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在慈善的背后(散文)

精品 【流年】在慈善的背后(散文)


作者:乔个休 秀才,1478.7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2发表时间:2024-12-10 12:25:08

认定一件事,坚持到底,做到极致时,他就成了典范。
   2011至2022年间,郑超豪获得瑞安市委嘉奖、温州市第二届慈善奖、浙江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浙江省红十字奉献服务奖、温州市首届慈善大使、温州大学首届华峰品德奖、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提名,第四届、第五届浙江省慈善人物、浙江省党校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五届瑞安市道德模范、第六届温州市道德模范、“最美浙江人·最美乡贤”等称号。
   在瑞安慈善界,郑超豪是标志人物。这位瑞安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究竟本着怎样的初心,在慈善道路上,不断播种,不断收获,孜孜以求,越走越远?追寻郑超豪的公益之路,探讨他慈善情结的渊源,溯底究根,作一番范例剖析。
  
   慈善基因
   故事,从百年前讲起。飞云江北岸陶山镇,有个沙洲村,建村已有400余年历史,80%村民姓郑。大部分农户都贫穷。作为大姓中的小户人家,郑明六岁丧父,家境特别困难。坚强的寡母,一人挑起重担,赡养婆婆,抚养幼子,艰难中依然满怀希望。儿子郑明是她生命中的亮光。她送郑明读私塾,培养到初中。年到弱冠,完婚成家,新娘陈华鑫是马屿镇团社村人。当娶亲队伍过渡口时,暴雨大作无法成行,耽误了择定的良辰,摆在阶檐头的婚宴饭菜,因天气炎热有点变味。做喜事讲彩头,母亲为此深受刺激,患上癫痫。后来遇到烦心事,时不时便发作。
   一日上午,见母亲又病重,郑明跑到荆谷乡霞潭村,请村医来为娘看病。村医小有名气,慢吞吞吃过饭,躺着抽足大烟,才准备出发。恰巧邻村财主家差佣人抬了轿子,来接医生看病。村医理所当然先去了财主家,然后再拐到郑家。郑明干着急,但无可奈何。太阳已经落山,一路想着母亲受难,他肝肠寸断,下决心学医,为穷苦人看病。他去了温州,想尽办法在三医前身,大同巷的医院学医。学成后,留在医院工作。
   此时,郑明的长子降生。家里有祖母、母亲、妻儿,生活无法照顾,长此以往,两地分居不是办法。干脆辞职回家,开办私人诊所服务邻里。虽然他在温州学的是眼科,但因好学,掌握医学技术较全面,不管小儿科还是内科,只要乡邻需要,总是尽心诊治。
   解放后,推行公私合营,郑明并到陶山区卫生院上班。各地病人找他看病的很多,瑞安、平阳、文成、温州、永嘉都有。周末休息,找到他家里看病的依然很多。无论是谁,郑明认真对待,仔细诊治。家里人多闷热,母亲拿着蒲扇,给大家扇凉。看到抱着婴儿来看病,母亲就给孩子“压压惊”:“掸一掸,‘譬燥譬燥’,病给自己生了。”
   家门口来了乞丐,老太太就勺碗米饭出来,送给乞丐。长辈言传身教的善举,在郑超豪心上打下烙印。
   郑明技术好,病人多,待遇高,引起同事嫉妒。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历史反革命”罪名隔离审查,开会批斗,要他交代罪行:一是解放前在大同巷医院工作时,加入“三青团”的经过;二是为何烧掉土匪的恐吓信。解放初期,宗族中有个郑福如,参加了土匪组织,写匿名信敲诈郑明,要他送钱过去,不准报告政府。郑明既怕得罪土匪,又怕政府发现,忐忑不安,划根火柴把信烧了。土匪案破获后,郑福如坦白说:曾给郑明写过敲诈勒索的信。政府派人向郑明证实,听说已经烧掉,决定他知情不报,耽误破案时机。
   就为这两件事,给子女前途带来严重影响。1969年,他的大儿子初中毕业,在部队入党、提干时,过来调查三次,仍无法通过政审,当了五年兵,退伍回乡上班,也不能参加评先。参加高考,连续两年不予批准。直到1979年,才考上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小儿子郑超豪也有同样的遭遇,高中一直无法入团。郑明的历史问题,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得以解决,洗清政治污点,人格得到尊重。
  
