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京边小游记(散文)
当年,初来北京给孩子哄孩子的时候,曾被很多乡邻亲友羡慕,说:这回逛北京吧,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其实,这话只能算是说对了一半儿,身在京城逛京城,确实比在家的人方便多了;但是,我们的任务是看护孩子,不是去旅游,必须在不妨碍主业的前提下,找方便也能出去走走。
即使是不远走,也必须由我儿子带领才行。没他带领,我们双方都得提着心,吊着胆。
为了给我们开眼界,我儿子也确实尽了心意,或租车,或骑行,走了京城的很多地方。有些地方走过之后,还能写出一点小游记来。下面的三篇,就是从那些矬子里拔出来的。
2017年5月6日周六
今天我儿子不上班,租来一辆车,全家人去了燕郊镇。燕郊镇虽然归属于河北省,其实它是在北京市的环抱之内。那儿有我儿媳的一处“新居”,但一直空闲,儿子的意思就是让我们二老到那看看,他俩也好多日子没去了。
返程的时候,拐道去了顺义县,参观了焦庄户地道战展览馆。原先我总听说冀中平原的冉庄地道战,今天到此一看,感觉好像这里才是“正宗”的发源地。展览馆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是由展览馆正厅,厅前的两个民兵塑像,院墙的长条浮雕等组成,馆里面有实物和图片。展览馆的门楣上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馆名:“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民兵塑像的座基上刻着毛主席的题词:“兵民是胜利之本”。地下的那部分是一段地道。从展厅屋里可以直接进去,从大院的一角出来,长度也有几百米。我敢说,所有来此参观的人没有一个不钻进地道里看看的,地下的吸引力要大大地超过地上(况且也不另外收费)。因为都想进去,所以进入地下,须经工作人员的管控。管控主要是控制人流,每次放进十几个人,约莫快从那边出来了,再放下一拨。地道里面的样式和设置,甚至地道向前延伸时那些微型拐弯,都如电影片头的那一段一个样式,不一样的是地面有下水井,不远一个的墙窝里安装着色调昏黄的电灯。地道的墙壁和碹顶就像用黄泥抹了一样细腻,但那肯定不是黄泥而是水泥或者更为先进并且坚固的建筑材料。我猜测,这段地道也不会像修建地铁那样在地底下硬掏,大概是挑开地面修好以后再把地面复合。
2017年7月2日周日
我的老弟前两天来他的公司开会,突发眼疾,住进了位于石景山附近的眼科专科医院。我儿子趁今天休息,带我前去探望。我们是乘地铁去的,从医院出来,我儿子说:这儿离卢沟桥不远了,咱们去看看。六年前,我曾来北京游览过一次,写了二十篇连泥带水的“系列游”,在文章的结尾我写了那么一句:“……满足中也掺杂着遗憾,很多想去的地方没有去上,比如著名的抗日战争爆发地卢沟桥……”这句话被我儿子记住了,现在是要给我偿还夙愿的。
我们扫开了两辆共享单车,可见离的不远。到了地方,我才知道桥旁的宛平城,已经开发成为抗日战争纪念馆。在2014年,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曾来到这里参观并视察。今年是抗战80周年,更得隆重纪念了,所以我感到很幸运,虽然不是7月7日,来的也算正是时候。
我们先参观了纪念馆。纪念馆的气势宏大,门厅是士兵群雕。馆内分若干展厅,展品很多,记录了日寇侵华的罪行和全民抗战的历史。还有用声、光、电制作的影视效果,很有震撼效果。
卢沟桥是一座东西走向的石桥,横跨永定河。桥东是宛平城,城与桥之间是一片广场。广场两侧有古代人民生活与劳动的雕像。
据我的主观印象,卢沟桥应该是原始的,而宛平城大概是翻建或重修的,因为已经没了炮火的痕迹。城墙是由齐整的黑砖垒砌,显得很雄伟;城内的房舍全部仿旧。环境清新干净,草木都是精心栽培的,完全是旅游景区的标准。城外还开辟了老大面积的雕像森林公园,但是因为时间紧张我们没有进去。
听说电影《七七事变》到这个现场筹拍的时候,桥下的永定河早已干涸,为了求真,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要求将河里灌满水。可是这个工程太大了,后来又听说,将桥两边的河段堵上,将桥下灌满水,尽量求真吧。我看了那部电影,虽然桥下水面的镜头很少,但是没水还真不行。影片人物金振中营长有句台词“叫敌人喝上片汤”,并且在激战的镜头中,有两个小鬼子被我战士从桥上扔了下去,溅起一片水花。如果是干河底,掉下去啃一口泥窝头,那震撼效果能一样吗?
