能写出上乘的作品、伟大的作品?”
此言确有真理性!他让我想到时光不可浪费,我也不能以垂垂老矣自居。人与人之间是个互相推动的过程,郭老师推动了雄飞,雄飞又推动了我,这种良性推动,既可加持做事,也可修心炼性,是个互相驱策和关爱的过程。雄飞说,我的恐慌,不安,绝望,恰恰是创作热情,深以为然呢!假如我麻木到没有任何感觉,也就没有丝毫仁和义了。他反问我《风语》又是什么?他的阅读感受告诉我,《风语》就是精神滋养。若果如此,我的心灵安宁了!雄飞让我“卑微的灵魂”稍稍有点自慰。面对邪恶,我们应该成为勇敢的人。黑云盖天总有阳光刺破的时候,坚守善信是这么美好!
雄飞提出错字是我常犯的错误。谢谢指正!阅读认真。
我们都被郭老师“逼”得快乐起来。
非常感谢交流!握手!
2024.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