   精准慈善
   经历过阴霾,蓝天才更有意义。郑超豪的命运,随着时代节律跌宕起伏。1982年9月,他终于通过高复,考进温州师专政治专业。一家人的坎坷经历,给他深刻的感悟。吃过苦头才更懂得,如何创造崭新的人生。懂得,也催发了慈悲心。他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感恩新的时代。
   大学毕业后,郑超豪分配到瑞安党校,担任理论教师。他积极投入工作,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
   “在成长过程中,大家都受过别人的帮助。我想力所能及、简简单单地给予别人帮助。以前,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会去帮助他们。现在我有了更大的能力,就想多做一些。”与其说是郑超豪选择慈善,不如说是慈善选择了郑超豪。
   周末一有空,郑超豪就回家看望母亲。他常和七个兄弟姐妹商量,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趁老人健在,一起修桥补路,积德行善。造一条村路4.5公里,需要不少资金,他发动村民一起出资。2003年,建起一座连接沙洲村和航浦村的大桥,桥长30米,宽8米,总投资32.8万元,极大方便当地群众出行。新桥落成,他了解到族人郑品海有冠名意愿。郑品海与妻子蔡建霞,在巴黎打拼多年,事业有了起色,想为家乡做点贡献。为感谢他们的善举,从他们夫妻名字中各取一字,将此桥命名为海霞桥,以示纪念。郑超豪继续寻找新项目,后和姐姐一起出资,在岱航线与环村路交叉口,建造了一座路亭,为过路人遮风挡雨,命名为华鑫亭。此举又带起一批慈善项目启动。
   从小植根于他心底的慈善之苗,蓬勃生长。他开始规划公益慈善蓝图,尝试走出一条独特的慈善之路。另辟蹊径,无疑要有更多的付出。他首先从家乡着手,为乡亲做公益,反哺家乡,帮扶助学,结对认领贫困学生。
   自己出去到处募集,到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帮忙申请拨款资助,要来一百万资金,姐姐也出了一笔钱,解决土路危桥造成的瓶颈问题。2004年间,市里组织科级干部下乡蹲点调研,他走访各村,掌握情况。2005年,他担任陶山干部联谊会会长,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两年做下来,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调整思路,更好地回报社会。
   陶山教育相对落后,要改变农村面貌,改变农村学生命运,就只能依靠知识。2006年,他成立了第一个基金——陶山教育基金,该基金主要奖励陶山籍品学兼优的各类学生,以及陶山片区师德优良、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和校长。成立当天,认捐金额就达140多万元。在慰问困难户的走访活动中,他看到不少家庭的成员,因病致残,小病不看熬成大病,便在2007年5月,牵头成立沙洲济困敬老奖优基金,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年终节到,送上千百元,纾困解难。他选择沙洲村进行试点,从村里选出十五个老病号家庭,每年补助一万五千元,每个月额度一千元,医疗费在里边扣除,专款专用,不可提取现金。敬老互助基金,针对不同年龄的老人,分门别类发放礼包和现金。
   郑超豪不断酝酿新动作。在他的大力游说下,华峰集团出资一千万元,郑超豪出资十万元,会同社会各界,推出第四个基金:华峰助学基金。和以往的基金分发方式有所不同,在筹备基金初期,讨论偿还方式时,他想得更深更远一些。瑞安市自2001年就开始助学活动,在瑞安报、电视台上进行公示,受资助学生是哪里人,有什么困难等等,都一一明示。郑超豪很细心,他更多考虑的是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维护。他注意到,公示内容往往无意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公示形式太笼统,也有点粗暴草率。对刚跨入社会的年轻学生来说,家境困难已给他们造成巨大压力,心理上一直有自卑感,这下等于向全社会公布隐私了,他们还能怎么办?另外一个情况是,全市预计三四百个名额,发放一二百万善款,通过学校途径把表格发下去,同样的填表格,复印,同意,盖章。到后来,张三领到捐款了,李四可能会说,我家情况比他家更糟,为什么他有,我没有?有的甚至闹上现场会。当一种援助程式化后,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郑超豪希望受捐赠学生能定期汇报学习和生活动态,以便及时掌握和校正。五一期间,他联系放假回家的五个学生聚餐,听取大家的情况汇报。学生董津津的心声:“郑老师,不瞒你说,我拿着这笔捐款,总有不劳而获的感觉,心理上有压力。”一位周姓女生也说:“郑老师,最难还的是人情债。我捐给其他人,或者把两万元还你,你肯定不要,这样我心里永远有个疙瘩,我还了,就了却人情。”
   听到这些反馈的声音,郑超豪决定调整往常的做法,盘活基金。首先,不再调查,也不公示学生的详细信息,要求学生签订一份助学协议,承诺八年左右归还捐款。即保护你的隐私,让你体面而有尊严地得到援助。但是,这个基金与以往的不同,需要学生在有经济能力时归还。他是这样设计的,按照正常情况,八年还款程序,无论针对本科生和专科生,都预设了缓冲时间。比如他们参加工作三五年后,稍有积蓄,可以一年还个几千元,慢慢分期归还捐款。经济能力允许,还可以考虑反哺社会,认领需要帮助的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如果真的还不起,也不会问他要。郑超豪还很理想化,他更愿意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亮点,他希望走出黑暗的人,更珍惜阳光的温暖,同时,这个人会将手中的火把,传递给下一个处在困境中的人。他希望这种阶梯式的延续,能促进公益事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跨界思维