想在卢沟桥上走一走得花钱,桥头设有售票处,每票20元。我因年老,免费。著名的桥栏雄狮威风依旧,有专门介绍这五百多个狮子的文字介绍,我们顾不得细看了。桥面上那一块块巨大的石板凹凸不平,并且在桥面的中间还修了一个书本样式的石标,只能走人不能走车。桥的另一端是当地的村庄,当地人卖点纪念物品,开个小吃店什么的,也算利用了红色资源。我们没买纪念品,在一个小店里吃了一碗山西刀削面。
2017年7月22日周六
我儿子租了一辆车,我们全家去了京郊延庆县。以上写的那两次都是顺便,而这一次是专程。延庆是山区,算得上崇山峻岭。该县(现在改为区了)的“香屯”村,是“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这个小村也就是二十左右户人家,几乎都办起了“农家院”。接待游人,管吃管住,食宿费每人每天在120—150元之间。我们落脚的户主叫王绍军,四十多岁,他还是这个村的村长。我儿子是他家的回头客,以前来过。他们两口子辛勤经营,没雇外人。家里房子很多,设有单人间,双人间,还有适合一家人居住的大房间,设施与旅馆一样。每顿饭都好几道菜,很是丰盛。我给他算了一下账,一天只接待一份像我们这样的一家人,纯收入也有四百元,而且来的人很少有当天就走的。
香屯村坐落在大山里,十分隐蔽,如果不是开发了旅游事业,别说生人,就是熟人,也不容易找到这里。一进延庆界,驶过那面巨大的广告牌,就是山道了。全程都是柏油路,路面好,像新修的一样,但都是九曲十八弯,弯度有时像问号的上半部,并且坡度很陡,纯是考验司机的地方。就是这种路形,也并非完全借用自然地势,很多路段都是硬劈出来的。路两边劈开的断茬直立陡峭,壁面都用铁丝网罩着,防止滑坡和滚石。修路的艰险和工程的巨大真令人感到惊讶和震撼。
租着车,费着钱,冒着险,来到这里想看什么?原来这里有一段长城。外地的人看长城,都是从北京去八达岭。那里是“正规”的主长城,而这里的长城则被称为小长城或“野长城”,据说是明代建造的,现在都经过了修复。
这里的长城也都建造在山脊上,蜿蜒曲折,雄伟挺拔。每个山峰尖上都有一座烽火台,这里的长城也是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成了看景。听说八达岭长城上的游人比赶庙会的人还要拥挤,而这里却很静,正适合游人览山怀古。
来的这两天赶上阴天,不酷热。即使老天爷这般照顾,我老伴也只能爬到第一个烽火台。儿媳妇陪着她留了下来,坐在台上休息等着我们。我和我儿子继续爬,最终爬完了这段共有五个烽火台的长城,登上了最高的一座峰顶。在峰顶上,放眼四望,视野无比宽阔,真是一览众山小。随即,那些抒发豪情壮志讴歌壮丽河山的名篇佳句,一时间在我的心中翻波滚浪。可惜可叹的是,那些美文妙语都不是我自己的作品。
我们这次来延庆,实际上只有半天的时间是看长城,也就是来的当天的那个下午。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就匆匆返程了。爬完长城回到住处,离开饭的时间还有一会儿,我又在这个小山村转了几圈,真是山里人家,别有风情。每一户人家都是一个独立王国,各自依山傍崖,巧妙地开发利用。全屯都已经使用自来水了,但在屯中央保留了一口老式的手摇轱辘把的水井,使人会产生香屯历史的久远之感。
晚上睡在主人X星级客房里,听着屋外淅淅沥沥的雨声,舒展了一下双腿,有了一点酸疼的感觉。一觉睡到大天亮,急忙起来,最后欣赏一下屋外的风光。此时早已是雨住云飞,天空湛蓝,山峦碧翠。一条蜿蜒的小溪旁,一个人正在持镐背垄,细一看,是我们的房东!看来,想过好日子,就得不辞劳苦。他今天的奋斗,正是我昨天走过的脚步。可惜那时候我怎么勤快也富不起来。如今是党的好政策救活了全国的劳动人民。我的房东老板:只要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你也就会越来越富,我也能再来旅游。我真的还想再来一次,试试还能不能登上那座最高的山峰!
2024年12月10日整理