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寻找(小说)
一
大明永乐五年(1407),一个寒冷的冬夜,三更时分,万物俱寂,外面漆黑一片,唯有皇宫内灯火通明。清风拂过,高架烛台上的火光摇曳不定。此时,皇宫内正上演着一场非同寻常的君臣对话。朱棣与胡濙,这两位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君臣,此刻却面对面相会在一起。
朱棣望着正俯首跪拜在地上的胡濙,轻轻抬手道:“爱卿平身,可知朕此次召你前来所为何事?”胡濙听到“爱卿”这一称呼,心中受宠若惊,他踉踉跄跄地从地上爬起。身为一个小小的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从未想过皇帝会如此亲切地称呼他,忙诚惶诚恐地回应道:“臣……臣不知,还请皇上明示。”
朱棣的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一丝杀意不经意间从眼神中流露:“朕要你去找一个人!这个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并且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你在找他!”直到此时,胡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皇帝是想让他以寻找仙人的名义去寻找那个失踪的前朝皇帝——朱允炆。只是,朱允炆此刻究竟身在何处呢?天知道!
事情还得追溯到建文四年(1402年)的那个夏天。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起了长达两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攻破了金川门,京师沦陷。走投无路的朱允炆想起了高祖朱元璋临终前留给他的那个锦盒。高祖曾告知他,唯有大难之时方可打开。现在,生死关头已至,是时候了。他翻开一层层包裹的黄布,打开锦盒,只见里面是一套出家剃度的器具:一个和尚的度牒、一件袈裟、一顶僧帽、一把剃刀,还有十两白金。袈裟底部,是一张朱元璋亲笔批示的逃跑路线图纸。朱允炆心中暗自佩服高祖的先见之明,他即刻开始剃度,而后凭着这个路线图,终于逃出了京城,从此杳无音讯。
二
接受皇上的秘密使命后,胡濙踏上了寻找朱允炆的征途。他深知,这是一项无法回头的任务,要么找到人,要么只有死路一条。皇帝是一个绝不可以商量的人。整个寻找的过程必须保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他既没有随从,也无法借助官府的力量。没有同伴,无人倾诉,一切只能靠自己。
这一找便是十年。十年间,胡濙借着帮皇上寻仙的名义,踏破了无数双草鞋。他爬上了无数座高山,趟过了无数条河流,翻过了草地,越过了荒漠;有时在荒郊野外与野兽作伴,有时在蛮荒之地就着野果充饥;他从一个县城步行到另一个县城,从一个寺庙走访到另一个寺庙。找遍了大明每一个角落,探查了每一个僧侣,却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任何踪迹。“他在哪里?他还在不在世?”在不断的怀疑、失望和绝望中,胡濙疲惫不堪。正在此时,家中突然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想起这十年来自己数次过家门而不入,作为人子却丝毫没有为母亲尽到孝道,胡濙泪流满面。他连忙向京城发去书信申请,希望能够回家为母亲送终。
然而,书信发出后却如石沉大海。胡濙无奈地将路线改成往家的方向靠近。他心想着,此次皇上无论如何都会让自己回家一趟。结果还没等他走到一半的路程,圣谕便传来了——就两个字“不许!”胡濙此时才明白,在没完成任务之前,他甚至连回家的权利都没有。他一边痛哭流涕地对着家的方向跪拜,祈求在天之灵的母亲原谅自己;一边咬紧牙关,继续踏上征程。
在京城的朱棣又何尝不知这份工作的艰辛呢?在收到胡滢信后,他本想全了这份臣子的孝心。然一想到笼罩在自己头上的那团阴影,就心有不甘!这么多年来,他夜不能寐,一闭上眼满脑都是朱允炆的影子。生怕某天早上醒来,眼前的一切都是一场梦,朱允炆突然出现在面前夺走他的皇位。当初之所以选择胡濙去办此事,正是看中了他的忠诚与能力。他能够在十年的寻找中兢兢业业,并且没有向世人透露半点风声。
永乐十四年(1416),带着一丝不甘的朱棣将胡濙召回京城,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以示对他这十年辛苦的补偿。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胡濙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但只有胡濙自己知道,这十年来他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和艰辛。就像一个在黑夜中独自摸索的旅人,不知道何时是终点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终点。这一切的迷茫和孤独只能独自承受,无法找人分担,更不能对任何人说。现在终于可以回来做官了,每天穿着华丽的朝服,为了江山社稷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然而胡濙的愿望才得尝三年。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再次命令他出巡江浙一带。这次普通的任命背后隐藏着朱棣得到的准确情报:朱允炆就在那一带。胡濙心有不甘地再次踏上征程。他心里想着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踏上寻找的征途了,有可能自己这一生都不可能再回到朝堂。
这一找又是三年。三年来胡濙几乎用双足踏遍了江浙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在他几欲放弃之时突然有个消息传来:有个人要见他……
那是一个深秋清晨,在浙江余杭东明山下的一座小庙里,胡滢在小僧的引领下,轻轻推开了佛堂的大门。只见一位禅师背对着大门,面朝佛堂,手中木鱼声声入耳。听到胡滢的脚步声,禅师缓缓停下手中的木鱼,声音宽广而深邃地问道:“你是在找我吗?”这声音在佛殿内回荡。胡滢满心疑惑,待禅师慢慢转过身来,他抬眼望去,瞬间怔住了!他一眼就认出,这正是自己苦苦寻找了十六年的前帝。岁月并未在前帝身上留下太多痕迹,面容依旧宽和,只是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庄重与淡然。“你转告他,不必再找了。我已遁入空门,不问凡尘俗事,现在只是一个出家的僧人。他要找的朱允炆,早已经死去。这些年,他的丰功伟绩,他的勤政爱民,我都看在眼里。他虽负了他的皇侄,但并未负天下人。让他安心做好他的皇帝吧……”
三
永乐二十一年(1422)的一个深夜,正在第四次远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休憩,忽然被内侍唤醒,说是有人求见。朱棣正欲发火,但一听说是胡滢,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又跟内侍确认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朱棣从龙榻上一跃而起,连鞋都来不及穿好,便匆匆赶往议事厅。只见胡滢已经跪拜在那里,三年未见,他显得更加苍老。朱棣仔细打量着胡滢,心中激动不已。他等待这一刻,已经足足等了十六年。当年两个年轻人的约定,如今已成两个中年人的回忆。他相信,胡滢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他说。朱棣双手扶起胡滢,让他开始讲述那个他等了十六年的答案。
胡滢向朱棣转述完前帝的话后,朱棣面无表情,沉默许久后,深深叹了口气。或许在这一刻,他终于释怀了。为了这个人,他足足找了十六年。其实,在他登基五年之后,就已经放下了杀心。这些年来,他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答案,一个谁更适合坐这天子之位的答案。既然无法向父皇证明,那就要让这个皇侄亲眼看看,他朱棣,不但坐上了皇位,还坐稳了皇位,缔造了一个如此繁荣昌盛的永乐盛世。现在,这个答案朱允炆给到了他。此时此刻,当年的那些仇恨与怨念,早已烟消云散。经过了这十六年的漫长岁月,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
在大明276年的历史中,有一段寻找,是十六年。而放下这个执念,只是一个晚上。
后记:本故事由笔者通读明朝部分史书后杜撰而成,故事中部分内容纯属虚构,不可作史料参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