   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他可以改变周边人的生活。十几年间,郑超豪相继创立11个民间慈善基金,创办了公益性质的崇德系列事业。纵观郑超豪这二十多年打出的“组合拳”,集头脑风暴、思想共创、规划、构建、管理、决策、沉淀等功能于一体,他有许多代表性的举动。可以从他最初的动作,最有影响力的活动,最有开创性的举动,模拟重现他的思维导图。
   作为瑞安慈善标志人士,郑超豪的名人效应相当炫目。他的报道密度很大,在网上搜索一下,模糊数字在14800条,经过合并,精确结果也有数百条之多。看着内容丰富的搜索结果,我想起前段时间,网上曾流行过一个说法:联合国出台人类年龄划分新标准,18岁至65岁属于青年人范畴,虽然后来予以“证伪”,但可以说,1961年出生的郑超豪,就是一个跨界青年,一个“斜杠青年”。他有着远超旁人的旺盛精力,也有着敏锐跳跃的逻辑思维。他跨越党政、教育、慈善、乡贤多个界别,他在众多领域,穿梭自如,游刃有余。他涉足的领域,不限于政教、党务、慈善公益……他是一个多面手,一个复杂体,一位多层面思维的人。更独特的是,他能把各种行业属性组合在一起,凸显提炼出他所需要的要素。
   我欣赏这样的采访对象,自信稳重,从容淡定,不推诿不迟疑,表述清晰简洁明了准确。作为一位党校讲坛耕耘经年的理论教师,他对自己的领域和专业,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出口成章,如数家珍。他具备在政界历练四十年的精明,又具有典型的慈善家性格——执着、坚韧、沉稳,认准的事儿会一条道走到底。这种鲜明性格,是他取得成功的保障。的确,在慈善的征途上,不仅泥泞不堪,而且荆棘密布。有志者唯有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怕冷眼,永不服输,坚守一种精神,苦干实干加巧干,才能突破各种桎梏走向成功。
   如果期待凭一两次采访和报道,就能准确透视一个人,那是一种奢望。但我还是希望,尽可能完整表述“这一个”。对他来说,已不能以世俗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经过岁月的荡涤,他保持了青年时代的纯真,又比当年多了沉稳的分量。他在许多不同的领域,游刃有余指挥若定,为社会做出异乎常人的贡献,这是对流逝时光的一种肯定。他没有虚度光阴,而是跑赢时间,完成别人无法企及的业绩。他做慈善没什么功利心。他可能没有别人捐得多,因为他的财富没他们多,但他花的每一分钱,策划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他的举动,让人感觉到,社会没有放弃弱者,他唤起他们生的希望。
   “有时候,做公益对我来讲,获得的,远远比付出得更多。公益的价值,在于彼此的温暖和照亮。要么不开始,要么一辈子,我会一直做下去。每个人都付出一点,就有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一起推动社会变得更好。人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你为什么生活在人世间?你的希望是什么?是什么东西支撑你继续生活下去?慈善就是帮助我们获得这个东西。这就是精神的力量。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也有许多人愿意帮助别人。我愿意成为这座桥梁。你希望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样的世界生活,我们就去创造这样的世界。我会为此而努力,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摒弃浮躁,坚守初心,在慈善模式上继续探索,报效社会。”透过厚重的荣誉,他关爱社会、滋养同类、反哺自然,专注于创造更大的人文关怀价值,坚持以仁爱的精神和上善若水的胸怀,去履行社会责任,把爱心带给更多人,让社会需求更均衡。这是他努力地终极目标。
   我的采访,从上午十点半,持续到下午两点半才结束。他一直把握着节奏,从开口表述,到戛然而止,精确掌控时间,可说是掐着秒表。三点钟他要去平阳,谈一个新的慈善项目。
   他在不停奔波,向着既定的目标。

共 506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荣誉的背后,是郑超豪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以及对慈善事业的执着追求。散文讲述了郑超豪在慈善道路上的历程与贡献。郑超豪出生于有着慈善传统的家庭,长辈的善举对他影响深远。他凭借自身努力走出困境,进入瑞安党校工作。此后积极投身慈善,从家乡做起,修建桥梁、建造路亭,成立多个基金帮扶家乡教育、济困敬老等。他还创新慈善模式,如华峰助学基金在保护学生隐私前提下让受助学生有尊严地接受援助且鼓励反哺社会。 文章表达了对郑超豪的高度赞赏之情。他被视为瑞安慈善界标志人物,作者肯定他跨界多领域的杰出能力和在慈善征途上的执着精神,他凭借精明、坚韧、沉稳的性格取得成功。他的慈善行为不仅改善了他人生活,更传递了精神力量,唤起弱者希望,让社会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作者对他的无私奉献表示钦佩,对他坚持慈善初心、持续探索慈善模式以创造更大人文关怀价值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表,为人们树立了榜样。一篇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1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4-12-10 12:40:26
  3. 培养社会责任感:郑超豪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意识到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这种社会责任感贯穿了他的一生。联想当下的家庭教育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12-11 17:30:53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